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鹏军:重新发现那一片戏曲史空间——《近代戏曲丛刊》前言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6-04 07:12:28

作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王国维最有影响的戏曲史著作当然是那部《宋元戏曲史》,吴梅最重要的戏曲史著作自然是《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和《曲学通论》。但是,从个人研究经历、学术方法和戏曲研究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则更应当看到,不管是王国维还是吴梅,最初从事戏曲研究都是从戏曲目录、文献、史实等最原初、最基础的方面开始的。

《近代戏曲丛刊》,左鹏军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这种不约而同的治学路径和学术选择,今天看来更有学术史意义,也应当给予我们更加深切的启示。

许多学术史经验和事实一再有力地证明,对于中国戏曲史这样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发展曲折多变的学术领域而言,基本文献的发掘清理、基本史实的考证辨析不仅至为关键,而且意义和价值往往更加长久。

一个多世纪的中国戏曲研究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戏曲文献的发现、汇集与呈现,戏曲史实的考证、辨析和描述的历史。

王国维、吴梅之后,中国戏曲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重要变化都是从戏曲文献与史实的丰富和开拓开始的。比如傅惜华、吴晓铃等对中国戏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都无一不是将戏曲文献的发掘、戏曲史实的考辨作为学术研究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他们治学方法、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

更有代表性的是郑振铎,他对于戏曲文献的关注和汇集可谓探寻了一生、持续了一生。郑振铎有感于戏曲文献尤其是清代戏曲文献的不完备,许多钞本、刊本文献难得一见,遂以个人之力,于1931年编辑刊行了《清人杂剧初集》,又于1934年刊行了《清人杂剧二集》,而且制订好了其后各集的选目。

但是,由于随后日军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这项具有独特戏曲文献价值、本来有可能完成的重要戏曲文献积累工程不得不非常可惜地中断,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学术遗憾。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文化部长的郑振铎似乎对自己未竟的戏曲文献汇集、整理和出版一直未能忘怀,更没有死心,对戏曲文献的关注、整理和出版仍然热情不减、痴心不改。

20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就提出并亲自主持另一套戏曲文献总集《古本戏曲丛刊》的工作,并分别于1954年、1955年、1957年、1958年影印出版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但是,随着1958年10月郑振铎的意外去世,加之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连续发生重大转折,这项本来应当延续并有可能完成的戏曲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又一次意外中断。

《古本戏曲丛刊》

等到《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出版的时候,已经是1984年了,距这一项目的正式启动已经过去了30多年,距此项工程的首倡者郑振铎去世,也已经过去了26年!至今思之,不能不令人心生悲怆和无奈!

其后,这一戏曲文献整理项目一直走走停停,虽然困难重重,还能够勉强支持;虽然进展不快,好在并未再度中断。等到这部戏曲文献总集的最后一集即第十集出齐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了,距这一项目启动已经过去了68年!其间主持者、主要参与者也早已过去了好几代人!这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浩大的一项戏曲文献整理工程,终于以可以令人满意并可以告慰前辈多位学者的形式较为圆满地结束。

不管是从《古本戏曲丛刊》所经历的种种困难、种种曲折、几乎贯穿整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部分学术史历程的内涵来看,还是从其所具有的文献价值、学术意义来看,都可以说这的确是一项既空前又绝后的戏曲文献整理出版工程。

从中国戏曲研究的总体历程来看,尤其是从戏曲文献的发掘、整理、利用,戏曲史实的考证、辨析、描述来看,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元杂剧、宋元南戏到明代传奇、杂剧,再到清代传奇、杂剧的基本过程。

这基本上是一个以元杂剧为中心向下延伸拓展的过程,总体趋势是文献范围越来越广阔,清理和发现越来越细致,对于戏曲史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充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个向上探源的过程,即从元杂剧向宋代、唐代甚至汉代、先秦时代溯源的过程。这看起来也是一个逐渐开拓、日益丰富的过程。

《宋元戏曲史》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假如按照王国维所说的“真戏曲”的标准来衡量,宋代以前,严格意义上的戏曲剧本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发现。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令许多戏曲研究者颇为着急也极感困惑、相当执着也不能不颇为尴尬甚至难堪的基本问题。

看起来,在得到宋代以前的具有充分说服力的戏曲剧本及其他直接文献之前,这一问题恐怕难以得到完全可信的回答,这一问题也恐怕无法真正解决。

一、关于近代传奇杂剧及其研究

随着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日渐丰富、充分深入,近代戏曲文献和戏曲史也逐渐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有意义的建设和进展,尽管近代戏曲研究是一个更为后起、研究基础和学术条件都更加薄弱的领域。

单就近代戏曲文献的发掘、整理、出版和利用来看,尽管草创期面临着种种艰难、经历着种种困难,但是仍有一批研究者对近代戏曲文献及研究一往情深,在这个曾经颇受冷落的领域坚持探寻、勤勉积累,打下了非常重要的文献基础和史实基础。

其中用力最集中、贡献最大、也最值得注意的是阿英的近代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正式开始近代文学研究的阿英,最早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种种文献目录的编辑。

大约在1934年,就完成了《晚清戏曲录》初稿,其后陆续增补,至1940年重行写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了《晚清戏曲小说目》,经少量修订后,1957年又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晚清戏曲小说目》

