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错过的桥:走过一座桥,走进一座城

构筑空间 2020-04-24 14:51:18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NEXT(北京)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蒋晓飞

John van de Water

John van de Water(左) 蒋晓飞(右)

我们会习以为常的走上一座桥。

不同的桥上,有着不同的人。

一样的桥上,一样的人,留下了不一样的故事。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桥上,同样的人留下了不一样影像。

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地点,桥牵动着文化、连接着历史、留下了人。

桥与桥之间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桥,

每一层关系里都有一处别样的温暖。

设计,让人变的不同,让世界变的不同。

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相遇了不一样的风景。

总有一座桥,属于一个时代,属于这里生活着的人们。

NEXT被国际知名意见杂志《MONOCLE》评为世界做桥梁设计最好的建筑事务所

走进NEXT,琳琅满目的桥梁设计作品,每一座桥,都在重读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桥梁根本出发,一座桥的诞生,不仅仅需要对桥进行本质性的探索,也需要我们走进城市和人群的深处,做一次最好的设计诠释。这次对话,是一次关于桥的关联性思考的探讨,每一座桥,都包含着不一样的关联性思考的介入。

桥梁不仅仅是一种外化的交通工具

更是内化于人们的成长与历史脉络深处的情感链接

“我们的世界,从一个个小城一步步逐渐发展到如今的地球村,在这个过程中,桥梁,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连接作用。通常,我们会将建筑的室内称作为空间,而桥梁,实际上也是一种空间形态,是属于城市尺度的一种空间形态。在这样一种开放的空间形态之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与之发生对话,桥梁,在人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化的交通需求,作为城市的最初原型精神,寄托并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与人们心中向往之处,创建着一种新的情感联系。”

中国结桥

近100年的中国,对于这一类型的城市文化表达关注度并不高,桥梁工程也一直被归为市政工程行列。近现代的桥梁工程大多是纯工程美学的表达,很少会将艺术美学融入其中,因此,中国大部分的桥梁是工程化的。从设计的尺度视角来看,工程化的桥梁更侧重于考虑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可通行性与安全性,桥梁呈现出的视觉状态会略显粗犷且缺乏精致。大部分具有资质的中国市政设计院则会更加注重桥梁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从而忽略了桥梁对城市精神的表达和人文精神的书写。

在中国古代的人文领域,桥,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文化的物化元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曾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运用“桥”的意象描述古人美好安逸的田园生活,张继的《枫桥夜泊》里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桥一城之间,书写着那个瞬间的美好。不仅是中国,在西方国家也如此,从巴黎到伦敦再到旧金山,桥作为传递城市精神、文化精神和科技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诸多文学作品以及众多影视作品中,冰冷的桥扮演着搅动和演绎情感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桥不仅仅是成为了我们对于城市意象的憧憬,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

银河桥

我们从NEXT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数十座桥梁之中,甄选了十座各有特色的桥梁,以飧读者,来看一下他们脑洞大开的设计吧!

桥的设计总是与数学相关

一个小小的莫比乌斯环也可以创造无限的乐趣

弹性的视角(巴伦德雷赫特 荷兰)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在公元1858年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这样的纸圈只有一个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

弹性的视角设计图

在荷兰巴伦德雷赫特省的Carnisselande山顶上有这么一座桥,以莫比乌斯环的理念作为桥梁最原生的设计思维,这座桥就是莫比乌斯环衍生桥。莫比乌斯环衍生桥建立于2013年,是Carnisselande山坡上的一个路径,由于其艺术结构、物理造型独具一格,被称之为"弹性的视角",即每个视角都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风景。桥体占据了良好的地段,人们可以从这里观赏到鹿特丹的天际线和饱览无限长空。

弹性的视角实景图

严格意义上讲,莫比乌斯环衍生桥并算不上是一座桥,而是以桥的状态而做的景观装置,其构成并不复杂,但却有着非常强的设计哲学思考,不妨说它是一种原型的思考,更加纯粹且具有创造性。通过一个装置表达了对于时间的流逝富有哲学化而又诗意的思考。但却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时间的流逝。

