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没读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那是极好的体系设计

采蓝说历史 2024-11-07 17:09:06

“天人三策”是董仲舒在面对汉武帝问政时提供的三篇文章,也就是三篇策论,因为其第一个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所以也被称为了“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中还有一个核心思想叫“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后来被引申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正是这一思想主张在后世引起了广泛争议。为啥呢?望文生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明显带有极其明显、浓厚的思想垄断味道。咱们老百姓谁不渴望自由和公平?怎么可能喜欢带有垄断意味的事情呢?垄断性的东西必须批判打倒,思想垄断也不行。

但是我们很多钻进了反垄断死胡同里的人可能忘记了,思想垄断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思想统一或者突出重点,还可以理解为特殊情况下的正确选择等等。如果真要去抬杠,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不是思想垄断?肯定是嘛!因为它自上而下地全面贯彻法家思想嘛!还有“文景之治”也是思想垄断的结果,因为那几十年大汉贯彻的都是“黄老之治”的道家思想嘛。

所以,咱们看问题要学会灵活变通、辩证客观地去看,稍微变通一下,大家就不难发现“天人三策”的先进性和高明性。道理很简单,秦始皇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都是功在千秋的创举,统一思想也是一种统一,咋就变成文化桎梏、牢笼了呢?

人,大多数都是比较固执的,所以很难走出认知惯性、本位主义、自我情绪这些东西。比如谁用了什么东西感觉好使,便会坚定地相信那是个好东西,谁也不能否定它。西汉初年一直是奉行“黄老之治”且效果明显,所以西汉皇室就差没把“黄老之术”定为传家宝了。尤其是汉景帝的老母亲窦漪房,这个固执且彪悍的老太太对黄老之术的维护是堪称天花板级别的。她专门开设了黄老培训班,皇室子弟必须要不定期到这个培训班去培训。

但是呢?黄老之术的核心是啥?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不要太折腾,它在主观上有一种对皇权的限制或者叫保护性使用。这一套其实并不适合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不燃不过瘾不刺激嘛。跟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习惯心平气和、修身养性那一套,是一个道理。

西汉的皇位交到年轻的汉武帝手里时,这位天生的小太阳显然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主。我这年纪轻轻的,有那么多美好的想法和追求,我想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你们却非得让我蔫不拉几地享受岁月静好,这不是要憋死我吗?所以,汉武帝上位之后,实际上是冲撞和挑战过他奶奶多次的,他想借窦婴等人搞点动静,结果无一例外全被他奶奶给拍死了。所以,去看看汉武帝当皇帝的前几年,非常有意思,这个一股子劲没地方发泄的阳刚小伙一度专门找野兽发泄去了,真把他给憋坏了。

好在公元前135年,唯一能够封印小太阳刘彻的窦老太太终于走人了。

窦老太太前脚走人,董仲舒后脚就于第二年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

那么,“天人三策”在讲什么东西呢?原文很长,就不附录了。核心思想就是这四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子,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这些东西提得对不对、好不好呢?简直太对了,太好了!

首先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黄老之治那一套其实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慢慢不适合帝国治理了。老百姓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了,都富得流油了,这背后会衍生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具体就不一一推演了,反正大家去想一下,这人要是真正富起来之后是不是容易出问题就知道了。所以,要想贯彻国家意志、形成社会合力,必须要换主流思想、主流文化。

怎么换?对症下药呗!

第一个问题,汉武帝以前的帝王之位是怎么进行巩固的?周礼是说别人家的东西大家不能抢;秦始皇是说功盖天下才能当皇帝;刘邦打倒项羽之后因为自身功劳没啥优势,于是引入了“德”,说自己有德才被推选为皇帝的……这些都是有逻辑漏洞的,万一有人能力强、功劳大、德行高,抢了你们老刘家的皇位,怎么办?

