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技术=落后技术”,站在今天的视角看,很少有人再坚持这样的观点了。
一方面,搭载增程技术的汽车产品,在市场上的韧性很强,潜力很大,诸多车企在未来2年内将密集推出对应的产品;
另一方面,增程技术自身也在不断进步,此时的增程,早已不是彼时的增程。
有点意思,算是打了一场“翻身仗”的增程技术,到底凭什么,可以在汽车市场如鱼得水?
今年7月,我们见证了“历史一刻”: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首次超过50%。
这个信号非常明显,电进油退,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了主流选择。
即便翻看最新的9月数据,新能源的增长势头仍然不减:1、在9月,新能源零售环比增长10.6%,已是近期最强表现;2、新能源国内零售渗透率连续三个月突破50%,9月达到53.3%,较2023年同期增长16.8个百分点。
如果再细究各细分市场的情况,今年1-9月,纯电累计零售412.4万辆,同比增长17.7%;插电混动(不含增程)累计零售219.7万辆,同比增长69.0%;增程累计零售81.1万辆,同比增长109.8%。
结果很明显了,纯电卖得最多,增程增长最快(翻倍)。
而且,从市场观察来看,增程在中高端市场的表现更佳;部分纯电车企要丰富旗下产品线,最快速、最有效的变阵思路,也确实是推出增程。
当新能源车企进入竞争的“深水区”之后,蓦然发现,阻碍纯电车型进一步扩张的“拦路虎”,还是老生常谈的补能问题。
这在出行量暴涨的节假日,激化的矛盾会更加严重。
自今年下半年起,新能源逐渐有了下沉之势,即往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农村地区“渗透”。
“下沉市场”是一个诱人的增量蛋糕,但补能的基础建设更为紧俏,再叠加相对保守的用户认知,纯电的补能短板会进一步放大,而插混/增程的增长后劲或许会更足。
从中长期来看,电进油退,“退”的是纯燃油车,而燃油车空出的大片市场,在多元技术路线共盛的大方针下,插混/增程确实具备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增程,顾名思义,增加续航里程。它的理解非常简单,正如多数用户的直观感知,给纯电车增加了一个“大号充电宝”。
十几年前,当我们还在摸索新能源路线的时候,确实尝试过初代增程方案。但是,今天的增程技术,早不是十几年前的“旧思路”。
它有一个最本质的改变,增大电池容量。古早的增程,更像一台油车;如今的增程,更像一台电车。
短途用电,长途用油,这个概括没有问题。因为搭载了“大电池”,在日常通勤,可以只充电、不加油,相当于一台纯电车,安静、起步快、使用成本低,这些优点通通具备。
而需要发动机参与补能的时候,基本可以处于一个最佳燃烧区间,从而“高效发电”。其实,这也符合国内消费者“短途占比高、长途占比低”的实际用车需求。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细节:比如,与纯燃油车相比,“大电池”具备较好的动能回收表现,这也是节能的途径之一;与纯电车相比,发动机产生的余热可以被利用起来,对冬天车内取暖、电池保温都有一定的帮助。
而且,有必要指出一点,纯电车企要丰富产品线,增加这么一套“充电宝”,能最快上马的技术路线,确实是增程方案,只需在纯电架构上做出一定调整即可。
不过,增程技术在发展,也有一些“偏头痛”:
1、增程相当于有两套系统,油电之间怎么有效配合,其实挺考验智能化融合的。
之前,业内有一个讨论,磷酸铁锂做“大电池”,有可能算不准SoC,这就是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包括衍生来的充电效率、电池寿命等一系列问题。
以及,我们提到发动机的余热可以利用,但发动机、电池都需要一个合适的工作温度,怎么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热”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2、增程的驱动方式就是纯电,电池的剩余电量直接影响输出功率。当电池电量充足时,能够提供更高的放电倍率,从而使电机发挥出最佳性能;反之,当电池电量较低时,虽然充电倍率可能增大,但放电倍率会相应减小。
这就是很多人担心的“馈电失速”问题,涉及安全了,更需要有效解决。
3、增程技术“两头借”,增程器是传统发动机改造的,电池系统也是由纯电车移植的,短期内“攒”出一个系统,那没问题。
但是,长远来看,这一整套增程系统要做到行业优秀,增程器、电池都需要专属设计。比如,增程器更注重高效、低噪音;电池对快充兼容性有较高的要求。
由此来看,增程专属零部件如何做产业配套,其实也是一个问题。
既然“增程”已经被市场广泛接受了,那么,存在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需要行业携手破局的。
今年9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阿维塔科技于新疆喀什联合主办“昆仑之巅”增程技术发展论坛,联袂发布了《昆仑之巅-增程技术发展倡议书》。
这份倡议书明确了一个大方向:要充分认识关键部件对增程式发展的基石作用,还要推动产业标准、规范、技术认证体系建设,加速产业标准制定。
作为一个观察样本,阿维塔昆仑智慧增程在馈电性能、静谧性、补能效率三方面,有一些独到的理解,核心思路就是“专属打造”。
比如,它所使用的“大电池”是宁德时代的39kWh神行超级增混电池,充电能力、放电能力都做了针对性提升。
峰值充电倍率是3C,电量从30%充至80%只需要15分钟,那就可以快速补能;(馈电)峰值放电倍率是7.7C,这应该是目前行业最高了,上文提到,影响馈电表现的是“放电倍率”,这就是“对症下药”了。
所以,从整车效果来看,阿维塔07增程四驱版满电零百加速4.9秒,但馈电零百加速仍能达到5.8秒,衰减仅0.9秒。
再比如,增程器也是专用的,峰值输出功率有100kW,在高效率和高性能之间,算是做到了一个平衡。
功率管够,放电也足,“馈电失速”不再是一个问题。
这套增程器,还专门优化了一个点,就是NVH,具体配备了电子机油泵技术和独有的停机活塞主动控制技术,能将怠速充电时的车内声压控制在35.7dB。
上文也多次提到要智能化融合,其实通盘考虑,还能够结合车载导航,智能规划油电策略。
比如,在堵车等对发动机噪声比较敏感的低速场景里,让发动机不启动,放大纯电体验;也可以选择提前启动充电,这样的话,用户在低速蠕行的拥堵路段,就不会有噪音感知了。
正如开篇提到的,“适应的,或许才是更好的”。
我们对新能源的路线探索,一直都是多元并举的态度,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进发。
从长期看,这种并存的状态也将持续很长的时间。而回到中短期,市场的答案,就是最合适的答案。重视需求,满足需求,从来都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