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损失有多大?看看阵亡的勋贵名单,真是触目惊心

云影诗心 2024-12-14 18:34:02

1876年4月,64岁高龄的左宗棠抬棺出征,率领七万多将士,花了近两年时间消灭了阿古柏,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这场战争在史书上被称作“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它的意义十分重大,向全世界宣示了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新疆在此战之后正式建省,受到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一直延续到现在。

尽管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美好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过程其实是极其艰难的,从决策到筹划再到战争打响,包括随后的伊犁谈判,都是困难重重的。

这场战争的损失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是有许多勋贵战死沙场,名单让人触目惊心。

那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到底有多难,损失又有多大呢?

1864年,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变的影响,新疆地区的地主豪绅趁机起义反清,出现了伊犁、库车、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和田这五个地方政权。

新疆的动乱,让邻居浩罕汗国产生了觊觎之心,打算以武力入侵新疆,将新疆从清朝分割出去。

1865年1月,浩罕汗国派遣该国军官阿古柏入侵南疆,至1970年,阿古柏占领南疆全部,以及北疆一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

阿古柏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清朝主权,但由于当时清朝内忧外患,无力征讨阿古柏,所以此事就耽搁下来。

阿古柏侵占新疆后,英国和沙俄趁机入局,其中沙俄出兵占领伊犁,而英国则与阿古柏政权达成了通商协议,成为阿古柏的背后支持者。

这件事让左宗棠感到万分着急,他深知新疆的重要性,便于1973年平定陕甘回变后上书朝廷,第一次提出了收复新疆的想法,但并未得到积极回应。

时间来到1874年,这一年日本入侵台湾,逼迫清朝签订《北京专约》,赔款四十万两。

尽管清朝的赔款不多,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对清朝上下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由于当时清朝同时在边塞和海上遭受威胁,而国力又有限,无法做到海防和塞防兼顾,所以朝廷就海防和塞防的取舍,进行了激烈地争论。

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主张暂时放弃塞防,将钱财全部用于海防,他的理由是: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说新疆丢失,不会伤及元气;海防如果不做好,才是心腹大患。

而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首的大臣则支持塞防,认为“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丁宝桢、吴元炳等人也认为沙俄才是心腹大患。

当时,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他得知朝廷将从海防和塞防中做取舍,感到非常着急,于是上书建议海防和塞防兼顾。

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当然了,左宗棠也理解朝廷的苦衷,所以他指出,事情要分轻重缓急,海防虽然重要,但如果不收复新疆,清军将会被长期牵制,谈何海防?

左宗棠还说,新疆并非不毛之地,不是无法驻扎军队的,如果举措得当,收复新疆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要新疆收复了,边塞安全得到保障,那么再进行海防建设,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由于左宗棠的意见比较折中,所以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朝廷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

当时,左宗棠已经64岁了,是个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但凡他自私一点,都可以等着退休,然后安享清福。

但是,左宗棠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新疆一日不收复,他一日无法心安,所以当他接受朝廷任命后,就马上开始积极备战。

在朝廷的支持下,左宗棠召集了七万多兵马,以湘军为主,还有部分嵩武军、蜀军和八旗兵,当然最后开赴前线的只有两万多精锐。

为了能打胜仗,左宗棠给这支西征军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武器,比如德国毛瑟步枪,美国雷明顿1号步枪,但最多的是来福枪,达到了两万余支。

兵有了,武器也有了,还需要一员大将坐镇指挥,左宗棠钦点的前敌指挥,是当时年仅31岁的湘军将领刘锦棠,此人能征惯战,治兵能力很强,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选对了人。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他在兰州开办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制造武器;在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以解决西征军的后勤问题。

即便如此,左宗棠依然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军费严重不足,朝廷只能给他200万两,剩余的部分只能由各省来凑。

当时的情况是,为了解决陕甘回变,朝廷已经向各省摊派了大量军费,所以左宗棠为收复新疆进行备战之时,各省都拿不出钱来,加起来也只给了左宗棠300万两。

这点钱当然不够了,因为新疆路途遥远,光是运送粮食的费用就是粮食本身价格的20倍,还要维持七万大军的运转,打多久也不知道,这笔开销是很吓人的,必须要有足够的钱才行。

尽管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左宗棠没有退缩,他以胡雪岩的名义向洋人和华商借款,前后借了总计三千多万两,这个数字大约是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左宗棠向洋人借钱的时候,故意给了超高的利息,表面上看是吃亏的,实际上他是想借此来牵制洋人,不让他们支持阿古柏。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左宗棠之所以准备如此充分,正是对阿古柏军队的了解。

当时,阿古柏的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人,骑兵就占到了三分之一,并且配备了大量恩菲尔德前装线膛枪及其改装版,这款武器虽然不那么先进,但准度很高,性能也比较可靠,在战场上的威力还是很不错的。

