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在人们物质与经济都飞速发展的时代,选秀比赛层出不穷,俊男靓女层出不穷,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秀女那一定就指的是当时的美女。
可是当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去查找清朝留下来的老照片时,发现这些本应该俊俏可爱的美女们,却一个个高矮胖瘦,各不相同,至于容貌,也没有几个可以“抗打”的。

古今中外对于审美的差距不会太大,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关于“清代美女们“的神秘面纱,来看看这些“丑秀女“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所谓的“选秀“又是怎样进行的?
五千年历史中后宫的变迁人们常说“一入宫墙生似海”,有这么一群女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朝政,但是她们的命运却与朝堂息息相关,这便是后宫的嫔妃。

早在周代,后妃就已经存在了。
《礼记》中记载,周朝的后妃制度为: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侍妇,八十一御妻。”
他的意思是,天子拥有6宫娘娘、3位夫人、9位嫔妃、27位侍妇、81位妻子,加起来就有126个级别、各种各样名称的妃子。
这便是古代帝王后宫中有文字记录可查找到的最早的资料。
到先秦帝王时的嫔妃们,来源便各不相同。

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靠权臣或诸侯进献,他们把自己的女儿献给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帝王;
二则是烧杀抢掠,直接从征战地或征战途中抢劫来的美丽女子们;
三是恩威并施,在派往说客以礼相求的同时也加以武力威胁逼迫,最后达到目的。
若是目的达不到,便直接进行征战,最终将女子带回宫中。
这些女人们不管以什么方式进入这万丈高墙,最终也只有鲜少的人才会获得恩宠,而她们中的大多数,则是沦为宫婢,在这深宫之中草草结束一生。

我们发现这个时期并不能算得上是选妃,其中大部分都是源于对于权力的屈服,所以用女子作为交易,或者直接为战争的结果。
从汉朝到到唐朝,皇帝们可谓是越来越会玩儿了。
汉朝时,联姻还是第一选择,但除了联姻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民间直接挑选。这里的民间并不是指全国上下,而是指洛阳周围的乡间。
每年的八月是征收赋税的时候,朝廷里的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种官员们也会随之出动,去乡间田野,寻找那些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所谓 “姿色端丽”、“合法相”的女子,然后将她们带回后宫。

因为在这个时代,这些美丽的女子们,也是赋税中的一部分。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合法相”呢?那必然就是要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有灵动之美。
于是这个时期的后宫,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充盈,例如刘彻、刘爽的后宫,用“后宫佳丽三千“来形容怕是远远不准确的。
正是此时,因为后宫嫔妃数量太多,所以管理难度加大,为了防止出现事件,于是便有了“守宫“的发明,以保证后宫嫔妃的贞洁问题。
直至西晋武帝司马炎逐渐将选妃的范围,从洛阳周边扩大到了全国。

为了确保自己的妃子是倾城的美丽,司马炎下诏要求文武百官将自己适龄的女儿都送到宫中供自己挑选,而且全国上下在他选妃结束之前不允许任何婚嫁,其疯狂的举止,让无数官员愤慨不已。
到了唐朝,选妃又玩出了新花样。
人们都说“盛极必衰”,唐玄宗时代不仅仅是唐朝的巅峰,也是衰败的开始,而他的选妃才是真正的遍及全国。
他下诏要求每年广泛搜罗天下美丽女子,然后送入宫中,还给这群美丽的女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花鸟使”。
由于后宫女史众多,后来唐敬宗李湛还发明了风流箭,用于选择侍寝的嫔妃。

唐朝后宫妃子众多,且民风开放,有的妃子竟然来自青楼,这样荒唐的轶事也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个时期,选秀的政治色彩要比以前淡了许多,选妃的目的也从联姻转变为了为皇帝服务。
到了明代,挑选宫女都是奉钦命而行。
皇帝下旨,分遣内监们去挑选“良家子”,要求每一百个人站成一排,以供内监来巡视,进行样貌,举止等各个项目的检查和挑选。
不过几日,就有数千名女子被派遣回家中,最后只余三百人。只是最后这三百人,也并不是完全都能入选为嫔妃。