弹性的视角实景图

在近桥处是无法使人察觉到变化的发生,然而在桥上行走,阴影与光明的轮换与视角的穿梭,对于时间的诗意感知便在这种静与动的对立之间产生。这座桥虽然并没有物理上的链接作用,但是当人们走上它时,驻足之上,可以体验到它“无限”的乐趣,它以一种“流动”的自由感,来打破对于桥梁点对点连接的固有印象,同时在空间视角的转移变化中为市民创造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并与城市进行对话与联系。

弹性的视角实景图

桥,可以让人们驻足、停留

并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对话并欣赏城市的当下

银河桥(皮尔默伦德荷兰)

桥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不仅可以让人们驻足、停留,也自然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历史深度参与和思考,对当下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荷兰的Noordhollandsch运河上就横跨着这样一座“贯穿古今”的桥梁。

银河桥设计图

银河桥连接皮尔默伦德市(Purmerend)历史中心区与西南部成长中的Weidevenne地区,桥上设置了人行和自行车行两条路径以便两个城区的人通过,而当桥下有船通行时,自行车道则可以打开。

银河桥实景图

这座桥的一端轴线连接的是老城以前进货牛奶的街口,另一侧是新城,而又恰巧桥的制高点正好高于城市中所有的建筑,这个制高点,也变成了新城与旧城的观赏点。当人们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时,仿佛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可纵观城市的历史与变迁,历史感与沧桑感扑面而来,却又与真实当下生活紧密相依,这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对于城市的尊重,它让每一个来到这座城市、这座桥的人都能够与这座城市建立一次独一无二的联系。

银河桥实景图

制高点给予人们的是远方,是城市中的向往,而从桥下经过时,看到的是历史与未来之间的碰撞。

银河桥实景图

桥是连接,是纽带。

在空间与空间之间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长沙文化艺术中心入口桥(长沙中国)

“桥梁的设计,或许是一切建筑设计的思考原型。愈加复杂的建筑综合体,人居于其中就会对不可见部分进行推断的思维性跳跃。桥,却不同,因其立于水上,视野会变得极为开阔且具有非常强的展示性,拉开了人们和城市的视野,所以它不仅是连接人与城市视野的聚焦点,走过一座桥,我们也许就会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着的这座城。”

文化艺术中心桥设计图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在湖南长沙梅溪湖设计了一个概念为芙蓉花的文化艺术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的主入口正对城市十字路口,下面是通往梅溪湖的龙王港河。我们设计了文化艺术中心主入口步行桥,当时考虑要满足几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和扎哈的文化艺术中心融合,二是要晚上解决入口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三是要考虑入口和河岸的交通联络,四是需要巧妙的设置购票空间和LOGO位置,五是要兼顾桥下游船码头和文化艺术中心的联系。

文化艺术中心桥效果图

步行桥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体城市空间和入口景观的重组与规划,其介入方式并不强势,与之相映成辉,却并不喧宾夺主。主要意义仍在于连接城市。艺术中心本身具有足够的城市动能,而桥的出现则建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动能并与原有城市进行连接与融合,并与之伴随并自由成长。

文化艺术中心桥实景图

一座桥可以重新创造一座城

铸就了新的城市地标,刷新着城市的高度

广州大桥(广州中国)

世界上每个著名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天际线,北京CBD的天际线因CCTV大楼的独特造型而更加易于辨识,纽约曼哈顿的世贸中心双子塔,还有衬托在悉尼美丽海岸线之中的悉尼歌剧院,这些具有地标性的建筑物都让城市有了鲜明的印记。有了ICON的城市会更加具有标志性,当人们看到建筑的基本形态则会自动联想到这所城市。而广州的地标建筑是广州塔,我们希望通过广州大桥的摩天轮设计,让这个圆环形的巨构和小蛮腰塔一起成为广州新的城市ICON,赋予广州这座城市新的价值与意义。

广州大桥设计图

广州大桥效果图

广州大桥又称为“广州之眼”,类似大家所熟知的“天津之眼”。广州大桥的直径达260米,远远超出了现在世界已经建成混凝圆环最大直径(120米)的两倍。而有别于天津之眼的是,天津之眼是钢结构建成的,且中间有辐条。广州之眼则是没有辐条的全透空设计,未来会通过灯光、水幕等科技元素的应用在广州珠江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屏幕,没有辐条的摩天轮会让整个设计显得更加的纯粹。而作为构筑粒子,人的参与会让这座桥焕发别样的魅力。作为浪漫象征的摩天轮以及摩天轮内设立的博物馆与艺术馆。这无疑都是将超高层建筑进行了异化,并尽可能地发挥出其更大的价值。