并且,清朝时期浩罕国士兵也善战闻名,阿古柏刚入侵新疆的时候,清政府就评价他有“气吞天南之概”,可见其彪悍程度。

当然了,阿古柏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他的军队等级划分太过严重,难以做到团结,并且军队中有大量强征的士兵,这些人士气比较低落。

因为这一缘故,沙俄将军库罗巴特金对阿古柏的评价为:“它不适于打硬仗”。

左宗棠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更明白阿古柏的背后有列强的支持,所以他采取了稳住沙俄、制约英国的策略。

军事战略上,左宗棠则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这是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的,也是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以及阿古柏的情况做出的决策,总之左宗棠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这也是为何他花了16个月时间备战的主要原因。

1876年4月,左宗棠从肃州出发,开始了西征之旅,刘锦棠作为先锋部队,急行军一千余里抵达哈密,很快就向乌鲁木齐外围的古牧地发起进攻。

古牧地一战,由于阿古柏守军对清军预估不足,所以刘锦棠很轻松就用大炮轰开城墙,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拿下该地,杀敌五六千人,自身阵亡158人,伤450人。

首战告捷,清军士气高涨,于是很快就对乌鲁木齐发起进攻。

乌鲁木齐是重镇,阿古柏让大将白彦虎、马明等人镇守,但阿古柏不放心,又派遣了五千兵力增援。

然而,清军的行动速度非常快,白彦虎始料未及,还没等援兵抵达,清军就势如破竹地攻克乌鲁木齐,白彦虎等人当即弃城逃跑。

乌鲁乌齐的陷落,让阿古柏军队如惊弓之鸟,纷纷弃城而逃,清军很快就收复迪化州城及伪王城等地。

古牧地之战和乌鲁木齐之战的结果,正好印证了库罗巴特金的预言,也跟左宗棠对阿古柏军队的分析一样。

但是,连续两场大胜让清军有些小看了阿古柏,有些将领甚至变得焦狂起来,开始轻敌冒进。

殊不知,阿古柏之所以能占据新疆,也是有相当强悍的实力的,不然沙俄、英国、奥斯曼和德国也不会扶持他。

因为这一缘故,在第三场战争的玛纳斯之战中,清军就损失不小。

此战中,清军花了六个月时间才攻克玛纳斯北城,而玛纳斯南城的守军却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毅力,让清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在刘锦棠部的援助下,会同清军金顺部和伊犁将军荣全部,才在11月6日攻克玛纳斯。

这场战争极大阻碍了清军前进的脚步,使得在战争之初被认为是摧古拉朽的收复新疆之战,变成了与敌人进行“绞肉”的消耗战,清军损失十分惨重,战后很多人都不愿意提及。

事实上,在这场战争开打前,左宗棠已经预估到了困难,这一点在他给朝廷的上书中有说到:

玛纳斯是通往伊犁的交通要道,军事地位非常重要,而乌鲁木齐的残敌一定会和白彦虎合势死抗,清军收复玛纳斯必有一场恶战。

因此,左宗棠西征大军抵达前,他就提前让伊犁将军荣全率军包围了玛纳斯,同时让孔才、徐学功部作为先锋先期抵达玛纳斯,配合荣全开展攻城行动。

但是,由于前两场战争的胜利让清军对阿古柏军太过轻视,以至于产生了“抢功”行为。

当时,总兵冯桂增、名将额尔庆额原本与徐学功约定合击玛纳斯,但两人先期抵达后,为了抢功而提前发起进攻,结果战败而归,损失十分惨重,冯桂增还阵亡了。

尽管初战不利,但清军并未并未将小小的玛纳斯放在眼里,毕竟乌鲁木齐都拿下了,玛纳斯能拿不下吗?

在第二轮进攻中,孔才和徐学功汇合后,艰难地拿下玛纳斯北城,敌人将最精锐的部队和武器辎重全部集中到南城,与清军展开了激烈地抗争。

在进攻南城的过程中,左宗棠手下大将金顺,此前战功赫赫,威风八面,却在这一战中十分狼狈,一度打急了眼。

当时,清军已经用大炮炸开南城的城墙了,入城后却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双方进行了惨烈的肉搏战,清军几次败北,总兵李大洪、熊佑林,参将陆辉战死,无奈之下金顺只得下令退兵。

金顺不甘心,不久后又下令在火炮的配合下继续攻城,清军连续几次攻入城内,却依然败北,副将衔游击胡辉群,营总兵张大发、杜生荣,总兵衔副将司世道,把总邵芝,游击杨占魁等将领战死,官兵死伤数百人。

由于玛纳斯之战太过惨烈,所以左宗棠令刘锦棠紧急驰援,甘军名将董福祥都跟着一起去了。

此后,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清军对玛纳斯展开围攻,尽管镇守玛纳斯的敌军元帅被击毙,但敌军竟然没有投降,而是众志成城、负隅顽抗,致使清军依然无法攻克南城。

