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主义时期,因为汉代倡导“君权神授”,百姓对于皇权的认识更加深刻,汉代“废百家,以儒家为尊”的政策,使得三纲五常,皇权至上,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即便是朝代更迭,也要将儒门的思想贯彻到底,让世人都知道,这是帝王的威严。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王朝,每一个王朝,每一个王朝,都有一个帝王的原因,因为只有这个帝王,才能体现出帝王的威严。
受“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儒学思想的熏陶,人们普遍将帝王视为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君主。
一个朝代,想要长盛不衰,就必须要有一个更替的过程,就算是一代帝王,在立国之前,也必须要与一代先贤商议一番,才能确定最终的国号,最终的掌权者。
毕竟,皇位只有一个,就算皇室中人再多,最终也只会有一个人登上皇位。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想成为一国之君。
纵然是不相干之人,亦会有此念头,是以,选择哪一位皇子,不但关乎自身的荣华富贵,更关乎江山社稷。
如果太子没有足够的才能,没有足够的实力,就会造成整个帝国的内乱和外患。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这位新君的选择,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过,每个朝代都有竞争,谁能竞争到最后,谁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毕竟,天下之大,独此一份,实在是太诱人了。每次登基大典,都会有各种权力斗争,比如李世民,他之所以能登上玄武门,就是为了杀死太子,夺取皇位。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便是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到了后来,这些人要么被杀,要么被关押,最终成为仇敌。
大明王朝,因为先帝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祁镇,一个是朱祁钰,于是先帝便将朱祁镇推上了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祁镇在位之时,就是要把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震慑整个世界。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些原本在北方游荡的种族也终于有了动静,他们又一次开始了对边境的新一轮骚扰。
于是,明皇就接受了那些大臣的劝告,亲自出征,可是,他却没有想到,北方那些游牧民族的弱点,竟然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攻破。
但因为情报不足,还是走漏了风声,朱祁镇第一次率军出征,最终以惨败收场,而他本人也被捕入狱。
本来敌国是想要借此机会敲诈一下大明,但是明廷的大臣们也知道,一旦被对方抓到,那就是灭顶之灾,所以才将皇位传给了朱祁钰。
这是因为当时无君无君,朱祁镇又迅速登上皇位,于是北边的诸国都觉得没什么用,便舍弃了这片土地。
朱祁镇因土木要塞之变,沦为敌军之俘,朱祁钰得太后、于谦之助,登基称帝。
他登上皇位,第一件事就是洗刷自己在蒙古的耻辱,洗刷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受到的侮辱。于是,朱祁钰不顾百姓的死活,与蒙古瓦剌一族展开了一场战争,于谦出手相助,一举击溃敌军,救回了朱祁镇。
朱祁钰虽然是因祸得福,但朱祁镇毕竟还在,自然不会甘心把这个位置交出去。
因此,朱祁钰返回大明后,并未舍弃皇位,而是将朱祁镇立为“太上皇”,并将其囚禁于南宫之中。
朱祁镇自被召归大明以来,做了整整八年的国君。只是八年之后,朱祁钰忽然病倒,此事便被他死死压住,无人再提。
可当时在朝堂上见过朱祁钰病危的朝臣,却都说朱祁钰活不了多久了,又因为唯一的血脉夭折,朱祁钰一家已经是一个空壳子。
朱祁镇虽为国君,但膝下子女也有十几个,加上他年富力强,在朱祁钰卧病期间,朝中大臣们已经悄然改变。
首当其冲的就是石亨和他的亲信,他们私下里与太皇太后勾结,企图帮助朱祁镇重新登基。于谦,朱祁钰的心腹,早已知晓此事,却依旧不愿插手此事。
关键是,不让朱祁镇那一系登基,最终的大权还是要易主,于谦终究是太后的人,当年扶持朱祁钰,也是太后的授意,如今朱祁镇再次登基,也是太后的授意。
南宫叛乱,朱祁镇好不容易重新登基,朱祁钰登基不久,皇权未稳,心腹未立。
于谦身为一位中庸之臣,他的所作所为,并不以谁为尊,只以大明的大局为出发点。因此,即便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他也不会有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