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筑更新的“好奇心”

建日筑闻 2025-02-17 14:10:07

许多人被安福路的三顿半“原力飞行”、上生新所的 KOLON 与安高若旗舰店中的建筑空间设计吸引,从而认识了裸筑更新。从建筑、商业空间到室内家具、产品,裸筑更新对于节点、材料的独到处理方式细化在各个尺度层级之中,构建一致的设计语言。在裸筑更新几年来对节点的极致实践中,柏振琦对于节点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在逐渐发生转变。在他看来,节点是极其理性的,能够真实地反映物理状态。最初,裸筑更新在项目中“视野所及之处”都进行了细致的节点设计;到如今,柏振琦在设计前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在这里做节点?用什么节点组合?这些连接或动作如何与使用者更顺畅地交互?

安福路三顿半“原力飞行” © Wen studio

Kolon Sport 1973 上海店 © Wen studio

柏振琦: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为什么在这里做节点?用什么节点组合?这些连接或动作如何与使用者更顺畅地交互?……在处理这些关乎具体使用的问题时,节点的设计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多年的积累让裸筑更新在节点的设计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更多时间精力来思考建筑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更多可能性。从建筑设计“跨界”建筑产品,节点的运用方式、材料的应用类型、设计的思路与目标都发生了全新的拓展和延伸,对生活环境中大小问题的“好奇心”驱使柏振琦引领裸筑更新“艰难而正确地”走出一条建筑产品的赛道,希望通过设计逻辑与思考,用简洁明了、有趣实用的设计产品为一些社会现象做出改变。

Kolon Sport 1973 上海店 © Wen studio

安高若 AnKoRau 上生新所 © Wen studio

拓展材料应用的边界

“再见单车”(Byecycle to Upcycle!)系列源于长坂常为米兰设计周发起的一个设计命题。他要求中日韩三国的建筑师以本国特有的材料去做一个设计表达。柏振琦考虑到中日韩三国有很多的材料都是相通的,他敏锐地发现大量共享单车废弃导致的社会环境“灾难”,作为当时中国独特的现象,是否可以将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材料”,通过设计重新创造价值,为这场“灾难”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柏振琦认为这将会是一个有启发性的经历。

共享单车“墓场”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再见单车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共享单车解构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裸筑更新将共享单车一分为二,利用车轮与车架大梁作为结构与运动部件,通过细致的改造,让单车的两个部分转变为全新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一半的单车加装伸缩栅栏做成了临时路障,另一半组合了垃圾桶和灭火器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夜市移动摊位……这些意想不到的有趣组合都是源于裸筑更新对身边公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再见单车”Type A-1 移动警示标牌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再见单车”Type A-2 移动栅栏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裸筑更新还尝试了移动桌椅、路牌等等各种功能,都是对共享单车钢制车身的结构逻辑的发散和拓展。裸筑更新希望能够运用这套逻辑,创造出更多“城市家具”,做到真正的循环。

柏振琦:

“这是裸筑思考问题的方式。我接到了这个命题,我如何让这个设计有价值?虽然最后呈现出来的产品可能是不成熟的,更偏实验性质的,但我认为其中的价值在于如何让这个材料成为表达社会现象的方式,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再见单车”Type B-1 移动灭火器 & 垃圾桶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随机是一种高级状态

相较于建筑设计的大尺度及其伴随的低容错率特性,产品设计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优势——轻便性与灵活性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实验空间与测试机会。对于材料本身无法用图纸表达的随机属性,裸筑更新往往通过动手实验和真实打样建造来优化设计。例如,在 KOLON 1973的项目中广泛使用的橙色绳索节点,绳索的随机性在于它的张拉力。在设计确定后,柏振琦在工厂多次测试,才找到了绳索在最理想的拉伸状态下的相关参数。

Kolon Sport 1973 上海店 © Wen studio

Kolon Sport 1973 上海店 © Wen studio

在安吉白茶原项目中,裸筑更新采用了当地回收来的麦秸秆作为主材。柏振琦在调研时发现当地在秋收后产生大量的麦秸秆,原本可能被用来烧掉或者做其他用途,裸筑更新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回收这些秸秆制成室内家具,将安吉田野的自然气息带入室内,当人们走进这个空间,甚至能闻到扑面而来的秸秆气味,从而也展现了秸秆之于安吉的独特意义。