她们在宫一个月,考官要考察她们的性情言论,还要看别人对于她们的评价,之后才能确定是否是合适的嫔妃人选。
三百人里,也只有五十个人才有机会能成为嫔妃,其他的未能被选中的女子并不会被遣回家中,而是会永远的留在宫中,做一辈子的宫女或者奴仆。
到了清朝时,清朝统治者比较了历史上各个后宫制度的优劣,最终决定还是按照满族习俗来制定清朝后宫制度。
清初的宫闱里面并没有位号的分别,仅仅是用了俗称里的“福晋”,也就是元代里“可敦”的转音。
直到康熙年间,后宫的制度才逐渐趋于完善。

清入关后也兴选秀女,而此时的制度区别于前朝们的制度。他们的秀女们多来自于汉蒙八旗之中,而被选入的女子们想要成为嫔妃,则是有更多更苛刻的要求。
到了封建帝制的最后时期,后宫秀女的命运似乎和朝堂的结合之紧密是史无前例的。
清朝选秀制度封建时期的女性基本都是依附于男权,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之类的习俗流传了多年,她们似乎永远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力,生来就是为了男人而活。

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自己选拔秀女的制度,那么对于清朝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延续前人的制度还是选择迎合自己的制度呢?
显然,他们选择了后者。
满族是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八旗制度。
在清朝入关以后,八旗的制度也一直延续到清末,八旗具体指什么呢,其实通俗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军旗,它是一种组织形式。
满清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白旗,他们由皇帝直接统率,下五旗则为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他们则由皇帝的子侄们统领。
八旗制度不仅仅是看他们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这个时代的根本制度。
在这种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下,选秀制度也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其中最大的不同,便是制度的完善程度。对于参选女子,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
譬如残疾女子要求上报至最高领导层——皇帝;又譬如对于适龄女子未能参选,要求下一次接着参选等等。
至于没有遵守这套规则的人,也各自有着各自的惩处规则。

而被选入的女子们则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赐给旁近的宗室,另一部分则是后妃备选人,要进行下一步的考验,条条框框,更是罗里吧嗦,让人乏味。
凡是获得皇帝赐予封号的人,也就相当于这一辈子有了定数,要一辈子待在这冰冷的深宫里,到死也没有出宫另嫁的权力。
那么选秀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流传下来的照片中,她们却不像在我们印象中的美若天仙呢?审美差距再大,也不应该是照片中的那样吧?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翻看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时,经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这一类形容此,而对于容貌美好的词语却鲜少见之。

由此可见,真正决定她们是否能够入选的标准绝对不是颜值。
那难道真的是品行吗?那么具体衡量的准则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左右秀女们的命运呢?
答案是门第。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丑无比,可是她为什么最后还是能成为皇后呢?
就是因为她有让人难以拒绝的身份——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
而且在各种各样史实记载中,很少会记载入选女子的姓名,反观其出身家世,却是记载的一清二楚。

这更加说明了决定她们是否入选以及入选后地位的,不是她们的样貌,身材,也不是所谓的品行德行,而是她们的门第。
所以也常有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行动的一切准则都是利益,妃嫔们似乎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却也被各方势力所牵制着,而关于她们与皇帝的婚姻、爱情,也不过都是政治手段罢了。
怪不得甄嬛在再次回宫时说:“但求荣华富贵,不求一丝真情”。

所以其实我们能发现,古代的选秀其实并不是选美,更多的是政治联姻。
真正的选美其实是一种手段,比如古代的花魁娘子,再比如现在的选美冠军,本质上真的是为了选出最美丽的人吗?
并不是这样,人们更加在乎的是其背后带来的商业价值。
那么反观选秀,难道真的只是为了给皇帝选出漂亮的女子用来当花瓶吗?
很显然不是这样,对于帝王和权臣们来说,这是一种权力的巩固,对于两国之间来说,是一种友好建交的手段。

而被选的女子,若做皇后,不仅仅要求其家世显赫,更要求胸怀天下,有一国之母的风范。
若做嫔妃,也要求品行良好,有家世作为辅助。
即使是做最低等的宫婢,也要要求从众多秀女中层层选拔。
所以说这样的选秀,怎么可能只是去在众多的女子中选择容貌姣好的一个呢?

不得不说,生于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确实是十分幸福的,我们不用再受所谓强权的约束,可以自由恋爱,自由发展,每一个人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也许生于那个年代得到她们都是悲哀的,但是我们相信,不论在哪个年代,都一定会有勇敢坚强的人将自己的生命活出精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