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外出,坐了个网约车。
司机大哥说现在的接单量太少了,每天睡醒后就开始跑车到晚上,一天12个小时,每个月撑死了也就六七千。真搞不懂现在跑车的人这么多。
希望到时候好一点,毕竟我也快40岁了,读书少,去工厂找工作也不容易,大哥继续说道。
本来不少人想着,要是自个儿35岁失业,实在找不到工作,就去跑滴滴。
一来没什么年龄限制,二来入行门槛低,只要吃苦耐劳,哪怕不像别人月入过万,至少还是能稳定赚钱的。
谁知现在连这条路也快被堵死了。
据公开数据来看,截至5月31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58.4w本、车辆运输证235.7w本,环比分别增长3.3%、2.5%。
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滴滴在国内拥有1300万名年活跃司机,而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这个数字变成了1900w。
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600w。
僧多粥少,难怪司机大哥也感叹搵食艰难。
我们也都知道,口罩三年带来的灵活就业人数增加,加上每年春季又是跳槽“高峰期”,大量失业人涌入网约车行业。
与此同时,网约车市场并没有扩大,打车的还是那一拨人。
而且连五一小长假和2.74亿人出行这两大Buff加持,都没能把消费拉回来,5月CP I 同比下滑了0.2%。
由此可见,大家的消费意愿是真的变弱了。
甚至像温州、济南、遂宁、东莞、三亚等多地已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J,提醒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一旦刨除平台抽成、车辆损耗、充电和停车、保险等必要开支,网约车司机很难来保证收入。
加上不少大佬也来分一杯羹,比如送外卖的老王、干搜索的老李、卖手机的老任等等,能不卷么?
这也就意味着竞争进一步加剧。
当然啦,对于一个有着上千万从业者的行业来说,从前期的野蛮生长到成熟期的引导S场供需动态平衡,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抉择。
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是慢慢“喝药”调整的。
同样需要“喝药”调整的,还有新能源车企。
我没有开玩笑。
别看任大炮给燃油车“判死刑”,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车企就可以高枕无忧。
恰恰相反,迪王、小鹏、埃安以及go die的威马等都在开拓自己的网约车事业。
据数据显示,去年的网约车市场份额排名TOP5的车企分别是:
比亚迪18.2%
广汽埃安11.1%
东风风神10.7%
启辰6.8%
几何5.6%
所以说当网约车市场的日子不好过了,唇亡齿寒,这些网约车销S占比较高的车企,势必也会被波及。
而宁王是个例外。
在周末的动力电池大会现场上,透露出客户的一款车型的快充效果将达到,充电不到10分钟,续航超400公里。
超长续航,加速充电,精准击中网约车司机痛点。
要知道,效率就是money。
当高峰期时别人还在等待充电,你只需要一支烟的功夫就能提前接到上帝去目的地,这不就是赚到了么?
跑步想要第一名,比对手快就行。
再者租车的时候,大家也会优先考虑续航久、充电便捷的车,来自高速上排队充电的车主的经验。
况且C端的用户就不需要吗?同样需要。
要是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车主们的TCO(拥有成本)下降,开新能源车比开燃油车更划算,难道不会刺激更多人买新能源车么?
宁王这一大招,直接把对面一网打尽。
所以卷的最高级是什么?把价格打下来的同时,还能让大家受益,而不是卷到别人碗里什么都没有。
前提是宁王的快充技术,不是“贾布斯的下周回G”。
注:用户发表的资料、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小帮圈/持G帮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你试试把汽油里的税也加到电动车里试试
看来要去考个A1了
真怀念过去的顺风车基本都是在一块钱1公里左右。后来有所谓的投诉不安全(反正我没见哪里不安全,且不安全也没必要取消啊,整改不就得了吗),现在晚一点打车,基本都是过去的4倍左右(而且费用还不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