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为何知道叛军的下落?这其实是他跟年羹尧心照不宣的一场戏

卿心君悦 2024-06-03 19:46:32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谜团——

主动请缨帮田文镜押运粮草的邬思道,临行前,为何笃定由他去押粮,年羹尧不仅不敢杀他,还会主动给河南免去剩下的15000石粮食?

邬思道的底气究竟来于何处,是因为他曾辅佐过雍正,还是因为他与年羹尧之间的交情?

又为何远在河南给田文镜当幕僚的邬思道,人不在阵前,却对西北叛军的藏身之处了如指掌?

难道邬思道真如大家评论的那样,是剧中的一大bug,亦或者说,在这其中还有其他的隐情?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个谜团背后的真实隐情。

邬思道请缨

在雍正的默许下,年羹尧坑杀了富宁安,终于坐稳了征西大将军的位置。

然而,西北的危机却并没有因此而完全解除。

为了避免重蹈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的覆辙,先是雍正将老九允禟作为“质子”,派到了阵前,以此来震慑八爷党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随后,有过用粮草限制老十四允禵兵权经历的年羹尧,也拿田文镜手下的粮道开刀,打出了“杀鸡儆猴”。

在雍正和年羹尧君臣二人的高压手段下,一时间再无省份敢拖欠粮草。就这样,年羹尧终于开始着手部署手下的20多万兵马,包围罗布藏丹增的叛军。

可当年羹尧的大军将青海包围了个水泄不通之后,叛军却失去了踪影。

长期僵持下,雍正举全国之力向年羹尧提供军饷也倍感吃力,而负责向大军供应粮草的各省,压力更不用说。

就在这个时候,年羹尧突然下令,要求各省提前将下个月的粮草押到。收到这个命令,最先顶不住压力的便是主政河南的田文镜。

在河南巡抚衙门,田文镜听完藩台的汇报,得知需要押送的20000石粮食,临期却只筹到5000石,当场就慌了神,随后向藩台说道:

“那就把这5000石先送去!”

可一听田文镜的话,藩台却面露难色:

“启禀大人,没人敢去。大人也不是不知道,上一次朱大人押运粮草去,路上遇到山洪暴发,也就迟了一天,就被年羹尧那个魔头给杀了,这一次差一万五千石军粮,那谁还敢去呀。”

藩台的话说罢,在座的河南官员全都低下了头。见此,急于完成任务的田文镜,大怒道:

“那也得送!总不成叫我这个巡抚亲自去送吧!”

正当大堂内气氛为之凝滞之时,在后堂的邬思道缓缓走了出来。

邬思道一出来,就明知故问地问,为何大堂有人,却鸦雀无声。

本就心焦如焚的田文镜,听了如此戏谑的话,当场出言训斥了邬思道。而邬思道却没有丝毫不快,反倒不慌不忙地说:

“我在后堂已经听到,军粮数目不够,没有人敢去押运,邬某替你走一趟如何?”

这话一说完,在座的官员皆侧目看向邬思道,而田文镜更是震惊地问道:

“您愿意去运送粮草?您不怕死?”

见田文镜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邬思道微笑着说:

“放心,年羹尧还杀不了我。”

随后,邬思道更是当场夸下海口:

“众位大人请放心,过去邬某和年大将军还有些交情,只要是我去交运粮草,他不但不会为难我,而且连剩下来的一万五千石,也会给我免了。”

见邬思道如此笃定,田文镜等河南官员皆露出了惊喜之色。

此时,第一个疑点出现了——

邬思道为何笃定,年羹尧不仅不会为难他,还会免掉剩下的一万五千石粮食?

其底气,难道真如邬思道所言,是因为他和年羹尧过去有些交情?

可问题是:若论交情的话,田文镜跟年羹尧同样有交情。当初雍正尚未登基,曾和老十三一同去江南筹款赈灾,那时,田文镜就已和年羹尧相识。

后来,在雍正追比国库欠款中,田文镜和年羹尧不仅有过合作,当田文镜被老十当街鞭笞时,年羹尧还挺身而出挡在了他的身前。

既然,年羹尧都没顾他和田文镜的交情,又真的会顾念他和邬思道的交情吗?因此,邬思道的底气绝非他与年羹尧之间的交情。

那么,邬思道的底气,难道源于他曾辅佐过雍正吗?

可若是如此的话,似乎也只能保证年羹尧不会为难他,却未必能保证年羹尧会免去河南剩下该交的军粮。

要知道,交不交军粮,这是公事。

公事虽说可以被人情左右,但同样也可以回绝人情。既然,免与不免是“五五开”的事,邬思道又何来自信,言称年羹尧一定会免?

这就说明,邬思道有此底气,必然还有其他的缘由。

神乎其神的灯下黑

年羹尧:“先生千里迢迢,不光是为了这区区五千石粮草吧?”

邬思道:“知我者,亮工也!”

一见替田文镜押送粮草的人竟是邬思道,年羹尧当即露出了震惊之色。二人简单寒暄过后,就有了上述这段对话。

其实,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就可以看出:邬思道此行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帮田文镜押运粮草。而这也就说明,邬思道临行前敢夸下海口,就在他此行的真实目的。

可邬思道此行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二人的交谈步入正题后,邬思提出了一个问题:

“亮工啊,你应该知道,如果这一仗你打不好,或者劳师糜众,找不到叛军决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一听邬思道的话,年羹尧的脸上瞬间露出了愁容,随后表示他清楚此事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而邬思道见年羹尧晓得其中的轻重,略一点头,又向年羹尧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以及他身上担着的干系:

“现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你,只要等你一失败,外患内忧就将一齐爆发。亮工啊,你的干系比天还大。”

到此,邬思道此行的真实目的就已经不言而喻了,就是来破解西北战场的僵局的,可他又要如何破解这种僵局呢?

