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范蠡很有智慧,那他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呢?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采蓝说历史 2024-10-23 12:38:33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科考落第之后,曾写了一副很有名的自勉对联,上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上联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雪恨”的故事,下联讲的是“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推翻强秦”的故事,故事好、意境高,进而使得这副对联广为流传。

但实际上呢,这副对联的上联其实很牵强。因为勾践这个人非常有争议,他一方面确实非常励志,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道德小人,将其过于正面化,有点不合时宜。

历史上,勾践在完成对吴国的反杀之后,立马就对帮他复国的两大功臣范蠡和文种动了杀心,结果文种死于非命,而范蠡幸免于难。所以,这也就引出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范蠡为什么能保全自己?他的智慧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置身事外地以后来人的上帝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得出答案,无非就是“当断则断”、“断臂求生”、“弃卒保车”、“吃亏是福”那一套。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当事人却不一定能够做得到,说和做永远都是两回事。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范蠡的难能可贵和聪明理智之处!

范蠡本是楚国人,虽才华横溢但家境一般,最开始是投靠了在楚国为官的文种,后来跟随文种一起到了越国发展。

在范蠡和文种组团到越国发展的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那边在厉兵秣马,便打算先下手为强去攻打吴国。范蠡劝勾践,说妄动兵戈不是啥好事,师出无名也不会有太大的胜算。但勾践一意孤行,结果被吴国大败,还被围困在会稽山。

追悔莫及的勾践这才开始重用范蠡、文种等人,询问他们有啥止损的好办法没有。范蠡也直言不讳地说,目前最好的止损办法就是愿赌服输,赶紧放低姿态去给吴国当孙子,让他们不忍心赶尽杀绝,给自己留条活路。

勾践也觉得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于是便答应了。后经文种与吴国协商沟通,勾践带着范蠡等臣子到吴国去接受劳动改造去了,而越国的日常管理则暂时托管给了文种。

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和社会,失败的政治犯,待遇都是可想而知的。勾践和范蠡在吴国为奴赎罪的三年,没少遭罪。比如,勾践夫妇在吴国给人拉马牵车、背柴生火、做饭洗衣、尝粪品病......反正各种被羞辱和折磨。

三年刑期满了之后,勾践被吴国无罪释放了。知耻而后勇,被各种羞怒过后的勾践内心之中那颗仇恨的种子不可遏制地生根发芽了,他卧薪尝胆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之前的耻辱,励精图治地积累国家实力。然后听从范蠡、文种等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用糖衣炮弹麻痹吴国、兴建城池稳固防务、引而不发地静待时机……

一直等到吴国慢慢迷失了自我,杀了名将伍子胥,且完全不把越国当回事,精锐全出去攻打楚国,越国才猛然对吴国发起了偷袭,成功地干掉了吴国太子。

后又经过了九年的持久战,越国才于公元前473年年底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身亡。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成为了春秋霸主,为了表彰范蠡和文种等功臣的贡献,曾对范蠡等人说出了分国共治的感人承诺。但范蠡却早已发现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主,所以便以“君行令,臣行意”为说辞,让越王勾践放他归隐山林。

勾践“很舍不得”地放走了范蠡。范蠡逃出牢笼之后,到了齐地便给老领导、老兄弟文种写信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核心意思就是文种要想活命就赶紧走人。

但是,文种觉得自己的功勋地位、荣华富贵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什么平白无故就要放弃呢?就算越王勾践有心给我穿小鞋,只要自己平时多加小心、不犯错,不就没事了。于是文种就开始长期请病假了,我不去上班不干活,总不会犯什么大错吧?

但文种还是单纯了,勾践想杀你会缺少理由吗?莫须有的罪名不是信手拈来吗?不久,便有人诬告文种意欲叛乱,勾践便赐了文种一把宝剑,并让人带话:“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意思是,你教了我七种弄死人的方法,还有四种没有派上用场,要不你就用在自己身上,死给我看?

那么,撇开所有的意难平,我们从人性上去分析一下,成功之后的勾践为啥会容不下原来的得力助手?

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功高震主”,你们的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我没有权力自信,所以我必须要弄死你们,这样我才会心安。

其次就是人性之中的“刺猬逻辑”,刺猬是不能靠得太近的,是不能了解太多的。范蠡和文种几乎见证了越王勾践的所有荣辱兴衰,这是勾践所不能接受的。想当年,我在吴国当牛做马、受尽侮辱,那些画面我自己内心里不愿再面对,你们这些见证者怎么能活着呢?万一你哪次喝醉了吹牛逼把我那些不光彩的事情都说出去了怎么办?