《晚清戏曲录》包含传奇、杂剧、地方戏、话剧四个部分,虽然篇幅不大,今日看来也多有未完备、未尽准确之处,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必须承认,这是近代戏曲研究最重要的文献基础和目录著作,奠定了近代戏曲研究的目录文献基础,影响和指引了其后数十年间的近代戏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阿英对于近代戏曲研究的另一项突出贡献,是在所编文学总集《晚清文学丛钞》系列中,单列《传奇杂剧卷》,收录近代传奇杂剧31种,于1962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第一部专门的近代传奇杂剧选集,反映了阿英近代文学学术思想、文体观念、学术用意的独特之处和深刻之处。

这部产生于特殊文化学术背景之下、具有特殊学术史意义的近代传奇杂剧选集,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其后三十年多间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研究水平。

《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出版至今虽然已超过六十年的时间,但这仍然是目前为止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近代戏曲选集,反映了多年来中国戏曲学界对于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研究、认识和文献积累的基本水平。

此外,阿英在20世纪40—50年代陆续编成、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的《鸦片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中,也少量收录了几部近代传奇杂剧剧本,从另一角度展现了近代戏曲的多方面价值,也为以往未为人知的一些戏曲作品提供了面世的机会。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专注于研究近代传奇杂剧的梁淑安、姚柯夫,在阿英、傅惜华、赵景深、吴晓铃、庄一拂等前辈学者奠定的学术基础上,通过长期调查、访求、不懈努力,又从基本文献和重要史实等方面明显地将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除了多篇关于近代传奇杂剧的研究论文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梁淑安、姚柯夫在经过多年的多方访求、学术积累基础上,合著的《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

是书将“近代”的时间范围严格确定在1840—1919年之间,并按此标准著录近代传奇杂剧260种,在作品著录数量、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考订辨析等方面,做了许多基础性、开拓性工作,可以视为阿英开创的近代传奇剧研究的最重要的嗣响,也堪称20世纪90年代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进展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1941年2月,郑振铎在为阿英所编《晚清戏曲录》作叙文时指出:“我汉族之光复运动,万籁齐鸣,亿民效力,而戏曲家于其间亦尽力甚多。吴瞿安先生之《风洞山传奇》,浴日生之《海国英雄记传奇》,祈黄楼主之《悬岙猿传奇》,虞名之《指南公传奇》,皆慷慨激昂,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1]

在当时极为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存亡、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道出了近代戏曲中所饱含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确是反映了时代精神与学术研究的交相呼应、同声相和。此论虽出于抗日战争时期那民族危难、烽火连天的岁月,但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半个多世纪的近代戏曲研究,近代文学研究的其他领域、其他文体,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具有主流意义和主导性价值的思想选择、政治倾向和精神导向的影响。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近代戏曲、近代文学研究诸多领域的学术风气、研究方式与方法方才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化。

从目前掌握的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郑振铎所说近代戏曲“皆慷慨激昂,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虽然从一个重要角度揭示了近代戏曲的时代品格、民族精神,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文学者的强烈入世精神和经世品格,但是,这种概括的主观意图、思想用意也同样明显而充分,远非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题材内容、思想主题、思想文化价值的可靠概括,也远非这一时期传奇杂剧思想艺术价值的全面揭示。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

这是今天在阅读这些著作、回顾那段学术史的时候必须清楚地认和准确地把握的,也是对待学术史的既往应当怀有的一种学术态度。

关于中国戏曲史的总体发展历程,尤其是关于近代戏曲的变革与转换,颇有一些流行已久的论断或者说法是值得重新考虑、仔细斟酌的,有的认识和说法甚至没有什么充分的文献史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仅仅停留于一般性印象、主观性臆测的水平上,当然也就不可能具备充分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也就难说有什么真正的学术价值了。

比如,一些研究者几乎普遍地认为,清代初年的“南洪北孔”之后,戏曲即走向了下坡路;而乾隆年间的蒋仕铨、杨潮观、唐英等人之后,传奇和杂剧就更是走向了一派萧条,几乎到了乏善可陈的境地。

而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后,从北京开始,剧坛似乎迅速而单一性地走向了雅部昆曲被花部诸腔取而代之的局面,此后便是花部戏曲的一统天下和各种地方戏曲的繁荣发展。

而到了20世纪初以降,随着留学日本、欧美的中国学生戏曲演出活动的兴起,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又一次被新兴的话剧所取代,不仅其生存空间愈来愈狭窄,而且也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和价值,甚至在戏曲史、文学史上承担着陈腐守旧、不思进取、受人冷落、被时代抛弃的角色。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在这样的戏曲史进程中,经过几次如此深刻的变革,遭遇几次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作为传统戏曲典范性文本形式的传奇和杂剧,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也失去了戏曲史和文学史价值,受到的关注和得到的研究都有每况愈下的趋势,也似乎是大家都觉得的一种自然而然和理所当然。

这样的戏曲史总体印象或宏观概括,从中国戏剧经历的几次重大转换的角度来看,或者从普通读者、一般知识需求的角度来看,似乎也不能说有什么大的问题,也不能说全部毫无根据、毫不可信。

《近代曲家与曲史考论》

但是,假如从中国戏剧的古今变迁、历史演进的真实历程、价值意义、戏剧史与文学史影响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从中国戏曲文献整理与运用、史实考证与辨析、追求戏曲史真相并认识戏曲变革规律及其经验教训的学术研究角度、学术史角度来看,就不能不说,这样的认识不仅没有充分的文献根据和史实根据,明显失之于表面化、简单化、印象化,而且也没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启发价值,更不可能是对中国戏剧古今演变规律的有价值的描摹或揭示,学术价值不大、启发意义不强,有的说法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大多是一些道听途说之论。

假如认为上述那种对中国戏曲史过于宏观、也过于主观的印象式、猜想式评价或判断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不可靠或缺欠之处,既不能令普通读者信服,也不能令专业研究人员满意的话,就必然提出并希望能够回答一个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

近代戏剧的基本情况和总体格局究竟如何?近代戏曲文献尤其是传奇杂剧文献的基本面貌、相关戏曲史实的基本情况究竟怎样?

