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兵:《清初小说论稿》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6-18 07:16:17

《清初小说论稿》,杨剑兵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总体上分为作家与作品两个部分。上编为作家部分,主要对江左樵子、吕熊、王猷定、王炜、严首升、贺贻孙等6位代表性作家,在生卒年、遗民身份、是否为小说作者等悬疑问题上,进行了详细考证。同时,本书还对王猷定、王炜二位作家的年谱进行了简编。

下编为作品部分,主要对《樵史通俗演义》《剿闯小说》《新世弘勋》《铁冠图》《梼杌闲评》《续金瓶梅》《女仙外史》《诺皋广志》《阐义》等9部代表作品,在创作特色、遗民意识、人物形象、嬗变规律、传播接受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它们自成体系,以个案形式展现了清初遗民小说的整体面貌。

目  录

上编

《樵史通俗演义》作者考辨   

吕熊为明遗民考 

明遗民王猷定生卒年考辨 

明遗民王猷定年谱简编   

明遗民王炜生平考略 

明遗民王炜年谱简编 

严首升生平小考

贺贻孙为明遗民小考 

下编

《樵史通俗演义》与晚明朝事 

《樵史通俗演义》和《辽海丹忠录》中毛文龙形象之比较 

清初李自成题材小说的嬗变   

晚明民变在《梼杌闲评》中的文学书写 

宋金对峙在《续金瓶梅》中的影射意蕴 

论《女仙外史》对《三国志演义》的接受   

论《女仙外史》的评点特色   

志怪故事中的遗民情怀——以《诺皋广志》例   

吴肃公《阐义》初探 

前  言

本书是笔者近二十年来撰写的关于清初小说个案研究的学术成果。从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上编为作家研究,涉及作家有6位,包括《樵史通俗演义》作者、吕熊、王猷定、王炜、严首升、贺贻孙;下编为作品研究,涉及作品主要有9部,包括《樵史通俗演义》《剿闯小说》《新世弘勋》《铁冠图》《梼杌闲评》《续金瓶梅》《女仙外史》《诺皋广志》《阐义》。

《清初遗民小说研究》

它们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与价值。

一、解决了学界关于清初

小说作家研究的一些悬疑问题

学界曾对《樵史通俗演义》作者是否为陆应旸、王猷定和王炜的生卒年、吕熊和贺贻孙是否为明遗民等问题,颇有争议,笔者通过相关论文进行了厘清。

《〈樵史通俗演义〉作者考辨》首先概括了学界对《樵史通俗演义》作者的三种争论,包括无名氏说、陆应旸说、非陆应旸说。接着,依据《四库禁毁书丛刊》收录的陆应阳的笔记杂史《樵史》及光绪《青浦县志》记载的相关史料,基本上论证了学界将陆应阳误写成陆应旸,将笔记杂史《樵史》误认为小说《樵史通俗演义》。最后,此文得出结论,《樵史通俗演义》的作者还是以江左樵子为妥,正如《金瓶梅》作者以兰陵笑笑生为妥一样。这种梳理无疑廓清了学界对于《樵史通俗演义》作者方面的争论,甚至纠正了一些错误。

《樵史通俗演义》

王猷定和王炜是清初颇有影响的明遗民作家,学界对其研究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是其生卒年、卒地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其年谱简编问题。

《明遗民王猷定生卒年考辨》据《四照堂文集》卷之三《孙廷评新斋先生六十寿序(代)》及卷之五《祭梁君仲木文》等材料,可以推定王猷定当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而学界主张的生年为万历二十六(1598)说、万历二十九年(1601)说均不成立;此文又据《四照堂文集》卷之四《毛母许孺人传》、毛先舒《潠书》卷六《与王轸石书》《闰七月十五日与王轸石书》、孙枝蔚《溉堂前集》卷五《哭王于一》五律二首、韩程愈《王君猷定传》等材料,可以确认王猷定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而陆莘行(笔者按:陆圻之女)《老父云游始末》(亦称《陆丽京雪罪云游记》)主张的康熙元年(1662)说不成立。

《明遗民王炜生平考略》据《鸿逸堂稿》中有两篇序跋《陆母杨太孺人七十序》和《书文先生所寄葛巾集序后》,可以推定王炜的生年为天启六年(1626)。据张叔珽的《厀啸文集·与王不庵书》跋语、张潮《昭代丛书甲集选例》等材料,可以推定王炜当卒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间,卒地为汉皋。

《四照堂文集》

另外,笔者还根据王猷定、王炜的诗文集《四照堂集》《鸿逸堂稿》,对其年谱进行了简编,弥补学界在此方面的缺憾,亦为学界进一步研究二位作家奠定基础。

吕熊和贺贻孙具备明遗民基本要素,即他们均为生活于明清之际、未在清廷参加科举和任职的士人,但目前发现的明遗民录均未收录,故而笔者进行了考证,认为其为明遗民无疑。

《吕熊为明遗民考》首先考证了吕熊具备明遗民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吕熊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在入清后未曾入仕与应试,在清初是一位全才式人物。接着论证了其代表作《女仙外史》具有浓郁的遗民意识,包括对“篡国者”及其追随者的痛恨、对故明王朝的深深眷恋、天命思想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等。