最后便是大多数人都渴望有人为其分担苦难,而极其抵触别人与他分享富贵。尽管一个人能享用的荣华富贵非常有限,但即便如此,他也是不愿意与人共享的。人对待功名和对待配偶其实很相似,自己去撬别人的墙角没问题,但别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让自己觉得特别敏感和抵触。

上述这些人性心理其实并不复杂,基本上是稍微动一下脑子就能想明白的。但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却想不清楚、克制不了呢?

因为人性的天然自私性决定了。为什么说“人不为(第二声,修为的意思)己,天诛地灭”呢?因为一个人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有意识地克制自己那泛滥成灾的自私,那么这个人最终大概率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恶人,是应该被天诛地灭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在民众教育之中大力提出分享意识呢?其实并不是为了指望广大群体都变成无私者,因为那很不现实。而是希望大家在分享意识之中变得不极端自私,不斤斤计较,能有分寸地自私。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实只要是自己特别在乎的东西,都是没办法与人分享的。比如财富、地位、感情、权力这些东西,有几个人愿意跟别人分享?

而世人最愿意跟人分享的东西是什么?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是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那些虚无缥缈且无关利益的心情、比如那些天马行空且子虚乌有的想法、比如一些小得小失去、小恩小惠……这些才是大家愿意分享的。

历史上,陈胜起义之前,曾对一起务农的人说“苟富贵、勿相忘”。这句话大家应该很熟悉吧?因为大家也一定吃过类似的精神大饼。但大家知道这句话的重点是啥吗?是“苟”这字。当时陈胜并没有富贵,所以他愿意与身边人分享富贵、能做到勿相忘。后来他起义称王了,他还记得这句承诺吗?或者说他愿意兑现这个承诺吗?

所以,大家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美好的承诺、甚至誓言,一定要端正认知,别人兑现了承诺要心存感激,别人忘记了初心也不要恨之入骨。不愿意与人分享核心资源,是人之常情,不是谁求而不得的愤怒与怨恨可以改变的。

窥一斑而知全豹,像勾践这种人,从他的一些行为的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不是个善茬。他很自我,所以范蠡最开始劝阻他攻打吴国他不会听的;他很阴狠,所以为了活下去、为了能最后复仇,他什么都能忍,什么孙子都可以装;他很虚荣,所以在完成逆袭之后,他很在意那些不堪的过往、在意未来不可靠的风险……慢慢地,像他这样的自私者最终会变成怀疑所有人而只相信自己的。

另外,良知和面子的问题,也是这一历史事故背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管大家承认或者不承认,大多数中国人很难放下面子的。好面子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所以成功者不体面的过往要越少人知道他们才安心,所以当权者必须要被众星捧月他们才会觉得满足,所以没面子的事情谁不都有轻易去提……

过度追求面子的人其实是很容易泯灭良知的。比如很多人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而各种杀人灭口,这就是牺牲良知去追求面子的典型。

勾践对范蠡、文种卸磨杀驴,其实也是有保护自己面子的成分在里面的。我现在这么成功了,但是你们是知道我那些猪狗不如的过往的,所以没有你们对我很重要。因为我现在每天都穿高级的新衣服向别人展示我有多美,你俩却告诉大家你们曾经见过我连衣服都穿上的样子,这让我情何以堪呢?

借此,我也想提醒一下广大朋友,有些人喜欢跟一些成功人士去忆苦思甜,这需要很好去把握分寸,一般地不建议大家去干这事,除非目的是给成功者唱艰苦创业的赞歌。因为绝大多数暴发户在逆袭之后,内心都是极度渴望甚至强迫自己和所有知情人共同忘记曾经那些不体面的过往的。

下位者的感情很多时候并没有上位者的面子有分量!因为谁也没有办法这个上位者是否还受良知的制约!

最后,我们也要借勾践卸磨杀驴的事件好好反思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你有时候对别人是有利的,但有时候却又变成有害的了。所以,你得根据具体情况去调整你与别人的相处方式和态度。

举个例子哈,刘邦在一统天下之前,韩信为什么怎么作妖都没事?因为韩信对他有用、有大用!但是在刘邦在当了皇帝之后,韩信仅仅是说了一句刘邦带兵能力不如他,刘邦便立马要翻脸了,吓得韩信赶紧打圆场,说刘邦是将将之才。为啥呢?因为这个时候韩信的存在对刘邦弊大于利。

咱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有些企业部门和职业团队,天天搁那唱团结就是力量,搁那搞什么万众一心的团建活动……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表面文章,只要牵涉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团队背地里也是一地鸡毛,勾心斗角一点也不会少。