对于这种看起来相当基础、相当简单、并不深刻也并不刁钻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戏曲史与文学史研究界是难以作出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学术价值的回答的。

关键的问题是,多年来,我们对于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的基本情况、总体面貌、思想艺术价值抑或是其局限不足、戏曲史意义等问题缺少关注、疏于研究、缺乏了解,当然也就难以进行更加深切的学术思考和学术判断了。

长期以来,许多人包括一些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研究者都普遍地认为,到了近代时期,传奇杂剧走上了时政化、非戏剧化的道路;普遍地不遵守曲律、不能演唱,已经远离舞台、走上案头,“案头化”成为近代传奇杂剧的一个基本特征;近代传奇杂剧的篇幅普遍变得短小灵活、自由多变,一改明清文人传奇绵密周详、铺叙精切的作风,亦与明代后期以降颇为流行的南杂剧作风大异其趣;近代的传奇杂剧作家,普遍地不通曲律也不守曲律、不懂得也不尊重戏曲的音乐性、舞台性和表演性,只是把传奇杂剧当作一种文体形式、而不是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来认识和处理;近代的传奇杂剧,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都不高,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处于多之不多、少之不少、可无可有、可有可无的地位,因而也就难以具有相应的戏曲史地位和文学史地位;近代的传奇杂剧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相比,当然地属于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戏曲形式,当然不可避免地迅速被同时期兴起的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还有稍后兴起的早期话剧所取代、所蔑视、所抛弃,因而在中国戏剧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也当然地只能扮演过时者、落后者、被超越者、被废弃者的角色。

《传统与变革:近代戏曲新论》,左鹏军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诸如此类的印象和认识、假设与猜想,初看起来似乎不无道理,实际上既无充分的文献与史实根据,也无甚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和多年持续,对于中国戏曲史研究、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都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极不应该的。

因此,从中国戏剧史、文学史持续深化、日益进展、逐渐丰富、渐趋准确全面的发展需求和学术追求来看,这种不正常、不理想情况应当尽快得到有效的改变。

二、近代传奇杂剧的基本估计和评价

正是基于上述这些想法和认识,有感于长期以来近代戏曲文献现状和研究现状的亟需改变,于是便有了此书的编辑和整理。

尽管目前对近代传奇杂剧的总体面貌、思想艺术成就、多方面文献与史实价值、戏曲史和文学意义、戏曲史与文学史影响等还缺少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价,要想下一些总结性、总体性的结论为时尚早,但是,就目前所掌握的传奇杂剧作品及相关文献、前辈与时贤研究者已经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特别是根据目前戏曲文献与戏曲史、近代文学及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得到的认识,加之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和进行的初步考察,可以做出以下一些基本的估计和评价。

从最直观的剧作数量上看,近代(1840—1949)一个多世纪之间产生的传奇杂剧剧本,当在800种以上,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以往所有人的估计和想象。这不仅反映了近代时期传奇杂剧仍在延续、生存、变革、发展甚至出现兴盛、寻求创新的基本戏曲史、文学史事实,而且,这种局面与中国戏曲史上公认的高度发展、繁荣时期如元杂剧的繁荣、明清文人传奇与杂剧的兴盛等等相比,恐怕也不见得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具有以往时代所不及的特色与优势。

因此,说近代是作为传统戏曲典范形式的传奇杂剧持续发展、再度繁荣又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时期,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是具有充分的文献史实根据的,因而应当得到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学史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承认与关注。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

至于近代传奇杂剧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他成就、总体意义和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产生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影响等等,由于目前的文献积累与运用能力、专题研究水平和总体研究水平、多方面考察评价能力的限制,可能还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具有充分学术根据、学术价值的判断和回答。

有鉴于此,只能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认识的重要作家作品、了解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历程及相关情况,进行大概的推测和估计,以利于对于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戏曲史、文学史过程的深入了解、准确把握与合理评价。

尽管对于绝大多数近代传奇杂剧剧本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并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其思想艺术价值尚缺少有充分学术根据的认识和判断,其价值和意义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考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近代传奇杂剧的丰富程度与复杂多样程度、所具有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留下的戏曲史、文学史经验,一定远远高于以往所有研究者的估计和认识。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中国戏曲文献和戏曲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中国文学文献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传奇杂剧的基本文献状况、重要戏曲史实、多方面价值意义、复杂久远的历史影响等等,都有一种重新认识和准确评价的必要。本书的编辑和出版,正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尽可能可靠全面的近代传奇杂剧文献资料,能够为将这种必要性向着可能性的方向发展而略尽绵薄。

