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峰
编辑|李智
最近,星星充电母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帮能源”)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上市辅导备案,拟在A股上市,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万帮能源就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过辅导协议。也是在那一年,星星充电创始人、万帮能源董事长邵丹薇透露,“星星充电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
也许是真的“不差钱”。签署辅导协议后,万帮能源的上市,一直没有什么进展。直到今年年初,才又传出欲在港股冲刺IPO的消息。当然,港股IPO最终未能成行。在行业人士看来,这种“放弃”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战略调整、监管要求以及对不同资本市场的权衡,等等。
这次重启A股,其实不论是从当前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还是从投资者基础、市场熟悉程度的方面考量,看起来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充电行业,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这次万帮能源冲刺A股IPO,也让许多人心怀期待,想要知道,在这么一个“烧钱”的行业,星星充电是怎么做到“唯一持续盈利”的?这么说的底气,是否依然持续到现在?
01.
180亿超级独角兽,打官司要账
星星充电创始人、万帮能源董事长邵丹薇,在媒体报道中是个“草根”。
公开资料显示,邵丹薇出生于1982年,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于200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丁锋的万帮汽车公司工作,后一路升任至万帮车业集团总裁。
2014年,当国内充电桩行业还处于初创阶段时,邵丹薇已经敏锐地发现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她毅然辞去总裁职务,成立万帮新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万帮新能源”)。天眼查显示,这次冲刺IPO的星星充电的母公司万帮能源,即由万帮新能源控股,持股比例达74.99%。星星充电,也是万帮新能源集团发展中的核心业务板块。
邵丹薇的判断很准确,此后10年间,星星充电的发展可谓“神速”。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星星充电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为58.4万台,市占率达17.54%,仅次于特来电,排名第二。而在充电桩十年累计销售量这一数据,星星充电已达到全球第一。
在公共充电桩领域,星星充电不及特来电,但是在私装领域,星星充电市占率达到90%以上,竞争优势极为明显。有数据显示,星星充电的充电桩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市,超过2000个县(区),每年的充电量超过100亿度。
万帮能源的合作伙伴,涵盖了国家电网、万科、恒大、保时捷、奔驰等多家知名企业,涉及房地产、汽车、能源等多个领域。旗下“德和科技”已成为出货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制造商,“星星充电”就更不用说了,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星星充电估值180亿元,排名全球第422位。
一路发展看起来“顺风顺水”,邵丹薇也在2020年时豪言,“星星充电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也是在这一年,万帮能源就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过辅导协议,首次开启IPO的征程。结果,一拖就是4年,直到这次重启A股IPO。
天眼查显示,2020年以后,尤其是2023年、2024年,万帮能源涉及的司法案件数量发生了快速攀升。一共307件司法案件,2023年占了56件,2024年占了164件。绝大多数的案件里,万帮能源是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这些万帮能源作为原告的案件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房地产公司的官司。万帮能源之所以起诉后者,也是为了“要账”。比如,因买卖合同纠纷,万帮能源在2021年将上海绿地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单在法院立案之后,万帮数字能源以被告已经支付相应款项为由,于2021年6月1日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结果,一些房地产公司自身陷入危机后,债务多且复杂,即便是告上法庭,万帮能源也难以如愿拿回账款。
好在还有融资。2020年9月,星星充电首次启动社会化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和施耐德电气领投,建银国际、国创中鼎、上海国和、武进高新区平台公司等跟投,摩根士丹利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获得高达8.55亿元的A轮融资。
不到一年时间,2021年5月,星星充电很快又进行了金额为15亿元的B轮融资,由高瓴领投,IDG、北京泰康投资、禹达投资、宝龙与远洋地产等跟投的B轮融资。这次融资后,星星充电的投后估值达到155亿元,成为亚洲数字能源领域头部独角兽。
在2020年时,邵丹薇自豪宣称星星充电“持续盈利”。但实际上,充电桩是一个极为重资产投入的行业,非常“烧钱”,收入来源又主要依靠服务费,比较单一。长此以往,行业内公司亏损屡见不鲜。比如国内充电桩龙头特来电,自其2014年成立以来,便长期处于亏损的状态,直到2023年才实现扭亏为盈。
2020年之前,虽然不知道具体有如何高超的运营方式,星星充电实现了“持续盈利”。2020年之后,靠着两轮融资提供的弹药储备,星星充电也可以“滋润”地过一阵子。但随着房地产行业开始“雷声阵阵”,星星充电与房企合作的项目势必受到波及,以至于对簿公堂,为“持续盈利”带来压力。再者,目前距离2021年5月的融资,已经过去三年半时间。星星充电储备的弹药,还有多少?是否能维持接下来的消耗?外界也尚未可知。
02.
