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家孩子抽动症吃了好多药,为什么还是眨眼、耸肩、清嗓子?"
作为儿科中医,我想说:有时候,孩子的抽动症久治不愈,问题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的一个常见行为上…

过度关注=无形中加重病情
临床发现:80%的抽动症患儿症状加重,都与家长的"过度关注"有关!
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咧嘴,不自觉耸肩、甩手,清嗓子、发出怪声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别做这个动作!","你怎么又开始了?",频繁带孩子换医生、换药。

中医认为,肝主筋,情志不畅则肝风内动。家长的紧张情绪→孩子压力增大→肝郁化火→抽动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当外界压力解除,肝气自然疏泄,内风得以平息,症状逐渐缓解。
因此,在治疗儿童抽动症的过程中,我常强调:"少关注"比吃药更重要。

案例分享:
9岁的寒寒反复眨眼、耸鼻、清嗓2年,加重伴易怒3个月。2年前因学业压力出现偶发眨眼,当地医院诊断为"抽动症",服用硫必利后症状控制。半年前因父母离异,症状加重,出现甩手、喉中吭吭声,日发数十次,伴入睡困难、纳差。
初诊时,孩子眨眼频繁,耸鼻伴皱鼻,清嗓声如"吭吭",甩手动作幅度大,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问诊时眼神回避,抗拒身体接触。

辨证为肝风夹痰证。
【药方】柴胡、白芍、枳壳、陈皮、半夏、竹茹、钩藤、僵蚕、炒麦芽、焦山楂。
在用药的同时,明确告知其母,严禁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抽动症状,避免强化孩子对症状的注意,可以用手机偷偷记录抽动次数(避免孩子察觉)。

用药28天后复诊,表示眨眼频率降至每10分钟1次,甩手消失,清嗓转为偶发单声咳嗽,舌红减轻,苔转薄白,脉弦细;
原方去僵蚕,加百合10g、浮小麦15g(养心安神),续服14天。
3个月后抽动症完全消失,仅紧张时偶眨右眼。
给家长的三个"不"原则
不贴标签:避免说"你有抽动症",改为"这是身体的小调皮";
不设禁令:不过分限制电子产品,但约定每次使用不超过20分钟;
不盲目进补:慎用虫草、燕窝等补品,防止"虚不受补"生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