尽管对于近代传奇杂剧的研究尚有许多工作有待进行、许多方面有待深化拓展,但是,结合近一个世纪以来近代戏曲特别是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学术历程及其学术史经验,考察数十年来近代戏曲与文学及相关学术领域研究进展的主要成绩,同时参考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史及相关学术领域的通常作法和成熟经验,还是可以对近代传奇杂剧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一些基本的估价、从而取得一些基本的认识,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深入、扎实、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取得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继续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前进。

《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

按照目前对于近代传奇杂剧及相关文献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参考对于戏曲文献、文学文献的一般认识和把握方式,至少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考察和认识近代传奇杂剧的价值与意义。

文献学史价值:近代传奇杂剧文献的丰富程度、文本形态的多样程度,大大超出了一般的主观估计和想象。近代传奇杂剧中有稿本、钞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版本形态,也有大量的报纸、期刊发表或连载本。如此丰富多样的版本形态,是此前的戏曲史上不曾出现过的,后来的戏曲史上也不可能再出现。

从版本价值来看,有的是孤本、珍稀版本,也有一些难得一见的私藏版本,还有一些存于海外的版本。如此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版本形态,必然呈现和揭示大量以往未知的戏曲史实和文学史实,大大丰富对于近代戏曲基本文献、基本史实的认识,而且其中有一些是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剧作。

近代传奇杂剧可以为中国戏曲史、文学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以往未知的新文献,可以揭示众多以往未知的戏曲史、文学史事实,可以为中国戏曲史、文学史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创新与发展提供充分的新文献和新史实,奠定更加充分、准确、可靠的文献史实基础,也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戏曲文献及相关文献,以益于这些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

戏曲史和剧种史价值:近代的传奇杂剧是作为中国戏曲典范文本形态的传奇杂剧长期变革演进历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反映了中国传统戏曲在迅速而激烈的时代变革中、强烈的文化冲突中的艰难选择与艰难处境、最后历程和最后命运。

假如要追究传奇杂剧总体历程和最后命运,近代时期是不可绕过而且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性阶段。近代传奇杂剧对于中国传统戏曲史的总结性、终结性意义,由此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现,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经验及教训,由此可以得到真切的认识。

《近代戏曲与文学论衡》

这也是考察和认识近代传奇杂剧的戏曲史意义的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重要角度。从剧种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传奇杂剧反映了传奇杂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多种变革和最后命运,具有独特的剧种史意义。或者反过来说,假如不关注近代时期的传奇杂剧,就无法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传奇杂剧作为一个戏曲剧种的最后经历、结局和留下的历史经验。

另一方面,在空前复杂的戏曲和文学的内部变革与多种思想文化因素的外部影响下,作为戏曲剧种的传奇和杂剧最后终结及其历史经验,对于中国近代戏剧史的总体面貌与基本格局的形成与变革,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到了近代,中国戏剧的基本面貌、总体格局、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以传奇杂剧、京剧与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为主体构成的“三足鼎立”式的基本面貌和戏剧格局。这种面貌和格局是近代时期所独有的,此前的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不曾出现过这样的格局,此后的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也不再可能出现这样的格局。

可见近代传奇杂剧的戏曲史、剧种史意义不仅独特而重要,而且无可替代也无可回避,而应当得到合理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

文学史和文体史价值:近代时期作为传奇杂剧长期生存发展、变革转换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戏曲剧本及相关文献,反映了传统戏曲多方面的思想转换与艺术变革,呈现了空前丰富的戏曲文体形态,为从文学史、文体史角度仔细考察、深入研究、合理评价近代传奇杂剧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和更多的学术可能。

一些相当流行的说法是众人皆知的,也似乎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就是到了近代,传奇杂剧愈来愈远地离开了舞台,既不能在舞台上演出、也不遵守曲律、更不能演唱,而是日益充分地走上了案头、走上了报刊发表或书局出版,成为一种与诗词、文章、小说、说唱等相似、相对应的一种文学形式或文本形式,也就是成了一种没有生命力、没有表演价值的僵死的戏曲形式。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

其实,其中的一些认识和说法大多来自主观想象、无据猜测,出自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戏曲现象和文学现象的偏见,也是出自对自己缺乏认识和研究的学术领域的不负责任的指责和贬低,既不符合对包括传奇杂剧在内的戏曲这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思想艺术评价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一般戏曲史、文学史认识、分析、评价的基本范式;既没有多少文献史实根据和理论根据,也是不符合近代传奇杂剧的总体情况。因而这些论调和认识就不可能是准确的、恰当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可靠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不可能是具有戏曲史和文学史意义的。

近代传奇杂剧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需要在掌握和运用充分的文献史实、重要创作现象的基础上,关注中国文学史的古今演变尤其是戏曲文体的古今变革,然后才可能做出有充分根据、有学术价值的讨论和认识。

从文体史的角度来看,到了近代时期,传奇文体和杂剧文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生存、变迁与演化之后,已经到了最复杂也最丰富的阶段,出现了种种出人意表、难以预料的新变化、新现象、新尝试和新探索。

