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一位元帅最早任军长,南昌起义前已领导起义。他育有7子女,其中4人成少将,一门五将帅,成就传奇。
这位被誉为“军神”的开国元帅,即是刘伯承。
抗战时,刘伯承率129师驻太行,抗日立功;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名震中原。少为人知的是,青年刘伯承曾历经革命生涯中最艰难岁月。
刘伯承自述:“我青年时所遇挫折与痛苦,远超常人能承受的范围。”
刘伯承诞生于清王朝衰落、西方帝国主义加速侵华的封建动荡时期,中国正饱受封建困苦与外来侵略的双重折磨。
刘伯承一家如同封建时代众多贫苦家庭,期望家中男子能借读书步入仕途,以此改变家族命运。
刘伯承5岁启蒙于私塾,10岁时文字已娴熟,11岁随父赴考,却因祖父曾为吹鼓手遭人密告,导致父子二人被考场驱逐。
刘父因此遭受巨大精神打击,四年多后病情恶化,不幸离世。
当时,15岁的刘伯承自科举废除后进入新式学堂学习两年,思想巨变,不再寄望于腐败的清政府改变生活现状。
父亲亡故后,刘伯承辍学务农,由学生坠入社会底层。他深切感受到穷苦大众的苦楚,遂立志改变社会现状,拯救国民于危难之中。
1911年辛亥革命起,刘伯承决然投笔从戎,剃发断辫,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
1912年,重庆蜀军政府创办将校学堂,刘伯承被录取。他专注于学习与训练,不染恶习,被同学戏称为军中“菩萨”。
自将校学堂毕业,他凭优秀成绩加入熊克武四川军阀部队,正式开启漫长军旅生涯。
1913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反袁,熊克武积极响应并被任命为四川讨袁军总司令。刘伯承在其麾下,参与指挥隆昌、合川、泸州等地战斗,英勇善战,多次立下战功。
不久,“二次革命”失败,刘伯承遭通缉,且脚部负伤,无奈潜回老家,匿于山中疗养。
养伤时,刘伯承得知原讨袁将士多聚于上海,并受孙中山先生关照,心中重燃希望,立刻启程前往上海。
1914年秋,22岁的刘伯承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华革命党,实现了由爱国军人向青年革命家的身份转变。
刘伯承受命速返川东组建护国军。抵达后,他立即联络革命党人、哥老会首领及有志之士,一个月内遍访丰都、涪陵、忠州、万县、长寿等川东州县。
川东是刘伯承长期战斗之地,自1911年辛亥革命从军至1914年夏离川,他始终在此区域活跃,尤其指挥小部队多次击败北洋军,对川东产生深远影响。
北洋军肆虐川东,民不聊生。刘伯承秉持救国初衷,组建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历经数战,成功击退四川反动军阀的猛烈攻势,不负使命。
1916年8月下旬丰都城战役中,他右眼遭敌弹击中,穿太阳穴而出,重伤濒危。北洋军重金悬赏,医生畏缩,唯重庆一德国医生感其军人刚毅,冒险施救。
术中,刘伯承拒用麻药以防神经损伤。术后,德国医生赞叹:“以德意志标准,您实乃‘军神’!”
在丰都激战中,刘伯承击败北洋军精锐,战功显赫,威名远播全川,却失去右眼。归护国军军部时,遭小人排斥,幸得熊克武召回,任四川护国军旅参谋长。
刘伯承在川打击旧军阀屡建功勋,却因刚正不阿遭排挤。他反感军阀腐败,认清北洋与地方军阀本质无异,理想与现实冲突,心怀愤懑,深感痛苦。
1923年,刘伯承腿伤赴成都就医,寻革命出路未果。后结识川籍共产主义者吴玉章,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其认识四川党团组织创建人杨闇公,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杨闇公1924年日记记载:“伯承实为难得之才,军中尤为少见。归川多时,识人众多,天才何以如此稀缺。”
1926年5月,34岁的刘伯承经杨闇公与吴玉章引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年革命家历经求索困惑,漫漫长夜后,终迎曙光,见希望之光。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左右派斗争加剧,蒋介石野心显露,反革命本质渐明,导致北伐军进军遭遇重重阻碍。
关键时刻,刘伯承受命返川,与朱德、杨闇公共组中共四川地委军委,策划顺泸起义,动员顺庆、合川、泸州六旅川军参与,旨在与北伐军武汉会师,刘伯承任总指挥,陈毅辅佐。
1926年末,顺泸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攻占泸州与顺庆。但因四川军阀重压及内部意见不合,起义于1927年1月下旬告败。
起义挫败,刘伯承孤身前往泸州重组义军,历经艰险,成效显著,但仍难逃被迫撤离泸州的命运。
起义部队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暂15军,刘伯承任军长,成为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首任军长。
刘伯承不看重军长职务,1927年7月转赴南昌,参与打响反国民党第一枪的南昌起义,担任我军历史上首任参谋长。
1927年底,南昌起义后,刘伯承赴苏联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他回国参与革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此时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后来走遍全国,经历红军反围剿、长征、抗战及解放战争,因革命战争中的卓越功绩,成为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
刘伯承革命生涯中历经三段婚姻:首段为包办,育有刘俊泰,20岁离家从军后断绝关系;次段为掩护身份,于苏联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所结。
在这段婚姻里,妻子不了解刘伯承是共产党员。他接令离沪赴苏区,先任红军学校校长,后任总参谋长,两人自此失去联系。
刘伯承的最后一任妻子汪荣华,比他小25岁,两人均参与红军长征。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他们结为夫妻。
婚后,夫妇育有3子4女。这7名子女中,4人晋升少将。次子刘太行,生于太行山抗日前线,曾任装甲兵作战部副部长、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兼科研部长,获少将军衔。
刘蒙,三子,曾任总参参谋,军衔为少将。
刘太迟,四子,曾任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军衔为少将。
刘弥群,女性,曾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拥有少将军衔,系人民解放军空军历史上首位女性将军。
一门之中五位将帅,实乃罕见,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