兄弟们一起创业的时候,是不是往往都是和和美美的?但一旦事业搞大了,想法就不可能统一了,勾心斗角闹矛盾就不可避免了。比如梁山好汉那个团队就是如此。

勾践曾经很需要范蠡和文种,但是灭吴称霸之后,他就不需要这两个人了。范蠡和文种的存在会稀释他的权威,会威胁他的地位。双方的内在关系变了。

既然勾践的卸磨杀驴在人性自私的恶劣基础上具有相当明显的必然性,那为什么文种逃不脱而范蠡却能安然无恙呢?这其实是两人的认知差所决定的。

其实文种也和范蠡一样,是相当聪明和有能力的人。勾践能够成功复仇吴国,文种是有大功劳的。因为勾践在战略上是采用文种的“破吴七术”

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文种和范蠡在认知上有啥关键差距呢?文种偏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范蠡则善于根据外围的条件去看待问题。灭吴之后,范蠡因为察觉到了勾践这人不是啥善与之辈,所以赶紧找借口撒丫子走人;而文种呢?即便是接到了范蠡的警告信,还是觉得我没错、我不信、我不甘,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范蠡知道“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而文种却深陷“既得利益”的陷阱。

插一句,大家如果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些人为了度过眼前难关(注意是为了摆脱危险而不是干其他的哈),啥重要财产都不带一点犹豫地往外扔、往外送,这种人大家可以适当高看一眼。因为这种干脆利落背后透露的是这样的人对轻重、主次、缓急把握得相当到位!

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隐居于江湖,到处旅游,成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文旅爱好者。

后来又因为三次经商都收获满满,成为了富可敌国的大富翁。但范蠡觉得钱财乃身外之物,财富过盛反而容易招致祸端,所以又多次散尽家财,成为了著名的慈善家。

最后,范蠡定居到了齐地陶,自称陶朱公。因为他后来又多次白手起家发财致富,“陶朱公”这个称呼被后世商界引为了大富翁的专用名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资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总而言之,范蠡给后世人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感觉。干啥咱都是传奇,只要咱想玩一下的事情,就没有咱玩不好的,妥妥的得道高人的既视感。

那么,作为后世的膜拜者,我们要从范蠡身上去学习借鉴一些什么样的处世哲学和智慧呢?个人觉得“自明、自足、自如”这三点是关键。

每个人一出生就是自带很多原始欲望的,这其实没啥对和错。但是每个人的条件和基础、能力和认知又会因客观情况而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的欲望对不同的人又不一定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慢慢学会去培养自己的自知之明。

想干什么要先放到一边,要先弄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有几个人不想封侯拜将?但是你得确定自己有这个能力吗?要确定自己是否守得住这种滔天富贵?文种是实现了自己的最大欲望,但是守不住,不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范蠡也功成名就了,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那个环境不是自己能长久呆下去的,所以赶紧走人。

有自知之明其实是一种很高的修为,咱们很多人之所以容易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如果咱是哪块料、能端多大的饭碗、能享多大的福、能坐多高的位置,这些都能心里有数,还会在欲望的道路上狂奔致死吗?

历史上,像张良、陶侃这样的人其实都是智者,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人生天花板了,赶紧激流勇退,不强求、不纠结。范蠡在齐国聘请他为相之后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这就是有自知之明的高度体现。

有自知之明其实只是让人少卷入很多危险而已,一个人还想活得踏实,还要有自我满足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要学会去自己成就自己,自给自足。也就是说,要有实现那些在自己能做的范围内的欲望的能力。

比如范蠡,他想建功立业,他有帮助勾践强国复仇的能力;他想发家致富,他有随便干点啥都可以赚大钱的能力;他想逍遥自在,他有笑傲江湖任我行的能力……

咱们也一样,不管咱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得具备支撑它的能力、实现它的手段。比如你想小富即安,但总得有能力去实现小富吧。

最后便是自如的事情了,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了。这个自如其实就是取舍自如的意思。

有些时候一个人面临的选择多了,其实也是一种特别烦恼的事情,因为你会舍不得、放不下,会想什么都要……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会听到“有时候一个人没有选择恰恰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说法。

啥叫取舍自如?是进是退、是舍是得,咱能轻松选对,能做到不那么纠结、不那么焦虑、不那么在乎……这就是取舍自如。比如范蠡对于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就比文种能够更加看淡一些,人活着才是最大的所得,其它都是过眼云烟。

人,其实主动放弃自己的舒适区、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是非常之艰难的。不是范蠡这么通透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参悟一辈子的大和尚都放不下自己内心的执念,何况于芸芸众生呢?

关于范蠡的处世之道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去挖掘和探讨的,这里也只能是抛砖引玉了。希望大家多多去自主思考。

后世人称赞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这是实至名归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易错过这个优质的历史偶像,咱们要从范蠡身上去学习和总结“潇洒自如地适应、摆脱甚至改变各种环境”的思维和意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