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会当凌绝顶”,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总是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个诗意的年代,对我们来说旅游是一种幸事,百忙之中放一个假,和家中的二哈或者大橘说声拜拜,托起孩子,又或是背上爱人。汽车,火车,大巴,飞机,轮船,又或者步行自行车,我们总能找到一种与梦接近的方式。
去春意的江南,看樱花满地;到葱葱的大理,听春华秋实;走过悠悠的茶马古道,听驼铃声响彻云霄;撷一片故宫老树下的日落余晖,捧一碗黄河的壶口清香。年华当不负,岁月可回首。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游梦,浪漫或是平淡,执手相看,老来笑谈,都是人生的乐事。
对于我们来说,书本和手机中的世界就是外面的世界,对于古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他们一生的执着吧。
古代的文人就是行走在中国历史的笔,他们用心中的火,眼中光,细微的观察着脚下的每一寸河山,在他们眼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们用诗文刻画祖国的山山水水,一捧真心,只求圣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最直白的感受,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只在一念之间,是对自己的放逐,是对心灵的寄托。
李白曾经羡慕谢灵运(南北朝时期有名的大诗人,面对朝廷的封侯拜相不为所动,一心游历名片大川),当他面对朝堂的乌烟瘴气之时,金龟换酒,万里行舟,脚着谢公屐,在黄河渡口,在三月扬州,在四川草堂,在三峡蜀道。他的诗或许是凝结了江山风景,豪迈随我来,灵秀荡气回。
追寻李白的杜甫,一出生就是家中荣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句话道尽千千万万读书人最初的梦想,青年的他,登上巍巍泰山“一览众山小”,气魄如魂,岁月的风霜卷起八月茅草,再吟诗已是无边落木和新台浊酒。
古人在游历自然山水和人文古迹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在心灵与前人的一次次碰撞中,感受生命的真谛。
我们喜欢旅游,古人也爱旅游,孔子的私塾开在荒郊野岭,边上课,边周游列国,尽管有时风餐露宿,但是这些生活让他对生命多了敬畏与超然;现在我们学习《史记》看司马迁讲历史,早年的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游历各地,记录文化。
《太史公自序》云:“二十而南游江、淮……过梁、楚以归。”
正是他广阔的地理人文知识,造就了传奇一生。
古人的行李箱古人出门远途旅行一趟,跟现代人相比可谓是千辛万苦,对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古代人,出门那可是相当艰辛的过程。
现在电视剧里小小的包袱几件衣服,几两银子,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我发现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从北京一路到广州,走了整整三个月,林则徐还是钦差大臣可想而知,在没有铁路飞机的出门可不是说走就走。
古人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的时候就不要瞎溜达了,因为一走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想进城?得先有个高大上的理由,在古代最高大上的理由莫过于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说简单点就是什么游学布道,买卖经商,进京赶考啦。
完了要开介绍信,也就是要有“护照”。《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国王交换通关文牒,至于那个时候外国有没有不好说,但是明朝的中国出行开介绍信已经成为习惯。
证明开出来了,就该为出行做准备了。路上的食物干粮需要多少,必须在出门前就计算好,你以为能在外面随时随地来个小吃,基本没可能。
庄子在《逍遥游》里这样说:“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啥意思呢,就是去临近的村子或者县城找媳妇,前一天做好食物干粮就行,要是走几千里,就得提前三个月就开开始准备粮食了。出个门,吃的东西就得背一大麻袋。
光有吃的可不行,行李被褥都是不可缺少的。啥不是有客栈吗,那都是影视效果,古代,走个半个多月能找上个睡觉的地方就不错了。
古代时候的旅店是没有厕所的,具体为啥,咱也不知道,所以你得带个夜壶。至于在野外住宿需要什么,你可以去看看贝爷的荒野求生,什么小刀,蜡烛,床上用品,越多越好,当然你还得担心山中的土匪,劫道的可不少在古代。