近代传奇杂剧进行的种种尝试、发生的种种变化、出现的种种现象、产生的种种经验教训,等等,都经常是复杂丰富、出人意料的。近代的传奇杂剧,一方面延续以往传奇杂剧的创作习惯和文体方法,继续保持着与传统诗词、散文骈文、民间说唱密切相关的多样性、综合性文体特点;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是近代传奇杂剧在文体上出现了多种变化,运用了多种以往不经见或者没有出现过的具有近代色彩和时代特点的做法,出现了多种具有尝试性与变革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意料不到的现象,形成了相当独特的戏曲文体形态,提供了空前丰富多彩的戏曲文体事实,对于准确清晰地认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的文体演变与文体形态,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体价值。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比如,到了近代时期,传奇与杂剧的文体差异、分别与交会、融合,以曲牌联套体为主的传奇杂剧体式和以诗赞系为主的花部戏曲体式的区别与联系,传奇杂剧文体与早期话剧文体的不同与混合,还有传奇杂剧文体与外国戏剧、文学产生的联系、受到的影响和进行的借鉴,乃至传奇杂剧文体习惯与民间说唱文体形态之间的区别和关联,乃至不同戏曲剧种、不同戏剧形态的其他因素如剧场与舞台、发表与出版、传播与接受、影响等因素对于传奇杂剧的文体影响与渗透,都在近代传奇杂剧中得到了直接而真切的反映,留下了独特而珍贵的文体史信息。

其中许多戏曲创作现象和文体演变现象,恰恰是以往我们没有关注到、没有充分认识甚至是并不了解、尚未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近代传奇杂剧的多方面文学史价值和文体史价值,由此已可见一斑。

文学理论批评史价值: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尤其是戏曲理论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近代传奇杂剧及相关文献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中国戏曲理论批评观念与著述方式的独特性、后发性,加之与诗词、文章、小说等理论批评相比,戏曲理论批评文献相对更加零散、驳杂,更缺乏清晰完整的系统性,因而戏曲理论批评文献就显得更加难得。

一些近代传奇杂剧剧作中,往往包含着作者关于戏曲观念、题材来源、本事人物、创作方法、创作意图、刊行传播、影响反应等多方面的戏曲理论批评信息,这些文献信息尽管零散,但往往是剧作者通过剧中人物之口进行有意识的表达和传播,可以相当直接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戏曲理论批评观念,因而具有独特的戏曲理论批评史价值,极为珍贵,极可注意,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与近代传奇杂剧剧本伴生并通常一同刊行、传播的大量戏曲序跋、凡例、题词、识语、评点、广告等相关文献,即一般所谓“副文本”文献,具有文学理论批评尤其是戏曲理论批评、鉴赏、接受、传播等方面的价值,其中的许多文献资料是未为人知的,可以显著丰富和深化戏曲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从这一角度深化和细化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的理论批评、鉴赏评论,对近代传奇杂剧作家作品研究形成具有理论批评意义的有效补充,从理论批评这一侧面认识和评价重要作家作品、戏曲创作、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重要现象,以利于形成对中国戏曲史、文学史更加准确深入、清晰合理的认识。

《中国近代戏曲编年》

而且,这种从传统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中承传下来的著述方式和理论批评方式,可以与近代以来兴起并逐渐流行的以专题论文、专门著作等为代表的具有现代形态和意义的戏曲理论批评观念、方式、话语、著述形式参照,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戏剧理论批评从传统理论批评形态到现代理论批评形态的历史转换及其丰富的戏曲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意义。

政治史和社会史价值:郑振铎在评价近代戏曲时所说“皆慷慨激昂,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从一个重要角度揭示了近代传奇杂剧的政治史、社会史价值,但远非对于近代传奇杂剧题材内容与思想价值的全面概括。近代传奇剧的题材和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多个方面,反映诸多真实政治事件,呈现众多社会现象,表现多位政治人物及各界重要人物的行事作为,反映重要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涉及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诸多方面,这是中国戏曲题材选择和思想内容上发生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变革。

有的剧作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进行具有自觉纪实特性的书写,有的剧作家根据相关史料笔记的记载进行具有文献根据的历史性描述,有的剧作家根据当时真人真事、报刊报道、舆论所向主动地进行及时的实录性表现,还有的剧作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社会变革、文化变迁、兴亡隆替,在空前广阔的世界思想文化视野下展现了中国戏曲题材内容的时代性拓展与历史性变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到民国肇建、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间的许多重大事件、代表人物、重要现象、政坛风波、思想学说、理论主张等等,在近代传奇杂剧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和反映,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近代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画卷。

近代传奇杂剧作家以如此自觉、清晰、明确的强烈现实性和纪实性相结合的戏曲观念与戏曲作风,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文献,一些戏曲作品具有自觉而明确的“史剧”作风,可以说是戏剧化的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社会史,有的方面可以弥补有关史著的不足,或可以纠正其他载记的偏颇与舛误,或可以丰富具有史实价值的历史细节,提供有价值的史料和线索。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

因此可以说,近代传奇杂剧具有以戏写史、以史入戏、以戏传史、以史传戏的自觉意识和创作作风,具有“以曲证史”、“曲史互证”的独特价值。

新闻史、报刊史和出版史价值:近代传奇杂剧的创作方式、刊行方式、传播方式空前复杂多样,既有传统的木刻本,也有近代新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还有稿本、钞本等形态。

从传播角度来看,除了以往具有的通过手钞、刊刻等途径以外,还增加了具有明显近代色彩的报刊发表、书局或出版社出版,而且逐渐成为最重要、最具有近代性质的发表或出版方式。

大量的近代传奇杂剧通过各种途径发表、出版和传播,反映了在西方科学技术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启发下,中国近代戏曲及其他文学样式发表、出版和传播、接受方式的近代变革,展现了近代时期戏曲创作与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之间形成的新型关系。