南城最后之所以被攻克,是因为城中缺粮,敌军无法再撑下去了,这才给了清军可乘之机。

玛纳斯之战历时八个多月,是清军收复新疆之战中耗时最长的一场战争,清军损失了几十位高级将领,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拿下玛纳斯之后,北疆就彻底收复了,接下来就是南疆了。

与收复北疆的几场战争相比,收复南疆之战要轻松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左宗棠针对阿古柏的兵力分配进行了针对性部署,而清军也从玛纳斯之战中醒悟,不再轻视敌人了,反观阿古柏军则因为玛纳斯之战而有些泄气。

当时,阿古柏将重兵放在南疆门户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他本人则在喀喇沙尔作战指挥。

针对这一情况,左宗棠指定了三路大军攻克达坂、吐鲁番、托克逊,打开南疆门户,然后一鼓作气收复南疆的战略。

达坂城之战中,刘锦棠率主力一万余人将达坂城包围,随即开始修建炮台,期间还数次击退阿古柏援军。

炮台修建完成后,刘锦棠下令用大炮轰塌城中的敌军炮台、月城和城垛,并轰炸弹药库,使得敌军失去反抗力,之后清军开始给攻城,只花了几天时间就攻下达坂城,将试图逃走的敌军全歼。

此战中,清军击毙、俘虏敌军三千余人,俘虏阿古柏大小头目120余人,取得大胜,自身损失很小。

此战后,刘锦棠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情,他将俘虏的敌军发放粮银后放归,此举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阿古柏担心这些人影响军心,竟然处死了其中绝大部分,结果适得其反,阿古柏政权上下离心离德。

在这种情况下,刘锦棠先后发起托克逊、吐鲁番之战,过程都比较顺利,此二城成功被拿下。

半个月时间里,清军就打开了南疆门户,对阿古柏政权造成了极大震动,也影响到了南疆人民,他们纷纷发动起义反对阿古柏。

阿古柏见三城已失,又腹背受敌,于是逃到库尔勒,不久就气急攻心,一命呼呜了。

阿古柏死后,他的儿子伯克·胡里自称为王,以白彦虎防守喀喇沙尔、库尔勒等地,继续与清军顽抗到底。

1877年9月,左宗棠携连克三城的余威,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开始向南疆腹地进发,发起了收复八城之战。

清军两万余人在刘锦棠的率领下,行军一千余里,一路披荆斩棘,杀得敌军片甲不留,清军的破竹之势让敌军胆寒,许多人选择投降。

只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至1878年1月,清军就收复南疆八城,至此南疆全部收复。

比较可惜的是,伯克·胡里、白彦虎等贼首逃到了沙俄境内,但他们对新疆已经没有太大的危害。

随着南疆的收复,整个新疆除了沙俄占据的伊犁之外,其他地区全部收复,历时1年9个月。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何不收复伊犁呢?

这正是左宗棠的高明之处,他认为暂时放着伊犁不打,可以稳住沙俄,至少可以不使沙俄支持阿古柏政权。

毕竟,只要西征军不触动沙俄的利益,沙俄是不敢轻易得罪清朝的,这样左宗棠可以全力消灭阿古柏而没有后顾之忧了。

等到阿古柏被消灭了,新疆大部收复,伊犁成为孤城,与沙俄谈判才有筹码,同时保留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手段,收复伊犁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新疆收复后,清廷当即着手与沙俄进行谈判,由于清朝使者的失误,使得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左宗棠一度再次出征,以武力威胁沙俄,不过后来被召回。

后来,曾纪泽作为谈判使者再赴伊犁,终于与沙俄达成《中俄伊犁条约》,清朝收回一部分伊犁主权,这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了。

条约之所以能签订,跟左宗棠的关系很大,当时沙俄并不知道左宗棠已经被召回,因此对左宗棠感到恐惧,于是做出退让,在条约上签了字。

左宗棠对收复伊犁的作用,当时一位英国评论家是这么说的:

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总的来说,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了不世功勋,但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

新疆很远,几万大军远征的消耗很大,面对以逸待劳的阿古柏大军,清军其实并不占优势,并且左宗棠出征时已经64岁高龄了,这对他也是个巨大的考验。

为了收复新疆,清军前后花费了大约4500万两白银的军费,而在战争过程中,尽管左宗棠战前准备充分,但清军依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一点可以从阵亡的勋贵名单看出来。

整个战争过程中,清军一共阵亡了六位总兵,分别是冯贵增、李大洪、熊佑林、张大发、杜生荣、司世道。

要知道,清朝的总兵可是高级武将,最高可达正二品,一般是镇守一方重镇的主将,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只比提督低一点,算得上是勋贵人物,却在收复新疆之战中一次阵亡六位,这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总兵以下阵亡的将领、士兵也有不少人,这个现在没有准确统计,但形成共识的是,在左宗棠的感召下,清军为了收复国土而与敌人殊死搏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现如今的新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