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官制度,古罗马共和时期,平民与贵族之间的“三权分立”

爱历史的李书海 2022-10-06 14:47:30

公元前510年到公元前27年,是罗马古典共和制时期,随着王政时代的结束,标志着罗马进入一个由贵族元老院和执政官一起管理的时代,其中随着时代的往前发展,元老院代表的共和力量在不断减弱,而执政官代表的独裁力量,则在不断增强。

但不管是执政官还是元老院,一般都是由贵族阶层担当,作为古希腊文明继承者的罗马王国,公民的权力意识一直比较强烈。但贵族元老院和执政官把持着政局,出台了一系列损害公民利益的法规,促使罗马公民对统治结构不满,由此催生的保民官制度的诞生。那么保民官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对罗马共和时期的政局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保民官制度产生,是古罗马共和体制下,公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贵族阶层妥协的结果

要弄明白罗马保民官制度诞生的原因,首先就要清楚传承自古希腊文明的罗马共和国,其中关于公民的概念。

保民官雕塑

如同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一样,罗马共和国虽然顶着一个共和的概念,但实际上构成社会主要生产关系的,还是奴隶制。大量因为战争失去土地和自由的奴隶,和原本生活在罗马城邦的奴隶主,构成了古罗马社会最主要的两个阶级。

但在奴隶主内部,也是有着阶层划分的。传承自古希腊文明的城邦制,生活在城池内部的,拥有自己土地和财产的居民,被称之为公民。公民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同时也要担负赋税和为城邦出战的义务。

其实从阶级上看,有点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底层的“士”,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在奴隶与奴隶主这样的两极划分之中,应该是处于奴隶主的地位。

跟中国古代的“士”不同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名义上具有被选举为最高执政官的权利,但这个最高执政官也不是世袭,一般任期也就两年左右。而元老院的贵族们,却是世袭的。

罗马元老院

这就导致在整个罗马共和国前期,元老院的势力逐渐扩大,进而侵占了最高执政官和公民的权力,引发双方的同仇敌忾。

因为最高执政官有发动战争的权力,而公民们,则是战争中最主要的战士。这样一来,最高执政官和公民的结盟,实际上就是掌握住了罗马共和国的军事力量。

但财富和经济力量,却是掌握在元老院手里的,而且元老院也有自己一部分私兵。这样一来就在权力的三极之中形成一个平衡制约,公民们想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执政官想要借助公民夺回最高执政官的权力,而作为被针对方的元老院,也想利用增加公民的权力来削弱最高执政官的威权,尽可能多的掌握军事力量。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就在这样的互相制衡之中,保民官制度产生了。

二、“否决权”是保民官制度之所以能够与元老院、最高执政官“三权分立”的基础

既然是为了保护公民,也就是与贵族相对应的平民产生,那么其职责自然也是明确的。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罗马保民官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平民的利益不被贵族控制的元老院所侵蚀。

这是在贵族与贫民两个阶层分化逐渐严重的局势下,为了维持政局的稳定,双方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因为其职责主要是为了保护平民利益不受贵族的侵占,保民官是没有执政权的,实际上等同于现代的法官和检察官的集合体,只不过也没有审问罪犯的权力。

古罗马社会等级

但这并不是说保民官的权力不足,只是摆设。实际上保民官拥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力,否决权。

“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种特殊权利---否决权。”

也就是说,任何罗马共和国的政策命令,只要保民官认为是有损于平民利益的,在经过“平民大会”讨论否决后,执政官和元老院都是要遵行的。

这有点类似于现代法律制度中的一票否决权,虽然保民官有多位,但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所以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

另外,任何权力和义务都是相对应的,公民或者说平民之所以能在罗马共和国获得保民官的权力,根本在于自由民是罗马共和国兵力的主要来源,而罗马共和国自建立起,就一直在进行着对外战争来获取利益。