车企“包圆”产业链,充电桩企业生存空间受挤压
有赖于邵丹薇丰富的销售经验以及早年工作积累的主机厂资源,星星充电在创立之后,发展步伐也相当快。比如早期靠着与酒店、景区等场地提供商进行“合伙”,短短3个月时间,就在常州建设了1000多个充电桩。
此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充电运营商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一批创业企业冒头,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同时,相互之间的“价格战”更是加剧了“烧钱”的程度。比如一些充电运营商在宣传中号称“一元充满电”,星星充电甚至还推出充电免停车费、服务费低至0元的活动。
经历了这种“狂飙突进”式攻城略地抢市场的过程后,星星充电快速成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备研发、制造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运营头部企业。今年4月的一场发布会上公开的数据显示,星星充电已经覆盖全国350多个城市和地区,注册用户超1800万,会员用户超30万,服务各类充电运营商家超15000家,赋能充电场站超80000个。
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有网友在投诉平台对星星充电平台和工作人员的“态度”进行投诉。一位网友投诉称,星星充电多收电费不退还,售后处理人员态度恶劣不解决;另一位网友则因为服务费的问题到星星充电小程序进行投诉,表示自己被工作人员打过来电话骂了;甚至还有人投诉星星充电不给开发票,找客服解决,后者一直拖延。
除了本身服务的质量和态度受到一些诟病之外,随着新能源行业越来越“卷”,星星充电甚至还可能要与车企成为竞争对手。比如特斯拉、蔚小理等头部车企,已经纷纷开始自建补能体系、自营充换电站,搞得好像哪家新能源车企没有“800V高压”、没有超充站就落伍了一样的感觉。
在这样的“充电竞赛”中,不说特斯,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单蔚来已在全国建设2659座换电站、24092根充电桩,充电桩日均可用率超99%,换电站、充电桩建成数量领先行业,截至去年底,已完成全国100座城市超快充站点覆盖。小鹏截止7月份,一共有1300座自营站上线运营、自营超充站超过1000 座,且宣称2024年将达到1600 座自营站布局;理想汽车则在近日宣布,高速理想超充站累计上线数突破600座,目前自建高速超充站601座,高速理想充电桩2670根,贯通国家级高速9条,充电自驾路线10条。
随着新能源车企卷起“充电桩”“充电站”,与自身体系行成“生态”,对于用户将带来更强的黏性。进一步说,当头部车企之间形成“联盟”,在充电桩领域共进退,其竞争优势将实现明显的1+1大于2的效应。这对于车企来说,是提升自身护城河、竞争力的途径,但对于第三方充电运营商来说,市场份额势必会受到挤压。
十年创业,创下偌大产业,80后“苏商”美女老板打造出180亿估值的“超级独角兽”。然而这个行业太卷,继续卷下去,需要的付出的资金和代价也越来越大。登陆资本市场,或许能在融资渠道上解决一部分难题。但登陆资本市场之后,能够在强敌环伺的激烈竞争中找到突围之路,继续带领企业走上新的高峰,也将为其带来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