现在不少小县城结婚的时候都要找人算一算哪天是好日子,古人出行前也要找算命先生算一算哪天适宜出行。《诗经·卫风·氓》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时间定好了,就要通知一下亲朋好友,“我要走了,大家不要想我。”。
朋友啥的都会在城外办个酒席,喝一杯,送行,这个大家就常见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这些诗句都是描绘送行的。荆轲刺杀秦王的时候,高渐离等不少人在易水旁送行,一读起“风萧萧兮易水寒”,眼前总会浮现出悲伤的故事。
古代豪华座驾
做完这些,你就可以安心上路了。(好像哪里不太对)古人远途旅行大多都是靠步行,不过由于路上携带大批物品,还要装载防身器械,有些人会选择牛车作为交通工具,这种稳当而雍容的交通工具,可以承载沉重的行李,还可以载人。
直至元代,牛车一直都是中国古人主要的旅行用车,虽然也有马车,但马车是达官贵人才拥有的座驾,普通百姓是可望不可及。如果你觉得马车不够好,还可以做娇子,古代女人结果可能也就是一辈子坐一次。
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的他每次远途旅行,也都会顾上一个仆人,一路上可以帮忙扛锅碗瓢盆、被褥行李,遇到兵荒马乱时还能充当保镖。
古代穷人出行大多都是结伴而行,在路上有个照应;对于有钱人,那就另说了,前呼后拥,可以雇佣很多随从。
家中常备小地图
古代这么封闭,道路不畅,古人一出门至少也是一个多月,走的道路,都是前人走过的路,翻山越岭在所难免。也有方便的水路,几千里路,顺水而行,一日就到。
当然迷路是难免的,毕竟古人没有百度地图,但是古人也有指南针,晚上还可以根据北斗星的位置来判断,所以不要低估我们古人的野外求生能力。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看地图呢?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首先并不是谁都能获得地图,即使有纸质地图,往往并不实用,古代的地图往往内容很抽象,地理方位和细节不够精准。
因此,古人最为有效的判别方法就是看路碑,这就像是我们现在的路牌,根据上面的地名,我们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
聪明的古人也会在主要的道路两旁种上树木,来指引人们方向。古代人们也有立碑题字的习惯,那些无处不在的碑刻题字,也可以让旅行者知道大概到了哪里,还可以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这也是旅行当中的一道风景线。
在船上的就方便了,衣服脏了江里洗洗,没得吃了,叉一条鱼。陆上的人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打尖住店”也是有钱人的选择,再掏几两银子,一壶烧酒,吃几斤牛肉不成问题。
官家住驿站,商旅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寺庙和道观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突发情况也不少,万一碰上“龙门客栈”这种黑店,影视剧里的结果大家自己脑补吧。至于说睡在荒山野外的,毒虫猛兽,劫财劫色,你都要凉。
朋友圈
到了外面,不发个朋友圈,都对不起我的好友们,古人也不例外,好歹怎么说,也要留几首诗。
现在不少名胜古迹上都是靠来来往往的文人的墨宝出名,当然可能现在的“到此一游”就是深受文人的“毒害”但是,人家留下的那叫文化经典,你留下的啥也不是,所以还是不要丟自己的脸了。由此可见,古人外出笔墨纸砚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朝辞白帝,千里江陵,一叶扁舟,蜉蝣天地。古人用时间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条大路,联通了中华文明,他们行走在山水之间,用脚丈量土地,用笔墨记录美景,听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万里江天,山高水长。虽然那些故事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那些情怀梦想,依旧指引着我们翻过高山,穿过长河,摆脱世俗的桎梏,走向自然。古人的旅游,更多的是敬畏,背起鼓鼓的行囊,和家人道一声珍重,相看泪眼,或是执手凝噎,再见时已是巴山夜雨。
有时间还是要出去看看,老宅在家里,做快乐肥宅还是不好的,在我的文字里,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吧。走到长安的古城上,感受千年前的风沙洗礼;靠在岳阳楼的围栏旁,听长江翻滚奔腾;滕王阁的诗情画意,华清池的舞姿翩翩,未央宫的琴声袅袅,小巷深处的炊烟点点。触摸历史的痕迹,感受生命。
参考文献:
《史记》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