这种具有时代性、革命性的变革,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提供了丰富的近代新闻史、报刊史、出版史事实,反映了近代新闻、报刊、出版逐渐兴盛并得到繁荣发展的基本趋势,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新闻、报刊和出版史实,可以为中国近代新闻史、报刊史、出版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献史实及相关文献资料。

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与近代新闻史、报刊史和出版史的关系来看,也可以说,二者之间这种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报刊史和出版史上别具一格的新材料和新史实,当然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语言学史价值:近代传奇杂剧中保留了丰富的近代汉语及其变革的语言史信息,并且由于戏曲文体的特殊性与综合性特点,举凡书面语和口语、诗词与歌赋、散体与骈俪、散文与韵文、文言与白话、官话与方言、雅言和俗语、汉语和外来语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在近代传奇杂剧中得到了相当丰富的遗存和相当充分的展现,从戏曲语言形态及其变革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书面语言的形态与变化,尤其是逐渐走向通俗化、口语化、白话化的进程,其中出现的为数不少的英语、法语、日本语等外来语汇及表达方式,运用的吴语、粤语等不同方言语汇及表现方式,反映了近代以来汉语书面语及口语的变迁,具有独特的语言学史价值。

《京津冀近代戏曲发展流变研究》

可以说,由于戏曲语言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综合性特点,加之近代这一特殊时期对于汉语变革演进的特殊价值和时代意义,使得近代传奇杂剧语言的丰富多样、变革趋势、语言资源和遗产价值,远非同时期的诗词、文章、小说及其他单一性文体所能比拟,其独特而重要的语言学史价值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价值:传奇杂剧尽管是中国传统的戏曲样式,但由于近代中外冲突、古今嬗变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剧作家空前广阔的思想文化空间、多元的文化资源,近代的传奇杂剧有时候主动自觉地、有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这在戏曲创作观念、戏曲题材选择、思想主题表现、艺术技巧运用、戏曲语言形态、传播发表途径等方面都留下了外国文化影响启发的痕迹,而且,愈是到后来,这种外来文化启发、影响的痕迹就愈是明显而充分。

一些戏曲作品对于外国社会、政治、思想、历史、现实、人物、事件等众多方面情况的密切关注和着意表现,反映了传奇杂剧作家对于外国文化的自觉关注和着意表现,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外文化关系的关注和认识,自觉向外国的文明、科技、富强、进步学习,以外国的历史经验及教训为警示,以外国的兴衰成败为借鉴,主动学习和借鉴外国戏剧的成熟经验与表现技巧,运用来自不同语种的外来词语及表达方式,留下了有价值的关于中外戏剧、文学与文化联系、比较、交流、互鉴的珍贵资料,对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和评价近代以来日益充分、持续深入的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及其历史经验,对于丰富和充实近代以来中外文学与文化接触与交流的文献和史实,呈现近代以来中外文学与文化接触交流中的若干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细节,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近代地方戏曲剧本丛刊》

当然,近代传奇杂剧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限于上述所说的这些方面,还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当然也可以从更加丰富多样的角度认识近代传奇杂剧的意义和价值。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想以举例的方式,进行一个一般性的估价,其中也包含着若干对于近代传奇杂剧的基本评价,目的在于方便广大读者对近代传奇杂剧有一个基本的概括性印象或认识,方便广大读者了解本书的编辑意图和本书可能具有的多方面思想文化价值。

由于目前对于近代传奇杂剧还缺少足够深入细致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述所论也只能是一般的介绍性估价和评论而已,一定存在着不够准确深入、不够具体充分之处。

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待于在尽可能丰富完备的文献资料、细致准确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广阔的戏剧史和文学视野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戏曲史、文学史意义、更有文献学史、学术史意义的展开。

三、关于本书的编辑及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古本戏曲丛刊》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戏曲文献整理工程,在经历了近70年的断断续续、持续努力之后,已经圆满结束。《古本戏曲丛刊》第十集收录的戏曲作品截止于清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年间。这是中国传统戏曲最后阶段的开始,但远不是其完全结束并退出戏曲史、文学史视野的时候。

其后的清末至民国时期即一般所谓近代时期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量传奇杂剧作品,基本上没有进入《古本戏曲丛刊》的编选范围。从《古本戏曲丛刊》这一戏曲文献工程的设计安排、编辑实施的角度来看,虽然这样的处理自有其理由与合理性,但从中国戏曲文献的系统整理、全面呈现、保护利用的角度来看,或者从戏曲文献角度支撑和助力中国戏曲史、文学史研究深化进展的角度来看,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局限,也是令许多戏曲史、文学史研究者颇觉遗憾之事。

有鉴于中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近代传奇杂剧文献远不完备、远不系统的实际情况,为弥补中国戏曲文献整理中这一长期存在的空缺和遗憾,本书将接续《古本戏曲丛刊》第十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近代传奇杂剧文献线索及相关戏曲史实,尽可能汇集可以得见的近代传奇杂剧作品及相关文献史料,进行编辑影印,力图比较准确全面地呈现近代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以期弥补长期以来对近代传奇杂剧了解甚少、语焉不详、许多作品难得一见、甚至不为人所知的不正常、不合理状况,为中国戏曲史与文学史尤其是近代戏曲与文学研究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文献资料,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必要的文献史实基础。