所以,必须给君权上一道神秘的保护膜!啥保护膜?天下人对未知的敬畏之心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啥意思呢?人外有天,天和人是相互感应和识别的。作为更高级的存在,谁当皇帝是老天安排的,没有接到上天旨意的人就不要瞎掺和、凑热闹了。

历史上,那些搞大事的人为什么首先都得想方设法给自己上神话背景?根子就在这!咱是老天的特派员,不要怀疑我、抵触我,要追随我、帮助我。

这一套其实跟宗教信仰是异曲同工的。

把皇权神化之后,又迎来了第二个问题——你创建了一个新的神,得有相应的文化支撑呀,得有成熟的思想文化去教化其他人接受、认可这一点呀。所以,“推明孔子,抑黜百家”又应运而生了。

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是克己守礼、安守本分,是教导大家遵守纲常不乱来,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顺便说一句,后世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是奴性思想,这是不客观的哈,那是儒家思想不断被断章取义的结果。

很显然,孔子这种温和思想是最适合来教化黎民百姓接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那一套的,所以必须要把他推明——推广、明确,要摆到主导位置。

那为什么要“抑黜百家”呢?因为其他百家都会拆“君权神授”的台!比如法家,它会相信神吗?它只相信自己手里的刀;比如墨家,它会相信神吗?你打谁我就帮谁;比如道家,它会服从管理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互不干涉、互不侵犯,自由自然才是王道;比如兵家,啥是神?我是为战场而生的,带兵打仗才是王道……

为了细化和丰富这一点,董仲舒又提出了著名的“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是五种伦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其实不是董仲舒的原创,而是发源于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并结合亚圣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后世把“三纲五常”批判为封建糟粕,这其实是不对的。其实“三纲五常”在本质上是在讲“规矩、秩序、礼节、尊卑”等等,是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跟我们要压制熊孩子的诞生是一个道理。当然,纲常伦理这一套后面被玩过火了,那是另当别论的事情了。打个比方,你要求你老婆按时回家,这其实是对的,但是慢慢发展成了只要你老婆没有按你要求的时间回家,你就暴力对待,这就不对了。

“三纲五常”其实就是一种工具,本身并无对错,对错在使用工具的人和使用工具的方式。

它的真实逻辑是:皇帝是老天的儿子,臣又是君的儿子,你又是你爹的儿子,所以你要孝顺和服从你爹,臣要对君尽忠尽孝,然后皇帝也要敬畏上天,不能干伤天害理的事情。

到此,巩固君权的统治逻辑已经基本上打通了。然后就到了第三个问题了——任何思想、文化、制度都得明确它的适应范围呀,跟药品使用说明书一样,得告诉大家,这药可以用在哪些人身上。所以,“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这一套又来了。

这种大一统思想核心是在讲什么呢?是在讲“核心唯一、核心明确”的问题,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君主,不能有其他并行者。如果有,那就是“夷”,咱们要消灭它、兼并它。

通俗点讲,大一统思想其实就是把封建帝国改造成了独资公司,只有一个人是老板,其他人都应该是打工人,待遇可以有偏差,但是身份和名义都是一样的。不能占山为王、不能独立经营、更不能不服从管理……不认可这种思想和文化的其他公司人,那都是我们要打倒、打服的对象。

最后,说一下第四点: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这一点其实内容特别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这一套设计方案都是我们儒家出的,总得给我们儒家子弟一点设计费吧。啥福利是最靠得住的呢?优先权呗,那堪称永久性股份呀!专门为我们儒家建立太学——相当于儒教的道场,给我们提供一点固定指标呗。

第二,以前的人才选拔是啥?世袭制呗。讲白了就是资源和利益在小圈子内部轮转,外人一般够不着。所以咱要改革,把封闭市场改成开放市场。

第三,选拔人才的标准怎么确定?按儒家的标准来呗,谁是标准的制定者,谁就有话语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手里有指标,谁的产品就能更受市场欢迎。儒家思想后来蓬勃发展就是因为这个,国家选士也是从此往良性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介绍完了“天人三策”的主要思想和背后逻辑,相信大家对其的认识会更清晰明了了。这种统一思想其实相当重要,跟企业文化建设一模一样的。你的企业要步调一致、齐心协力,还真不能乱搞什么百花齐放,否则你一言我一语能让领导根本没办法做决策。

比如后世三国中的袁绍就是被这事制约了一辈子,他想干点什么事,河北派是这个意见,南阳派又是另外一个意见,汝南派也是持不同意见,你采纳谁的意见都不行,你不采纳谁的意见也不行……总之,你怎么决策都会让人心生不满和怨恨,最后就会导致更多的人与你离心离德。比如沮授、田丰这些人一度专门跟袁绍唱反调、散播消极言论……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不统一思想,团结就是力量那些事就根本无从谈起。

接下来就要探讨一下汉武帝为什么对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如此认可和全盘接受的问题了,这其实说明汉武帝是相当识货的雄主。

汉武帝其实骨子里是躁动、彪悍的,他是为大场面而生的。但是,办大事的第一要素是啥?是调动资源、创造条件。他想打匈奴扬眉吐气,还能按黄老之治那一套来吗?咱们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几十年了,结果你一上台就挑起战事,你不是昏君、暴君是什么?谁愿意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战场上搏命?