广州大桥效果图

在广州大桥项目中,二沙岛和广州著名的小蛮腰塔之间有非常明确的轴线关系,在广州大桥与城市轴线的交汇处,我们设计了一个无辐的巨型混凝土摩天轮来强化这条轴线,同时也作为交通要素联系广州大桥和二沙岛的步行系统,扩充了一个城市的视野,展开了广州这座城新的未来。

广州大桥效果图

城市中的桥梁可以是城市的名片

也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最佳表达

中国结步行桥(长沙中国)

我们在湖南长沙梅溪湖所做的中国结步行桥,除了解决了较为复杂的交通问题,其设计主旨则是为了更好的传达湖南这一方水土的地域文化。

中国结步行桥

中国结步行桥所处的位置是连接龙王港河梅岭公园和银杏公园的节点,这两个公园联系延伸并形成的轴线也是梅溪湖中轴线上重要的视觉通廊。中国结步行桥连接河两岸六个节点,达成公园到公园、路边到路边、河边到河边的三条路径。在最初设计路径时,自然而然就画成了一种周而复始回环往复的交通联络曲线,最终演化成了可以从桥的一点走到任意另一个点的路径,这是超脱于原来设计要求的一个设计升华。

中国结步行桥实景图

不仅设计需要升华,桥本身的意义也需要一个升华。不需要深挖艺术形象的根源,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想象力的“到场”。

最初的方案中将桥起名作莫比乌斯桥,因为莫比乌斯环是一种无限循环的状态,我们希望人们在桥上可以有不同的路径选择,自由穿梭。想象力就此肆意徜徉,每一个构思就是一个新的形象,一个新的世界。后来在汇报设计方案时,发现它更像一个中国结,而当提到“中国结桥”时,听众脸上流露出了不一样的情绪,那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共鸣,因一座桥萌生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共识与精神层面的思考。

中国结步行桥实景图

步行桥上,人们步行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这种“慢”的状态可以让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当人们穿过桥时,旁边都是飞驰而过的汽车轰鸣声,毫无诗意。境生像外是中国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诗意不是面向实物对象本身,而是由实物所延展引发而出的畅想与对意境的思考。当人们来到这座城市、这座桥时可以慢下来,驻足于此去感受城市的意境,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特质。

中国结步行桥实景图

中国结桥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也成为了长沙新的城市名片。在美国某旅游网站的长沙景点推荐上,除了马王堆,其次就是中国结桥,甚至在荷兰的中学课本中也将这座桥作为正弦曲线计算的实体模型,这对于整个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城市声望都有所提升,这也便是这座桥所表达以及存在的意义。

中国结步行桥实景图

桥的设计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和对城市文化的传达

但,桥的最基本的使用主体依旧是人

欧米伽桥(乌得勒支)

欧米伽桥弱化了一种城市的工业感,变成桥上人与桥下人互动的关联,而不是一种压抑的城市空间状态,体现更多的是生活感和人文情怀的一面。欧米伽桥不像是一座桥,更像一条路,整个学校因为欧米伽桥而增添了动感与趣味,桥打乱了原有的社群关系,再通过交通体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社群组织方式,成为功能体与社会群体的连接点。

欧米伽桥

欧米伽桥设计图

不论桥有着怎样的城市意义与文化表达,其最基本的使用主体还是人,桥梁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和工程上的,更多的是工程框架后带来的人文主义思考。位于乌得勒支、横跨阿姆斯特丹莱茵运河之上的欧米伽桥(Ω桥)则是通过设计对人群关系进行了重塑。桥的名字由来与它本身的形态有关,荷兰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在自行车通行时需要有很长的坡道,这座桥的特点是将自行车坡道和桥边上的一所学校屋顶所结合,创造出一座独一无二的桥梁。

欧米伽桥实景图

原始方案是将桥设计为高架桥凌驾于学校之上,而实际上高架桥的设计对学校而言是非常压抑的状态。像山城重庆,高架桥和桥旁的建筑毗邻而建,对于开车的人来说体验感十足,但是对于高架桥阴影下生活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压抑感。