《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

本书以《近代戏曲丛刊》命名,就是想表达接续已经完成并全部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之意。既是表达对《古本戏曲丛刊》这一持续了几代人的宏大戏曲文献工程的礼赞和致敬,也是为了表达笔者对该书未竟之业、未及之事的着意接续,主要是对近代戏曲尤其是传奇杂剧基本文献的发掘整理、重要史实的揭示呈现,为学术界提供尽可能可靠全面的近代传奇杂剧文献资料。

尽管《近代戏曲丛刊》的价值意义等诸多方面恐很难与《古本戏曲丛刊》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文献整理、学术努力和学术追求,还是有其独特价值和学术意义的。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表达的大概也是这样一种情感和心境。

为便于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了解本书的编写意图、有关情况,为方便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读者利用本书进行近代戏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或进行一般性的阅读与了解,也为了便于社会公众更多地关注近代戏曲文献与戏曲史以及其他戏曲史、文学史现象,现将本书编辑处理的有关情况、主要意图和基本原则说明如下。

关于收录剧作的时间范围:根据学界对于“近代”的一般性认识和处理,结合中国戏曲史、文学史尤其是近代戏曲文献与戏曲史的具体情况,对收录剧作的范围进行合理有效的确定,并按此原则收录有关传奇杂剧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

关于“近代”的时间范围与起止年限,一直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本书参考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史研究界的一般看法,结合近代戏曲文献与史实、主要形态与历史变迁及其最后命运,本着尽可能准确完整、可靠全面地提供有价值的戏曲文献资料的原则,本着尽可能完整准确地反映最后阶段的传奇杂剧的文献状况、思想艺术成就、文化处境和命运,以利于深入总结戏曲史、文学史经验教训的基本想法,本书将“近代”的时间范围确定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将近一百一十年之间,因此本书所收录的剧作,当创作于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范围之内。

关于收录剧作的内容范围:根据本书收录剧作的时间范围,并根据已经出版的相关戏曲文献集、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按照尽可能提供有价值的新的戏曲文献资料、且不与相关戏曲文献集重复的原则进行处理。

《近代宫廷戏曲档案文献研究》

本书以收录以往不经见的近代时期的传奇杂剧、为学界提供尽可能丰富完备的近代戏曲文献为目标,减少或避免与已经出版的同类或相似的戏曲文献集产生重复或交叉现象。具体来说,鉴于《古本戏曲丛刊》第十集收录剧作的时间下限截至清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年间,其中已收录的部分剧作当属本书所谓“近代”范围之内,但为了避免重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凡《古本戏曲丛刊》第十集及其他各集已收录的剧作,本书不再收录。

关于剧名的处理:为保持文献原貌、提供可靠文献资料,本书收录的传奇杂剧作品一律按照所收录版本的名称进行排列。一些近代传奇杂剧由于版本较多、时局限制、商业利益等原因,经常有异称、别称、简称等情况,本书对此不做更多说明或主观处理,以免增加不必要信息或引起不必要争议。

关于传奇与杂剧的分别及其与其他戏曲文体的关系,到了近代时期,由于传奇和杂剧各自的文体形态、彼此之间的文体关系都出现了空前复杂、难以厘清的情况,因此不同研究者对于某些剧作究竟应当是属于“传奇”还是“杂剧”,或者二者之间的文体差异、区别标准等问题,均存在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

本书编者认为,到了近代时期,由于戏曲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戏曲创作者和发表出版者、戏曲传播媒介和接受者及接受途径与式、戏剧史内部与外部诸多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出现的多种转换,假如仍然象以往一样,试图从作品名称、创作观念、篇幅长短、出数多少、南曲北曲、曲牌曲律、角色行当、演唱人数等方面对“传奇”或“杂剧”进行切实有效的区分,那必将是徒劳无效的,或者是劳而无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也就是说,到了近代时期,无论是按照什么标准或什么原则,想要把空前复杂多样、经常出人意外的各种以“传奇”或“杂剧”名义发表或出版的戏曲作品区分清楚、处理妥当且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准确性,都很可能是徒劳的,也是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和普遍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无必要在此问题上再强生分辨,进行过多的无必要且无意义的主观坚持,而根据作品的原貌、尊重作者的原意进行基本判断和相关研究,可能是最可靠、最妥当也最可行的办法。

《晚清民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以武汉地区为考察中心》

因此,本书对于“传奇”或“杂剧”的认定或处理,坚持回到剧作本身、回归原始文献样貌本身的原则,尊重作者本人的创作观念、原有标识,从而确定某部作品究竟应当是属于“传奇”还是属于“杂剧”,并按照原作的名称予以准确呈现,而不自作主张地进行主观性、附加性且无甚意义的强行区分。

关于作者姓名的处理:在尽可能保证事实准确、信息有效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和合理标注。由于剧作家身份经历、创作观念与方法、创作情境与心态、创作意图和目的、发表或出版途径、传播与接受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多方面发生的复杂变化,近代传奇杂剧的作者署名出现了空前复杂、多样变化、扑朔迷离的局面,笔名、别号、化名、假托名字的频繁出现,就是一种相当突出且难以处理的创作现象。

加之近代戏曲与文学的研究尤其是作家生平事迹研究尚欠深入细致、准确全面,相当一部分近代传奇杂剧作者的真实姓名目前并不知晓,甚至有的连原剧作所署姓名都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近代传奇杂剧的作者署名就成了本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本书的处理办法是,根据不同情况,以准确性、有效性、可靠性为原则,以有利于文献保护传承和学术研究为目标,进行尽可能谨慎妥善的处理。

