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彼得·库克(Peter Cook)和柯林·福聂尔(Colin Fournier)设计的格拉茨美术馆,大胆地在历史名城中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该美术馆于 2003 年竣工,成为格拉茨欧洲文化之都庆典的焦点,其生物形态设计,昵称“友好外星客”,吸引了全球目光。在巴洛克和中世纪风格的环绕中,它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成为这座城市文化雄心的见证。
© Cook Robotham Architectural Bureau
© Cook Robotham Architectural Bureau
美术馆位于伦德区的穆尔河畔,以其有机、流畅的设计挑战了传统建筑规范。美术馆摒弃了正交几何形状,将艺术、建筑与公众互动无缝融合,重新定义了文化机构的概念。其影响力超越了美学范畴,激发了一个曾经被忽视的社区的城市复兴,带来了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动。如今它已成为格拉茨的一个标志性地标,将建筑的大胆创新与对公共生活的深度参与交织在一起。
© trabanto
© Thomas Ledl
设计理念背后的愿景
格拉茨美术馆的诞生,是对该城市于 2003 年被指定为欧洲文化之都这一历史时刻的回应,为城市和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该项目的核心是一项于 1999 年发起的国际竞赛,旨在设计一个能够融入历史并重塑格拉茨城市形象的博物馆画廊。此次竞赛吸引了包括扎哈·哈迪德、蓝天组(Coop Himmelb(l)au)、墨菲西斯(Morphosis)和克劳斯·卡达(Klaus Kada)等国际知名建筑师在内的 102 份投稿,展现了多样化的建筑理念。竞赛评审团由奥地利建筑师沃尔克·金克(Volker Giencke)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奥迪尔·德克(Odile Decq)、卡斯珀·柯尼希(Kasper König)和哈拉尔德·斯泽曼(Harald Szeemann)等杰出人物。经过严谨的审议,评审团一致选中了彼得·库克和柯林·福聂尔的大胆设计。他们的提案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因为其顺应了城市的建筑传统,而是因为其大胆挑战了当时的传统。
概念模型照片 © Kunsthaus Graz
竞赛评审团:
“格拉茨美术馆不是一座常规建筑,也不是一座应该或可以与现有建筑相比较的建筑。它以高超的技巧避开了当前的建筑解读,因为它没有遵循任何流行趋势,而是引领了这些趋势。”
彼得·库克(Peter Cook)和科林·福涅尔(Colin Fournier)的愿景深深植根于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激进实验中,并从诸如建筑电讯派(Archigram)的“即时城市”——一个由飞艇运输的游牧文化中心等设想中汲取灵感。忠实于这一概念,格拉茨美术馆仿佛“降落”在格拉茨历史悠久的伦德区,其未来主义、生物形态的外观与其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Instant City “即时城市” © Archigram
Instant City “即时城市”© Archigram
该设计优先考虑开放性和适应性。建筑结构架空于地面之上,下方形成了一个透明的公共空间。两个主要展览层通过阁楼相连,被包裹在一个茧状的膜结构中,该膜结构的透明度各异,既能允许自然光进入,又能提供环境控制。访客通过一条贯穿建筑底部的长而平缓的自动人行道前往上层。
© Kunsthaus Graz
© Monika Nikolic
内部空间采用模块化隔断,使得能够创造出无柱、灵活的空间,以适应从大型装置到实验性多媒体展示等多种策展方式。中央展厅——“思想空间”体现了这种适应性,提供了一个无界创意的画布,反映了博物馆致力于满足多样化策展需求的承诺。
© Universalmuseum Joanneum, N. Lackner
© Universalmuseum Joanneum, J.J. Kucek
照明设计在博物馆的空间动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顶层展厅通过一系列朝北的日光喷嘴自然采光,这些喷嘴的方向可调整以控制照明,并在需要时集成人工照明。这些生物形态的天窗优化了光线条件,并增强了建筑的有机美学。相比之下,下层展厅则主要依赖人工照明,辅以建筑半透明外立面偶尔透入的自然光。
© Universalmuseum Joanneum, J.J. Kucek
© Kunsthaus Graz
© Cook Robotham Architectural Bureau
© Christian Plach