所以,他首先得体面地集权,并为他高度集权找到理论支撑,让天下臣工对他唯命是从,这样他才能指哪打哪。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正好全方位地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你这个皇帝是上天指定的,谁也不应该怀疑你、挑战你、忤逆你。你妈王娡生你的时候都梦到了太阳钻进肚子里了,所以你是太阳神,你怎么烤干全世界都是没问题的。

其次,你是所有天下人的爹,所以你折腾天下人就跟爹折腾儿子一样,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儿子的东西本来就是老爹给他们的,不分彼此。这样你才能名正言顺去征调天下资源、收拢天下民心。

然后,你要想满世界去收拾匈奴、西域、南疆,你总得有个说法吧?这下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你们这些地盘本来就是我们家的,你们那些人本来就应该是我的子民,打你们怎么了?打你们是让你们早日回归亲生父母身边。这就是“大一统”的威力。

最后,你怎么去稳定大众情绪?你折腾一下两下大家可能不会有啥太大反应,但是折腾久了,民众也会开始各种浮想联翩了,是不是被你忽悠了?法家、道家、墨家他们都不是这么搞的呀?但是,你把意识形态框死了,事情就好办多了。大家别瞎想,其他百家都不对,咱们都按儒家这一套来就可以了,要绝对相信“教科书”。

君臣、父子、夫妻这些人伦关系都是天注定的,“仁、义、礼、智、信”是大家立足的基本法则,不忠、不孝、不义等行为是缺大德,是自绝于天地神灵、君王人民的。

总之,统一思想,才能统一方向、统一资源,才能凝聚合力、令行禁止。

最后,咱得讲讲“天人三策”这一套究竟好不好的问题了。很多人认为儒家这种道德绑架、思想禁锢是封建糟粕,其实有点过了。道理很简单,儒家思想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怎么可能不优秀、不先进呢?真是糟粕,不早就被淘汰了?

首先,社会秩序的防火墙是不是加厚了?因为任何人都不能毫无顾虑地实施暴力了,天命、道德这些成为了一种无形的行为束缚,干缺德事的人会面临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负担。

其次,社会维稳的成本是不是大大降低了?以前很多事都只能依靠以暴制暴,你得安排多少执法资源呀?但是通过德化天下,民众的道德水准、良知觉悟都上来了,能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和修正,管理成本节约了多少?

最后,社会发展的模板是不是明确了许多?怎么做人做事?怎么接人待物?怎么养家糊口?怎么发财致富……这些在儒家文化中是不是都有准则?要善良、孝顺、仁义、诚信,大家才会认可你,你才会越混越好。若是偷奸耍滑,到时候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的。

总之,儒家思想中是有很多精华的,是极具普世营养的。比如儿女要孝顺父母、朋友之间要讲信义、夫妻之间要忠诚互爱等等,再过几千年也会是正确的。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儒家思想在漫长的演变与应用过程中,被各种根据需要去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也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一点咱们还是要保持客观。

但同时我也要客观地指出,其实这些问题本质上也不是出在儒家身上,而是出在儒教身上。比如有些宗教,教义明明是好的,但是教派最后却变成了邪教。

另外,还要指出,其实汉武帝并没有真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只是适度地突出了儒家,抑制了其他百家。只是分了主次,并没有搞一刀切。独尊儒术的局面其实是在汉元帝、汉成帝时期成型的,背后有非常复杂的政治博弈,大致是皇权和外戚鹬蚌相争、儒家顺势独大。

讲了这么多,应该大致把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讲清楚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优秀、先进的设计模板。这个体系模板被沿用了两千多年,还要去强行怀疑它的优秀、合理,有点说不过去。

咱们从中要学会什么呢?要学会去评判咱们的企业文化。你的企业处于什么阶段、什么状态,企业文化是否与之相匹配,咱心里得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真不是严苛或宽松的企业文化就一定好,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举个例子吧。草创阶段的企业,企业文化就不能规矩太多,会打击你有限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期的企业则需要偏向于雷厉风行的企业文化,要激发出大家那股子狠劲,扩张才有力度;成熟期和稳定期的企业,就得建立儒家温和式的企业文化……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