具体来说,对于可以确定作者真实姓名的剧作,标注作者姓名并根据此编排,以反映相关研究的成果,并利于后续进行更深入研究;对于使用笔名、别号、化名或未署名的剧作,则按照剧作刊行时署名或姓名阙如等情况处理,以存后续考辨研究的线索。

《民国戏曲期刊研究》

关于收录剧作的版本选择及来源:本书尽可能选择比较优良的版本予以收录。具体来说,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尽可能妥善的处理:对于有多种版本的剧作,一般选择发表或出版时间较早的版本,或者选择虽然发表或出版时间较晚、但比较齐全完善的版本;对于版本比较单一或尚未发现、尚不掌握多种版本的剧作,则只能选择所见的版本;对于发表或出版时即明显未完、未见后续完整发表或出版的剧作,或者目前只掌握部分片段、并不齐全的剧作,只好就目前所见部分予以收录,虽未免颇觉遗憾,但仍可谓聊胜于无,以为后续搜求发掘留下线索。

关于相关文献的处理:与传奇杂剧剧本一同发表或出版、密切相关的序跋、题词、凡例、评语、识语及其他相关文献,从剧作创作和刊行的意义上说,这些相关文献或所谓“副文本”,原本就是这些剧作的组成部分,不宜分离或割舍。

这些与剧作一同发表或出版的相关文献,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戏曲创作与评价、传播与接受、发表或出版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具有戏曲史、文学史、出版史甚至文化史意义的创作现象和文化现象。因此,本着汇集文献、真实反映、完整呈现、留存线索、以利研究的原则,对于与剧作一同刊行、流传的相关文献,均予以完整收录并按原次序进行排列,以期反映原剧作的原初形态,存剧作及相关文献之真,为近代戏曲与文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保留和提供尽可能准确可靠、完整全面的文献资料。

关于未尽事宜及其他:近代传奇杂剧数量庞大,流传不易,收藏分散,研究基础薄弱,一些珍稀文献的调查、发掘、考辨等殊为不易,而获取、影印和呈现则更加艰难。尽管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但定有遗珠之憾,追求全面也只能是一种远大的希望和美好的愿景。但现实毕竟是现实,真实的情况、具体的条件总是必须面对。

因此,对于目前只掌握剧作名称或相关文献线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力所未逮、尚未得见的剧作,还有部分未知存佚情况的剧作,限于条件,只能不得已而留有遗珠之憾,希望日后能够有机会进行补充完善,使近代传奇杂剧的文献资料继续得到丰富和完善。

此外还需要说明,由于目前掌握近代传奇杂剧及相关文献线索尚不够全面细致,对于相关问题的考察和认识也还不够准确深入,仍然存在若干学术盲区或失当、舛误之处,可能还有一些近代传奇杂剧尚未被知晓或发现,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也只得留待来日进行补充和完善了。

关于本书所收剧作的排序:总体上遵循以剧作家创作活动及其作品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先后为序进行排列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也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和变通处理。具体来说,对于作者和刊行时间比较确定的剧作,按照剧作家生卒年代、作品创作、发表或出版时序先后排列,以反映近代传奇杂剧创作、发表与出版的时间性线索;对于同一位剧作家的不同剧作,也大致按照创作或刊行先后排列,以反映其创作活动、剧作出版或发表的先后关系。

《民国戏曲史年谱》

对于作者及其他情况不详、刊行时间不详的剧作,则根据作者的大致活动年代、剧作出版或发表的大致时间进行排列,以存继续深入考辨研究的文献线索。对于稿本、钞本剧作,由于此类作品从未发表或出版过,则只能根据作者活动年代、作品创作的时间或大致时期,在根据时间先后这一总原则下进行尽可能妥善的编排,目的也是存剧作家及其创作活动的时间线索,以利于后续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辨析。

总之,希望通过《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和出版,能够接续《古本戏曲丛刊》未竟之业、未及部分,汇集近代时期的传奇杂剧文献,呈现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典范形态的传奇杂剧的最后面貌和最后历程,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近代传奇杂剧的基本文献状况和思想艺术价值,为学界提供一部尽可能全面可靠的近代传奇杂剧作品总集,为作为传统戏曲典范形式、具有辉煌发展历程、具有经典性、恒久性思想艺术价值并曾经对中国戏曲史、文学史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传奇和杂剧画上一个值得纪念和关注的句号。

希望本书的编辑出版,能够有利于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许多研究者及其研究著作均语焉不详,或所论所述多存偏差、舛误的近代时期这段极为特殊的戏曲史、文学史历程的研究进展,为近代戏曲史和文学史的文献积累与学术建设、研究进展提供尽可能全面可靠的文献资料、打下应有的文献基础,进而推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及相关领域的文献建设和研究进展。

至于这一目的能够达到或者是否可以达到,或者达到了几分,就不是本书的编辑者、出版者所能判断的,只能恭候中国戏曲史、文学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进行评判了。

《晚清戏曲的变革》(增订版)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左鹏军,1962年生,吉林梅河口市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在国(境)内外出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著作16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戏剧研究》等国(境)内外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其他奖励。

注释:

[1]郑振铎《晚清戏曲录叙》,《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5页。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