建筑的一个核心要素是 BIX 媒体立面,这是一个由柏林的 realities:united 团队设计的交互式装置。它由 1288 块虹彩丙烯酸面板组成,作为低分辨率屏幕使用,将博物馆转变为一个沟通实体。该屏幕上显示的动画、图案和信息模糊了建筑与数字媒体之间的界限,使建筑能够直接与城市环境互动。通过这种方式,格拉茨美术馆超越了其作为静态物体的角色,成为格拉茨文化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从本质上讲,该建筑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对环境做出反应,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邀请人们与其互动。
© Arge Kunsthaus
© Monika Nikolic
© Horst Gutmann
© Universalmuseum Joanneum, N. Lackner
02
技术创新与精湛工艺
柯林·福聂尔:
“我们最喜欢追求的一个关键塑造理念是,我们的建筑外壳能够像变色龙的皮肤一样,能够变异,能改变颜色、透明度和反射率等。我们从高性能游艇帆的新兴技术中汲取灵感,认为这种外壳可以是一种无缝层压膜,其中嵌入的光伏电池可以捕获太阳能和风能,并包含发光二极管,使其能够作为数字电子显示屏发挥作用。这些想法中有几个可以在最终设计中实现,而其他一些则需要等待最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格拉茨美术馆的外观体现了前卫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工程独创性的无缝融合。其外壳由真空成型的层压膜构成,结合了张力线和压缩肋,确保了结构稳定性,并适应了建筑的波浪形生物形态。受高性能游艇帆的启发,这种先进材料在美学流畅性和技术精确性之间取得了平衡。通过使用关节模具进行精确制造并以模块化组件进行组装,该外观彰显了前沿的工艺精湛。除了其引人注目的外观外,层压皮肤还集成了包括光线控制和投影功能在内的功能创新,使博物馆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互动存在。
© Isiwal
© Von Isiwal
© Christian Plach
© Christian Plach
除了结构上的复杂性外,格拉茨美术馆还通过整合可持续技术来承担环境责任。屋顶上的光伏面板满足了建筑的能源需求,符合当代建筑优先考虑的平衡美学雄心和生态意识的理念。形式、技术和可持续性的融合凸显了格拉茨美术馆作为前瞻性文化机构的作用。
施工现场照片 © Arge Kunsthaus
施工现场照片 © Harry Schiffer
施工现场照片© B+G, Matthias Michel
施工现场照片© Harry Schiffer
03
城市里的“友好外星客”
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曾言,“有趣的建筑犹如怪兽”,是打破常规的奇异之物。格拉茨美术馆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自竣工近二十年来,它以异星人般的生物形态,在格拉茨传统的城市肌理中赫然挺立,成为一道醒目的异景。然而,它又极为“友好”,引人探索、对话与互动。彼得·库克(Peter Cook)和柯林·福聂尔(Colin Fournier)构想中的格拉茨美术馆,不仅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杰作,更是当代艺术与城市生活的可变舞台。这一双重愿景 —— 大胆的美学宣言与灵活的文化枢纽,正是其持久意义的核心所在。作为实验建筑的典型案例,格拉茨美术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建筑与城市、历史与创新、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它是建筑勇气的象征,无缝连接了格拉茨的历史地标与未来愿景。
© Cook Robotham Architectural Bureau
© Cook Robotham Architectural Bureau
柯林·福聂尔:
“格拉茨美术馆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一种全新建筑形态的开端,这种建筑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行为上都与自然相类比 —— 借助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这种建筑或许有朝一日能真正变得鲜活起来,对环境力量以及人类的需求与愿望作出响应。”
尽管格拉茨美术馆尚未完全实现建筑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乌托邦梦想,但它无疑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它架起了过去实验理想与未来技术可能性的桥梁。正如科林·福聂尔所解释,其生物形态设计、交互技术和可重构空间,展现了响应式、以人为本的建筑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