《贺贻孙为明遗民小考》着重考证了其在清初是否入仕问题。笔者通过乾隆十一年(1746)《永新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可以确认其在入清后未曾入仕与应试,符合明遗民的基本特点。

贺贻孙《诗筏》

二、探讨了明遗民作家的生存状态

明遗民作家经历了由明入清的历史巨变,其生存状态亦是学界较为关注的方面,本书通过相关论文,较为典型地梳理了这些作家在清初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故明的深情眷恋。

清初遗民小说作家入清后,通过种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故明的深情。其中,拒绝入仕清廷最具代表性。

《吕熊为明遗民考》通过四部方志中的《吕熊传》的记载,发现吕熊遵循了入清后“毋就试”的父训,虽两次入幕于成龙,还“客南安守陈奕禧所”并“为广州修郡志”(道光六年[1826]《昆新两县志》卷二十七),但他终身未入仕清廷,唯一一次“荐授通判”,还“固辞之”(同上)。

钓璜轩刊本《女仙外史》

王炜亦遵循父训,入清后未曾仕清。(朝鲜)阙名《皇明遗民传》卷五“王炜”条载:“有吴下述昆山顾绛母饿死事。贯一(笔者按:王炜父)叹息,久之,敕诸孙断弃举子业。”王

猷定虽然与仕清者多有交游,但其却未曾入仕清廷。严首升对“督学郜凌玉强就闱试”,亦“力辞不赴”。(乾隆二十五年[1760]《华容县志》卷八)从以上观之,拒绝入仕清廷是多数清初遗民小说作家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则是其内心对明廷深深眷顾之情的表现。

2、对逃禅隐逸的向往。

除拒绝入仕清廷为官外,小说作家还选择逃禅与隐逸。如严首升,“走白门,值马阮柄用,知无可为。归,筑室东山,题曰‘岸上船’。衲衣髡顶,逃于禅”(光绪八年[1882]《华容县志》卷十)。

又如贺贻孙,“洎甲申之变,决志入山,肆力诗、古文辞,著作日富。本朝提学樊公缵前召之,再固辞不受。巡按笪公重光欲以布衣征入内翰,书至门,愀然曰:‘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遂变名高蹈,与高僧羽士往来”(乾隆十一年[1746]《永新县志》卷八)。

《贺贻孙考》

另外,《樵史通俗演义》作者称之为“江左樵子”,王炜号“不庵”,均有隐逸之意。逃禅与隐逸是明遗民作家在清初的一种重要生存状态,与拒绝清廷的征召,同样是内心充满对明廷的眷恋之情。

3、对交友游历的选择。

清初遗民小说作家的交游非常广泛,主要对象包括明遗民、仕清官员、禅师等。

与明遗民交往方面,如王炜与顾炎武曾有多次见面交流和书信往来;与仕清官员交往方面,王猷定与吕熊较为突出,如王猷定与宋琬至少有两次交往,一次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日在武林(笔者按:杭州)的千峰阁,一次是顺治十八年(1661)春在会稽宋琬的署斋。

吕熊曾两次入幕直隶巡抚于成龙,与南安太守陈奕禧交往颇深;与禅师交游方面,王炜更为突出。他与渐江大师分别于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八月和康熙二年癸卯(1663)暮春偕游庐山和黄山,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庐山游记》和《黄山游记》。他还与紫石山人(笔者按:沈浩)、绿雨大师等有过交往,并为五祖千仞禅师作过传记。

除广泛交游外,小说作家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客死他乡。通过王猷定、王炜的年谱简编,我们可以看出二人的游历非常广泛,在多数情况下是为逃避战乱而出游,最后籍贯为南昌的王猷定却客死于杭州昭庆寺,籍贯为歙县的王炜却客死于汉皋。

《遗民诗》

三、概括了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特点

本书下编主要就清初遗民小说中的9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阐释。其中,白话小说7部,文言小说集2部。它们深深地打上了明清鼎革之际的时代烙印,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历史巨变展开描写与阐述。

1、明亡教训的文学思考。

明亡教训的总结是由明入清的士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史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遗民小说作家亦以文学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其中,《樵史通俗演义》对明亡教训的文学总结最为全面与深入。《〈樵史通俗演义〉与晚明朝事》从四个方面阐发了小说对于明亡教训的总结:

其一,党争是晚明挥之不去的阴霾。门户之争向来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说以文学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天启至弘光时的党争,字里行间亦蕴含着对明亡教训的总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史家的高度,如邓实在《复社纪略跋》、戴名世在《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中所总结的明亡教训。

《南明史》

其二,辽东战事不断上演边疆悲剧。明末两位重要的辽东将领熊廷弼、袁崇焕,在冤枉与误解中走向了灭亡,明朝抵抗清朝的最后两道屏障被撤除,可谓离大去不远矣,正如《明史》卷三百五十九《袁崇焕列传》评崇祯误杀袁崇焕所云:“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其三,农民起义是官逼民反的表现。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是直接推翻明朝的一支重要力量。小说在描写李自成起义时总结了官逼民反的教训,如李自成杀妻逃难、李岩投闯等事明显反映这一点。除上述官逼民反的教训外,小说还批评明军招抚农民军的政策,如督剿熊文灿招抚张献忠,明显有养虎为患之嫌。

