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猫的熊
我至今依然记得,小时候是如何痴迷于一本本课外读物。
那时候,课外书基本上是一个班级的硬通货。一本书几十个同学翻烂了,大家还是读得津津有味。为了争夺阅读优先权,同学之间还会大打出手。
这大概是很多80、90后孩子的共同经历了。学生时代的课外读物,胜似精神图腾。
不过,“无书可读”代表的乡村阅读困境,正在成为过去时。
位于甘肃省和政县罗家集镇大滩村的大滩小学,是一所六年制乡村小学。由于经济条件落后,这里一度没有足够的课外图书,供孩子们阅读。
现在,微信支付联合腾讯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知识星光”公益计划,为他们送去了书籍。学校也向外界发出感谢信:
谢谢你们,为我们的每个教室都提供了一个图书角,你们带给我们的是书籍,相信大滩小学的孩子们回馈给你们的将是生命成长的灿烂和美好!
互联网不仅让阅读门槛更低,还在帮助社会将知识的火种,送到偏远的乡村。
01
今年世界读书日,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75本,继续上升。
而一份《乡村中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调研,在调查河北、云南、新疆等地学校后,曾得出几项数据:
43所中小学中,有42所具有图书馆或图书室,占比97.7%。
有5所学校人均藏书量在15册以下,占比11.6%,有88.4%所学校达到人均藏书量二类标准,60.5%所学校达到一类标准,其中,有34.9%的学校人均藏书量达40册以上。
这些数据说明,至少在硬件层面,乡村的教育设施不断改善,图书不再是绝对的稀缺品。
但尽管阅读条件整体改善,然而在阅读习惯上,乡村孩子似乎依然不那么爱读书。
让我们再来看上述调研的一组数据吧:
超过60%的学生平均每天阅读不高于30分钟,57%-68%的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书目在5本以上。
阅读量方面,有四成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书目5本以下。
而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还显示,2020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71本。
这意味着有超四成的乡村学生,未达到全国平均阅读量。以课外阅读为代表的精神生活,依然是较为贫瘠的。
02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首先,阅读是一件有门槛的事,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领路。
但一些乡留守的孩子,可能没有阅读的领路人。像《城乡少年阅读现状白皮书》就提到,超过七成的受访乡村少年,通常都是“自己一个人读,没人陪”。
再者,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只是把书本给孩子们这样简单。
有的乡村少年“无书可读”,并非书本少,而是书目不适合阅读,他们提不起兴趣。
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来源: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而且,阶层上升更难的乡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加看重。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课外书的精神滋养,自然让位于学习考试。
更何况,课外阅读还面临着游戏的竞争。孩子们的精力,往往会被后者大量占据。
所以,乡村孩子天生不爱读书,其实是个伪命题。更加渴望上升的他们,不可能对知识和阅读无感。
真正的问题是,阅读条件的不完善,导致他们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充分激活。
03
让人欣慰的是,事情正在起变化。
教育双减,释放了更多的课外时间。而国家层面,硬软件教育设施,还在不断升级。
而在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这点上,有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了。
像微信支付联合腾讯公益基金会开启的“知识星光”公益计划,就是立足于为广大乡村小学捐建“星光图书角”,为乡村儿童打造一站式阅读体验。
微信支付有超过12亿用户,用户使用微信支付时,就可以进入“知识星光”入口,收集星光,为乡村小学捐献课外书。
据说,截止至2021年6月,“知识星光”项目已完成捐赠约30万册图书、建成99个图书室、685个图书角,惠及177所乡村学校。
177所乡村学校!将帮助多少孩子,通过阅读提供打开世界的钥匙?
互联网平台联动社会力量,帮助广大网络用户和乡村孩子,建立了一种阅读习惯养成、知识普惠的社会互助。
当然,唤醒乡村孩子的阅读兴趣,要的不仅是书本。所以,“知识星光”项目,也不止于送书本身。
它们还会邀请专家,为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各类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优质图书,解决书目、兴趣不对口难题。
还会助力乡村老师开展阅读培训,指导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解决阅读领路人的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调动社会资源,普惠下沉市场,唤醒乡村孩子的阅读兴趣。
它让我们看到,缺少公共能见度的乡村,没有被遗落。社会各界,包括广大互联网企业,始终在为消弭城乡差距而努力。
04
“知识星光”始于阅读,它所呈现的路径意义,却超越乡村教育。
前不久的中央会议上,在部署共同富裕时,专门提到了第三次分配,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都进行了大额的捐赠。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简单粗暴的捐赠,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真正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更深度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事实上,慈善公益作为第三次分配,主体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广大民众。而将民间的力量联动起来,这是互联网企业的职责所在。
而这一次,在第三次分配命题上,腾讯在尝试新解: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尽可能地触及更多用户,让普通人深度卷入到第三次分配之中。
想一想,在你使用微信支付时,顺手就能做慈善,没什么门槛,也没什么技术难度。而网络的另一边,可能是一个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其实三次分配,说到底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把最合适的资源,匹配给最需要的人群,实现公平正义。
就像“知识星光”显示的,普通人+互联网平台,动员社会力量,链接最需要的群体,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社会向前。
而化学反应的关键一环,就在于作为催化剂的平台。
不妨看看之前刷屏传播的“救命文档”。河南水灾中,救援信息以腾讯文档的形式,被无数求助者和救援人士编辑、传播。
以连接者身份,促进资源配置,让无数人连接无数人,无数人帮助无数人,让资源和信息更高效的流动,让偏远的乡村,也能感受数字科技的普惠力量。
都说企业越大,责任越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履行责任?
相较于实体经济,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曾面临着不创造价值的质疑。
而这一次,通过参与第三次分配,互联网企业正在证明自己作为连接者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