安吉白茶原展厅 © Wen studio

安吉白茶原展厅 © Wen studio

安吉白茶原展厅 © Wen studio

柏振琦:

“天然材料具有随机性,这个草垛子的每一根秸秆都有不同的口径,但我们通过寻找一种殊途同归的方式,使其呈现出一种随机性中的确定性。但是达成这件事情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揣摩,去寻找那个潜在的规律,我觉得这是设计师存在的意义。”

安吉白茶原展厅 © Wen studio

安吉白茶原展厅 © Wen studio

秸秆很细且脆弱,无法单独形成稳定结构,需要将其捆成一捆。捆扎的密度影响到草垛的稳定性,综合测试下来需要在其中植入结构加固,形成一个基本的“秸秆模块”。为了使用时顺手和舒适,裸筑更新非常克制地为“秸秆模块”增加折叠桌面、座垫配件,尽可能保留和展现草本植物的天然质感。

秸秆模块的制作过程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秸秆模块家具 © Wen studio

草本材料产品 © Wen studio

展厅外安置着裸筑设计的户外公共装置“伞骨朵儿”,伞面张开能够遮风避雨,为乡间经过的人们提供驻足休息的空间。配备伞“family”系列道具,伞下也成为别开生面的市集聚会场所。

安吉伞骨朵儿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安吉伞骨朵儿“Family”系列道具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伞骨朵儿”经工作室中的1:5 预搭建和工厂中1:1 实体打样,对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机械部件的耐久度和易操作性、伞面技术开合都进行了数次测试,确保搭建安全、使用便利。为了减少对农村土地的占用和对环境的不可逆损伤,伞骨朵儿采用点支的方式,轻盈地插在土地上,对环境的善意也是裸筑更新一以贯之的设计表达。

技术开合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实地模数组装过程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安吉伞骨朵儿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产品设计没有“终点”

建筑落成后,形态和布局短期内不易发生大规模的变化,产品则会随着使用需求与应用场景的变化不断地演进。产品并非一经推出就到达了“终点”,而是进一步创新的“起点”,预示着后续不断的迭代升级与功能完善。在安高若成都 Regular的项目中,柏振琦希望采用一种普世的设计语言,因此首次选用经过碳化处理的竹子来组织架构整个空间和展陈系统,为安高若这一户外运动社群品牌植入成都的城市基因和生活形态。

成都安高若 Regular©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都安高若 Regular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柏振琦:

“有人认为在成都就选用竹子太过标签化,但我觉得做设计需要先在具象的、标签化的阶段中解决问题,再进一步去抽象化。处于当下这个社会经济周期,人们开始关注具体的东西了。”

成都安高若 Regular©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都安高若 Regular©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都安高若 Regular©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通过对一整根竹子不同部位的直径进行精确测量和切割,竹段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应用于空间设计内的不同部分。利用直径较大竹段去代替往常的夹层承重结构(梁/柱),中等直径的竹段被用来制作商品的展陈系统,例如竹展板及移动展墙,而较小直径的竹段可以被密拼成竹篾板,结合钢结构拉接成遮阳雨棚,形成入口轻松惬意的棚下空间。

竹钢体系细部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这一套竹钢体系后来又被改进应用在太古里八周年展亭项目中,构造单元分为三种不同尺寸,并且对竹竿进行了热弯处理来模拟汉字笔画。正因有安高若的项目在前,裸筑更新积累了竹钢体系的建造经验,才能非常准确且快速地运用到限时展亭中,在20天里完成了设计。

太古里八周年展亭 © Arch-Exist

太古里八周年展亭 © Wen studio

太古里八周年展亭 © Wen studio展亭在设计过程阶段时,限时建筑的“谢幕”也已经在计划之中。竹钢模组被控制在 550mm 的高度,正是户外座椅的理想坐高。活动结束后,展亭将被分解为公共座椅,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街区中去,剩下的钢节点,则回到加工厂实现回炉再造,大部分部件都按照计划中的被回收和再利用。

竹钢模组转化为户外座椅 © Wen studio

竹钢模组转化为户外座椅 © Wen studio

与使用者直接相关的“最小单位”

