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新办法下,有一个过渡性养老金,这个项目是专门为“新中人”设立的。
养老金改革方案中,按职工退休时间划分为“老人”“新人”“中人”三个类型。
“老人”是指2014年9月30日以前已退休人员,养老金按老办法发放;
“中人”是指2014年10月1日~2024年9月30日期间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是新老办法结合,“保低限高”,不让“中人吃亏”。
“新人”是指2024年10月1日之后退休人员,实行新办法。
新办法退休人员待遇由4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
各部分计算公式见文章配图。
从养老金计算公式不难看出,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都与个人缴纳数额相关,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晚退多得”。
但是个人账户的建立始于2014年10月日,此前参加工作者没有缴纳,如果按现在缴费比例如8%补缴,当初这部分人缴费额实在太少。以教师为例:
1986年7月参加工作的教师,当时工资仅有40多元,到了1996年,10教龄教师,也仅在200元左右,到2006年,20年教龄教师也只在500元左右……这种低工资一直持续到2014,高工资者也仅是过千,就算补缴上,最终计算出来的养老金数额与现在生活水平也不相适应啊!
这部分人,养老金计算方法是“新人”,但2014年前的“中人”经历却很长,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新中人”。
为解决“新中人”养老金低这一难题,新养老金发放办法专门制订一个了“视同缴费”政策,规定从参工之日至2014年9月30日前这段时间,为“视同缴费年限”,这段时间的养老金叫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省或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3%
同时规定,视同缴费指数按教师退休时职称(级)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计算。如此情况下,就能确保这部分人计算出来的养老金与当前职工工资水平、社会消费水平相持平,能确保这部分人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从过渡性养老金公式不难看出,过渡性养老金与4个因素中,是“2个常数,2个变数”
视同缴费年限是和1.3%比例是“常数”——1.3%的比例是固定的,从参工之日至2014年9月30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也已成定值,二者都不可能再变,是2个常数。
职工平均工资和视同缴费指数是“变数”——退休年度不同,职工平均工资不同,退休年份越晚,职工平均工资越高;对个人来说,薪级工资每年都长,退休越晚,薪级工资越高;退休前如果评聘上高一级职称或晋升一档,岗位工资就会提高,视同缴费指数也就提高。最终计算出来的养老金当然也就高。所以,新养老金计算办法下,教龄是个“宝”,视同缴费年限是“宝中宝”,视同缴费指数“宝中玉”啊!
一名“新中人”教师,若1965年10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退休时副高七级,那么计算出来的过渡性养老金比基础养老金会高出许多,占整个养老金待遇的半壁江山啊!(具体配图数据供参考)
【结语】对于20214年9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新中人”来说,退休后要想提高养老金标准有两个办法:一是在退休前评聘上高一级职称或岗位工资“升档”;第二个办法是“提高职工平均工资”——退休年份越晚,职工平均工资越高。所以,如果延迟退休赶上跨年度,一定莫提前退,一定要跨年度后再退。当然,如果个人身体等条件许可,与单位协商同意,还可弹性延迟退休3年,那是最好不过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