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疾病领域中,抽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却又容易被部分家长忽视的病症。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出现的一些抽动表现只是暂时的小毛病,没太当回事,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殊不知,抽动症若未及时治疗,待成年后极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1. 不可逆的生理损伤
运动系统:长期颈部抽动导致肌肉慢性劳损,国际运动障碍协会2022年数据显示,约30%成年患者出现颈椎曲度异常,严重者甚至引发椎管狭窄。

发声系统:反复清嗓行为会使声带长期超负荷振动,临床统计表明,15%的慢性抽动症患者最终诱发声带小结或息肉,需手术干预。

神经系统:基底神经节异常放电持续20年以上者,帕金森样震颤风险增加3倍(《神经病学杂志》2021年研究),表现为手部节律性震颤、运动迟缓。

2. 抽动症是共患病的导火索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5年追踪研究显示,未规范治疗的抽动症患儿成年后:
72%出现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溃烂,形成"抽动-强迫"恶性循环。

65%伴有焦虑障碍:社交恐惧使32%患者无法完成面试,特定场景惊恐发作需长期服药控制。
38%发展成抑郁倾向:多始于青春期被霸凌经历,部分患者需接受电休克治疗,自杀倾向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7倍。
3. 社会性死亡
职业发展受限:2023年职场歧视调研显示,抽动症患者被录用概率不足普通人的58%,晋升受阻率超70%。
亲密关系崩塌:同年婚恋调查表明,抽动症未愈者的离婚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伴侣反馈"长期照料产生心理耗竭"占比达81%。

因此家长们务必警惕: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喉鸣并非"调皮",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求救信号。请记住,抽动症最佳的干预时间是4-12岁,此时前额叶皮层可塑性最强。越早治疗,越能降低基底神经节异常放电的累积效应,阻断"抽动-共患病"转化链。
案例分享:
8岁的周周半年前开始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起初是频繁地眨眼,父母以为是眼睛不舒服,带他去眼科检查,却并未发现眼部有什么问题。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又开始不自觉地耸肩,喉咙里还时常发出 “吭吭” 的清嗓声,在学校里也因此受到了一些同学的异样目光,这让原本活泼开朗的周周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了。
经过仔细的中医辨证,我发现周周面色稍显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综合判断,他属于脾虚肝旺证,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肝旺则风动,导致抽动症状出现。
【药方】太子参 、柴胡、钩藤 、僵蚕、茯苓、白术、石菖蒲、白芍、甘草。
同时,我也建议家长要多给予周周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放松心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持续治疗,周周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频繁眨眼的症状基本消失了,耸肩和清嗓的频率也大大降低,在学校里,他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泼,能和同学们正常相处了。
又继续巩固治疗了一个月后,周周的抽动症状已完全消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