柏振琦认为,建筑产品是结果导向的设计,它们源于真实需求,与使用者关系密切,能够及时落地反馈。建筑师在做产品的优势在于建筑学培养的一种体系化的思考,通过最简单构造逻辑去实现和满足尽可能多的功能和使用场景。由一善书店发起,裸筑更新为儿童设计研发移动式友好社区,由此诞生了“一善盒子 BOX”系列家具。借由钢木结构搭建而成的小鸟形态,以建筑学的模数思维作为设计底层逻辑,内置模块化的家具组合,包括桌椅、教具箱、画板、书架等,每件家具产品都融入了自然,阅读和游戏的元素,实现自由开合的“游艺场”——一个可“飞行”巡游的儿童友好社区。

一善盒子 BOX © 朱雨蒙

一善盒子 BOX © 朱雨蒙

产品的使用群体有了明确所指,裸筑始终在思考什么是“小朋友”所需要的设计?选取以具有亲和力的小动物形象为源点,用拟态“小鸟”的去实现一善盒子的转译。在模数化的思考上,功能与场景组合兼容并蓄。鸟头拉开是黑板,涂涂画画;翅膀打开是仪式感与遮阳功能兼具的“营业状态”,翅膀上的usb充电感应灯点亮了夜间活动的可能性;翅膀前端亦预留了天幕的接口;鸟肚子则集成了教具箱、书册架、桌椅板凳和翻折推动的把手组合;鸟尾巴由一个小屋檐和可拆卸的桌面板组合而成……

一善盒子 BOX 细部 © 朱雨蒙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又可移动的社区。它可以灵活地“飞行”巡游至社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沙滩、村间等。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成为⼀个限时报刊亭、⼀个Mini图书馆、⼀个小而美的展览、⼀个儿童美育工作坊、一场小剧场演出。正如裸筑许多建筑产品系列一样,“小鸟”或许只是初步尝试的一个切入口,它也可以是马、熊猫、大象等等动物形象。建筑产品通常是与使用者直接产生关系的“最小单位”,面对多种多样的需求,裸筑通常在设计中考虑“family/系列”维度,让设计“不止解决一件事”。同时产品也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优化、迭代,从而趋向于更普世的价值。

一善盒子 BOX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一善盒子 BOX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一善盒子 BOX 在友谊湾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裸筑更新在城事设计节时收到了在新华路的两栋居民楼之间的空地上进行设计搭建的“命题”。虽然是社区建设成果的临时展览空间,裸筑更新仍想为社区居民做一个可以被日常使用的设计。

空地紧邻着居委会,时常有去居委会咨询社区事务的居民在户外等待和停留。“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遮阳避雨的棚”这个想法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裸筑更新采用枯木代替钢管作为“柱廊”、 透水的钢篦子作为地面,安装可伸缩的遮阳卷帘节点,新华路展亭就这样做成了。

新华路展亭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华路展亭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华路展亭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柏振琦:

“用木头支撑还是用钢结构支撑,对于现在的裸筑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或者方法的选择,而我觉得项目的出发点很关键,建筑师这个职业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就会天然地通过对社会和公共生活的观察,用设计对外界释放善意。这个凉棚为居民提供了保护的空间,它有一种善意在里面的。”

新华路展亭细部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新华路展亭细部 © 裸筑更新建筑设计事务所

柏振琦:

“裸筑更新是一个还蛮神奇或者很运气很好的公司,完成的项目基本上都能达到甚至超出我的预期。我其实对自己预期没有这么高,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一定会用尽全力,尽 100% 的努力去完成它。可能也是因为选择项目的关系,裸筑更新几乎不选择超大型的项目,在项目的初期就把规避了一些掌控不住的因素,而是去做那些力所能及的项目,我觉得这很重要。”

回顾裸筑更新成立九年来的项目经历,无论是节点、材料还是建筑产品,可以发现不同项目之间环环相扣的延续与迭代。这就是裸筑更新成长的过程,直白而诚实。在全新开幕的三顿半愚园路新店中,柏振琦从三顿半的“返航计划”获得灵感,在珠海找到了一艘历尽风浪的退役老船,将船木解体并一一编号后运回上海,依照其原始的部位与功能,重组成建筑部件与家具陈列。对柏振琦来说,设计的“起心立意”是最重要的,以最“轻松”、最直接的方式去达成最初所想,才能还原想象中的样子。

三顿半愚园路店 © 胡彦昀,余舒扬

老船木和回收材料拼贴的门头© 韩大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