平民们都是士兵,他们所选出来的保民官,当然也就是士兵的首领,将军。但是这个将军不是由执政官或者是元老院封的,而是因为其立场属性自发的决定的。

这也就决定了保民官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即虽然没有执政权,但保民官是有一部分军权在手里的,与执政官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是中国古代宋朝的枢密使与五军都督府,一个掌握发动战争的权力,一个掌握训练带领士兵打仗的权力。

罗马时代的家庭

手握一部分兵权,是保民官制度能够在罗马共和时期长期存在下去的基石,而数量众多的贫民,则是组成这种基石的分子。

三、保民官制度维护了古罗马统治的稳定,缓解了当时社会矛盾,但也造成后来军事力量各自为战,最终走入罗马帝国时期的君主独裁

从其影响上来看,古罗马共和国的保民官制度,对近五百年的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内部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保民官制度的建立,首先就在贵族元老院,最高执政官,平民之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三权分立”的结构,其中任何两方都有利益共同点,但又无法完全统一,对另一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战士

最高执政官与平民在对抗元老院方面一致,但也存在对于军权的争夺。元老院与保民官在平民利益上冲突,但都不想回到“王政时期”的独裁统治,元老院与最高执政官在阶层上都是贵族阶层,但因为权力的归属问题也无法一致。

这样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对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稳定,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另一方面,保民官制度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权力的互相制衡,促使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太过,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延续了罗马共和国存在的时间。

当然有积极意义,也就有消极意义。首先从对外战争的角度上来说,军权的分立导致罗马共和国对外战争前期因为彼此配合还算顺利,但后期却陷入各自为战的乱局之中。

偏偏对于古罗马来说,战争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东西。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罗马共和国是从渔猎文明发展而来的,抢钱抢人是他们的正常生活。

一旦不能从对外战争之中攫取到利益,那么国内的贵族阶层们为了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势必要将目光转移向国内。其后贵族元老院通过严苛的借贷法大肆侵占平民利益,将原本的公民变成实质上的农奴,正是在对外战争不利之后产生的。

那么为何罗马共和国后期军队就不能协作,各自为战了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绝对与保民官制度有关。

保民官也是人,而且是从平民之中选出来的人,他也具有一切人都具备的劣根性,比如贪婪,权欲等等。

保民官原本是被平民选举出来维护自己利益的,但他在保民官的位置上做的久了,自然也就变成了贵族阶层的一部分,固然因为立场的问题不能直接倒向元老院和执政官,但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追求,却不会由此消失。

罗马帝国

军队各自为战,正是保民官和执政官互相争夺军权,将一部分军队变成自己直属力量,只听自己命令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保民官制度后来的发展,实际上促使原本的“三权分立”的结构涣散,执政官力量的加强,在发展到后来罗马帝国时期,就是君主独裁专制的重新建立。

站在后世人的立场是,从奴隶时代的古典共和,到封建时代的君主独裁,是历史的进步。但对于生活在罗马共和国之中的平民来说,保民官拥抱权力与利益的过程,也是背叛他们的过程。

原本的公民相对独立的权利,也随着保民官制度的糜烂而失去,罗马“公民”从此之后就变成了“臣民”,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

四、结语

古罗马保民官制度的建立,是在城邦制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公民相对独立的参与政治权力划分的体现,这种权力的本质,是以公民作为战士为国家战斗的义务换来的。

因为保民官制度建立的初衷和其所处的自然立场,促使保民官无法涉足政权,但获得了类似于监察权的否决权,以及一部分自身立场所带的兵权,成为罗马共和国除了元老院,最高执政官之外的第三方势力。

保民官的出现,代表着古罗马共和国“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政治架构的成熟,对于其后罗马共和国政局稳定,缓解社会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但随着保民官们的堕落,公民们失去了独立的政治权力,成为后来的罗马帝国的臣民,罗马共和制也就随之解体了!

参考文献:

《西方政治思想史》

《罗马史》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