其四,帝王昏庸、官员腐败动摇了明廷的统治基础。天启帝醉心于木工,崇祯帝对首辅的频繁轮换,弘光帝痴迷于秀女与演剧,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帝王对朝野的管控,特别是天启、弘光二帝将治国理政大权拱手让与那些奸佞宵小,导致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腐败层生,于是产生了阉党集团与马阮集团,也导致了明廷最终走向灭亡。

2、遗民意识的曲折表达。

我们知道,清初的文字狱频发,顺治期间主要有僧函可《变纪》书稿案、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丁耀亢《续金瓶梅》案等,康熙时期主要有庄氏《明史》案、邹漪刊刻《鹿樵纪闻》案、洪昇演《长生殿》之祸、孔尚任《桃花扇》案、戴名世《南山集》案等。

《续金瓶梅》

其中,庄氏史案是清初影响最大的狱案之一。此案牵涉人员众多,影响深远。面对如此众多的文字狱案,清初遗民小说作家在创作时,常常通过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遗民情感。

其一,借历史以喻今。

这种曲折表达方式,在清初遗民小说中较为普遍,其中以《续金瓶梅》最具代表性。如其对北宋灭亡的总结,包括帝王昏庸、奸臣当道、党争不断、边将投敌等,实际上亦是对明亡的总结。

不仅如此,作家还故意在小说中出现了锦衣卫、鱼皮国等明朝特有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读者,作者是在借宋金对峙之名,写明末清初之实。除《续金瓶梅》外,《女仙外史》还通过正闰之争,以朱棣靖难影射清廷入主中原,表明他们都是对正统政权的篡夺。

其二,借志怪以喻人。

以志怪故事来反映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又是清初遗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诺皋广志》是其代表作品。它总体上可分为灵异生物类、鬼神魂魄类、因果轮回类等,表达遗民意识的途径主要有讽喻现实,如《雷州盗》《三足虎》等;号召抗清,如《颧复仇》等;宣扬忠义,如《义犬》《义犬二》《义鸡》等;惩诫恶人,如《神铖》《城门鬼火》《蟹报冤》《骡报怨》等。除《诺皋广志》外,《阐义》中的志怪类故事,大多宣扬了忠义思想。

《诺皋广志》

其三,借意象以寓意。

清初遗民小说较少以意象来表达作家的遗民情感,但仍然有些小说在此方面所有表现,如《女仙外史》的将朱棣设置为天狼星下凡。我们知道,天狼星在正史《天文志》中多指“主侵掠”(《晋书》卷十一《志第一·天文上》)之星,在文学作品中则多喻指侵掠华夏之外族,如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西北望,射天狼”,明显是指侵扰北宋西北边疆的西夏族。

《女仙外史》在开篇中即使用这一耳熟能详的典故,除暗指朱棣将要篡国之本质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也喻指清廷对华夏的入侵。

3、接受传播的时代印记。

清初遗民小说在接受与传播时,均表现出明清易代的时代特点。其中,《女仙外史》在此方面颇具代表性。它一方面受《三国志演义》的深度影响,另一方面自身又成为清初士人竞相评点的流行作品。

其一,《女仙外史》对《三国志演义》的接受。

这种接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主题思想接受方面,小说以建文政权为正朔,是吸取了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人物形象接受方面,小说塑造了军师吕律形象,是借鉴了诸葛亮形象;艺术构思接受方面,小说形成的“三实七虚”的艺术构思,是借鉴了 “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女仙外史》在接受《三国志演义》时明显将易代色彩、治国理想等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从而在清初士人,特别是明遗民中引起巨大反响与共鸣。

《古板三国志演义》

其二,《女仙外史》的评点多具遗民意识。

在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本中,康熙间钓璜轩刊本《女仙外史》可谓是一部独特的小说评点本。一是评点者人数众多,包括作者在内计有67人对小说进行了评点。二是评点数量可观。据笔者统计,小说各回回末计有256则评点,如果再加上杨颙《评论》7则,刘廷玑《品题》20则,合计有283则。这些评点突出体现了“扶植纲常,显扬忠烈”(杨颙《评论七则》)的主旨。

吕熊或许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量,为唤起人们对纲常的维护、对忠烈的褒扬,而创作了《女仙外史》。此抑或是这部历史翻案小说作品不产生于明代而产生于清初的根本原因。

总之,本书虽从个案角度研究,却能自成体系。它从作家的悬疑考辨、生存状态、年谱简编,到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特色、传播接受等,均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清初遗民小说的整体面貌展现于读者眼前。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杨剑兵,男,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专著4部,包括《清初遗民小说研究》《清初小说论稿》《古代小说与爱情》《玉堂杂记校笺》,已在《明清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10余项课题。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