欧米伽桥实景图

桥下的学校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桥梁对于学校来说是过境的状态,两者本身是无法发生关系的,但通过欧米伽桥的设计,在桥上骑车的人们可以看到学校里学生的活动,学生也可以近距离的看到骑车而过的人们。

欧米伽桥实景图

这种趣味的植入会促进社群关系的改变,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加生动并富有活力。这是一种极富趣味性的关联,它没有将城市进行割裂,而是与城市达成一个相对融合的状态,这也正是这座桥的本质。

欧米伽桥实景图

欧米伽桥

桥离不开水

桥的设计,也是人、桥与水之间关系的一种融合与共生

钢琴桥(奈梅亨 荷兰)

常规而言,桥必然是不能够被水所淹没的,而要设计出一个被水淹的桥时,就已经具有颠覆性了。

钢琴桥

钢琴桥通过被水淹的状态来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不同的洪水位高低使得桥本身有不同的状态呈现,让站上这座桥的人去感受、去思考气候、大气变化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当站上这座桥的一刻,人便与水真正产生了联系,洪水就在脚下,人们各种不合理的行为以及不自律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桥被淹没的原因。这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社会性的。钢琴桥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自觉意识,这便成为了这座桥最大的社会意义。

钢琴桥设计图

荷兰是一个低地国家,经常要面对洪水的泛滥。一直以来,荷兰都是通过大坝与洪水做斗争,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尝试着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很多河上都建设了汀步桥,因为过去造桥的成本非常高,为了通行人们用最经济实用的汀步桥去连接两岸,同时保证水流的通畅。钢琴桥便参考了汀步桥的理念,用石头有秩序排列而成的汀步,看上去像钢琴的琴键,在洪水上涨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桥上跳跃前行,踏足其上仿佛在弹奏天然和谐的曲调,因由此取名为钢琴桥。

钢琴桥实景图

钢琴桥位于奈梅亨,属于瓦尔河空间打造国家级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开凿一条瓦尔河支流,营造出一座崭新的岛屿,Veur-Lent岛。在2018年,钢琴桥获得了荷兰全部设计品类的终极大奖,其时评委赞叹道:“当钢琴桥的方案提出时,便可以获得这个奖项。因为从这个桥梁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建筑师对人类发展的关怀。”

钢琴桥打开了人们更多的活动界面,人们可以根据桥不同的水位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活动方式,完全参与到桥与自然之中,不同的时间段来到这座桥,行走或是奔跑的速度也会发生改变,跟水发生的亲近程度也有所不同。

钢琴桥实景图

桥是一个公众活动的空间,所有人都可以走在桥上,与社群互动。而当桥有不同的状态时,人们走上它时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桥与水似乎一直是相互抗衡的关系,钢琴桥却颠覆了这种关系,它更像是一座看不见的桥,与水完美的融合而生,是建筑师为牵扯桥与水而写就的一封至臻情书。

钢琴桥实景图

在某一处建一座桥,便是属于这个地方的桥

桥,便是这个地方通向另外一地方的唯一通道

长白山桥(长白山中国)

桥梁设计的出发点并不止于桥梁本身,还在于桥梁所尊重的对象是什么、桥梁需要表达的是什么?桥梁给予人们的又是什么?这才或许是一座桥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也是决定桥梁未来语言状态的先决条件。

长白山桥设计图

长白山鲁能胜地桥作为一个度假胜地连通外部世界的唯一出入口,以一种豪迈的姿态跃然群山之间,表达出桥梁本身独有的建筑张力。长白山桥的周边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设计的第一关注点必然是如何将桥与长白山原始而辽阔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其次是如何用最现代的方式表达长白山最抽象的意向。

长白山桥设计图

长白山桥实景图

但长白山桥的介入是很轻柔的,桥身可看作抽象的长白山群山剪影,用色彩和水平防线的绵延去解读长白山的名字和自然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具有符号化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思维。我们希望在未来当人们提到长白山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天池,第二个想到的则是这座桥。

长白山桥效果图

长白山桥实景图

人与自然相依相生

桥,为了人,也需遵从自然,服务自然。

蝙蝠桥(蒙斯特 荷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被污染的日趋严重,这些环境的变化不止影响的是人们的生活,还会影响这个地球村上所有的生命。

蝙蝠桥设计图

荷兰对生物的保护、生物物种的分布都研究得比较细致和清晰。蝙蝠桥位于Westland的一处狭长的区域,介于斯赫拉芬赞德、纳尔德韦克和蒙斯特的中心区之间,其所在的位置正是蝙蝠早晚飞行的一个必经之路,因蝙蝠靠声纳、超声飞行,所以桥的设计首要考虑的则是不打断蝙蝠原有的生物通道,与此同时满足河道两侧的交通联系需求。

蝙蝠桥实景图

蝙蝠桥的表面看上去比较厚重,而其实桥梁语言的表达却是非常简单与朴素的。整个蝙蝠桥的设计过程由生物学家一同进行参与,包括桥的流线形态,桥梁的高度等都由生物学家提供数据并给出设计意见。

桥梁侧面设计的是木格栅,木格栅的间距和桥下空间的间距都是根据蝙蝠的栖息尺度而做的,在不影响蝙蝠飞行路线的同时,给蝙蝠提供一个可以栖居的场所。把自己覆盖和隐藏,阴影也是一个住所,生态科学的严谨和尊重生命的浪漫在此交汇。

蝙蝠桥实景图

在材料的选择上,桥梁的上下面采用的是混凝土,桥内侧是红砖,外侧是木百叶。不同材质所带来的观感从而引发感知者自身的存在感,以及对生活体验的通感,进而引发诗意感受。桥梁底面和侧面一样被设计成布满凹槽的空间,蝙蝠可以倒挂在凹槽内进行休息。一切设计都是依据生物、生态而来的,这也是之所以叫它蝙蝠桥的一个原因。

蝙蝠桥实景图

小桥流水是桥,风景如画也是桥

我在桥上看风景,也成为了别人的风景

漫步桥(恩斯赫德 荷兰)

每当提起桥时,脑海中总是一副小桥流水的画面,那种融合于自然生态中的桥似乎更加让人有亲近感,它具有传统的设计思维,关于桥的本质,以一种朴素简单的形态建立某种情感的联系。

漫步桥设计图

为了协调荷兰Glanerbeek生态区与机动车交通运输之间的矛盾,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打造生态交通,我们依照视觉与生态的需求,对位于小河之上、连通两岸的漫步桥进行设计,实现需求之间的转换。

漫步桥效果图

漫步桥划分为三个独立通道:公交车道、人行道、自行车道,桥下是一个自然的原始河道。这座桥给人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但是其中材料的运用、空间的组织都蕴含了很多设计的理念。

漫步桥实景图

人们走在桥上时会不自觉地看桥下的流水,漫步桥的中间有三处空隙,这似乎提供了那些喜欢“亲水”的人们另一种看水的视野,但这并非是设计这些空隙的本意。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漫步桥所在的河流是相对原始的,河里生物比较多,有鱼、河狸等等。由于漫步桥的桥面很宽,在没有空隙的情况之下,桥下阴影面积是连续的,很多哺乳动物会因为桥下过于阴暗,出于恐惧感而不敢过到桥的另一端。

因此,当桥面上有空隙时,阳光可以透过空隙穿进桥下,桥下也会有一定的光面,哺乳动物不会有恐惧感,从而自由穿行,这样完好的保留了本属于这些动物的栖息范围。

漫步桥实景图

漫步桥的设计尽可能不破坏生物原有以及未来的栖息场所和繁殖场所,包括桥柱材料也选用了原生态的毛石,这种材料在未来可以同鱼类很好的融合共处,水下的植物也可以攀附其上,整个桥会变成一种由水而生的状态,保持了对自然生物谦和的友善态度。

水上桥,桥下水,各自以独特的波动韵律讲述了自然中的故事。

漫步桥实景图

“如果桥梁的设计仅仅只是建立一个冰冷的交通联系,那桥梁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浪费。设计者则是需要在如此冰冷的关系中,尝试给予桥一定的温度,让人们可以因为温暖而有所触动,因为桥而有所思考,也许,这就是桥的本质。”

关于桥的思考是一种情感关系和城市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亦或是尺度、距离、亲近感、情感、连接度等层面的无限延展,也是我们可以留在这座城,并在这座城市获取美好生活的理由。桥,作为文化与情感的纽带,本身的形态让人的思想可以被自然纳藏。

NEXT建筑事务所(北京)同事合影

本文图片由NEXT建筑事务所提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