见铺垫都已完毕,邬思道直接指出了僵局产生的根源:

“你误就误在当初,没有切断叛军的粮源,因此才形成了今天的对耗之势!他也才得以躲起来,拖死你啊!”

邬思道之所以能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在他看来,既然年羹尧的大军已经将青海围了个水泄不通,而罗布藏丹增却还能生存至今四处逃窜,这就只能说明,年羹尧并没有完全切断叛军的供给。

而叛军在人数远不及年羹尧大军,唯一的优势就胜在他们是本地骑兵,军饷开支要比年羹尧的大军的耗得少,这才有了叛军主动“避其锋芒”,用对耗来拖垮年羹尧的战略。

那么,年大将军真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如果年羹尧如此无能,雍正又岂会顶着八爷党的压力和朝野的非议,将20多万的大军交到年羹尧的手上?

此外,这一点从后续年羹尧的反应也能得到验证。

邬思道这一番“直击要害”的分析说罢,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随后年羹尧突然变脸,戏谑地回应道:

“没错!我要立刻截断内地运往青海的粮道,就是饿死青海的全省人,也在所不惜。”

年羹尧这句话里所暗含的不满,明显是一种心思被人戳破的恼羞成怒。

见此,邬思道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话锋一转,移向了对此的破解之法:

“当务之急呀,是必须立刻找到叛军的主力!”

年羹尧一听邬思道不再紧抓着他的“错误”不放,语气也舒缓了下来:

“哎呀,我要能找到叛军的主力,还同先生在这儿闲聊吗?”

而接下来的剧情,看过这部剧的人就都清楚了——

那就是邬思道的高光时刻,一手“灯下黑”的经典解读,指出了年羹尧久久没能找到的叛军下落。

而年羹尧听了邬思道的判断,也当场下令:

“好!马上合围法轮寺!”

到此,剧情告一段落,我们来看一下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按照剧情的演绎,邬思道押送粮草前,之所以敢向河南官员夸下海口,就是因为他有把握,一到阵前就能帮年羹尧找出叛军的下落。

可问题是:远在河南的邬思道,如何确保他到了阵前,就一定能找到叛军下落?

同时,当邬思道指出叛军的下落时,掌管20多万大军的年羹尧,为何不先派人前去打探虚实,反倒直接下令去包围法轮寺?

年羹尧就那么肯定叛军一定在那里,难道他就不担心邬思道的这番分析有误吗?

原来就是一场戏

为何邬思道会知道叛军的下落?

又为何年羹尧听了邬思道的判断,没有丝毫怀疑,当场就下令去围剿叛军?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年羹尧从始至终都知道叛军的下落,只是故意不与叛军决战;而远在河南的邬思道,在临行前就看出了这一点。

注意!

在西北大营,邬思道指出叛军的藏身之处时,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时,邬思道先向年羹尧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邬思道指着地上的地图问:

“我们现在的位置在哪儿?”

对此,年羹尧指向了地图东边的一个点。

随后,邬思道以这个点为基础,向另外三个方向比划了一下,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这周围的地方都打探过了吗?”

对此,年羹尧回道:

“都打探过了,没有一点踪影。”

邬思道正是听了年羹尧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才确定了叛军的藏身之处:

“这就很清楚了,叛军的主力就在这儿!”

而邬思道所指的位置,其实就是地图上年羹尧没有派人打探的地方,而之所以年羹尧没有打探那个地方,是因为那个地方距离年羹尧大军所在的位置极近。

有人可能会问,这能说明什么?

或许,年羹尧就是陷入了“灯下黑”的迷障,这才忽略了眼皮子底下,没有找到叛军。

可问题是,邬思道不可能在临行前就清楚年羹尧找不到叛军是因为“灯下黑”;而年羹尧若非早就清楚叛军的位置,也不可能一听邬思道的话,就派大军前去包围。

这就说明:邬思道之所以能找到叛军的下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年羹尧亲口告诉他的。

因为他知道年羹尧是在故意拖战,是在“养寇自重”,所以他只要从年羹尧没有打探的地方中,找一个适合藏人的地点,那么,那个地点就是叛军的所在位置。

而所谓的“灯下黑”,其实并非是年羹尧所中的迷障,而是年羹尧为了拖延所放出的“迷雾”,毕竟,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不仅容易忽略,也更容易藏人。

这才是邬思道确保他能找到叛军下落的原因所在。

那么,邬思道又是如何得知年羹尧是在故意拖战呢?

其实,依据也很简单。

还记得在西北大营,邬思道跟年羹尧最初的对话吗?邬思道问年羹尧,是否清楚如此劳师糜众,却迟迟找不到叛军决战的后果。

当时,年羹尧的回答是:

“我知道,就连皇上的位置都坐不稳了。”

而若是雍正的位置都坐不稳了,年羹尧又岂会有好下场?

因此,年羹尧的大军在包围叛军之时,绝不会让叛军逃出包围圈,更不会让叛军完全脱离自己的掌控,否则年羹尧也很难善终。

在这个基础上,年羹尧又突然下了一道提前向各省讨要下个月的粮草的命令,这就摆明了年羹尧不想再拖了,近期就要与叛军决战。

而通过这些信息,邬思道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年羹尧早就清楚叛军的下落,所谓找不到叛军,不过是在拖战。

既然,邬思道清楚年羹尧近期就会与叛军决战,又清楚年羹尧知道叛军的下落,那么他为何还要多此一举,跑到阵前来提醒年羹尧呢?

其实,邬思道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为了化解年羹尧当前所处的困境。

年羹尧虽然清楚叛军的下落,却少了一个找到叛军的合理理由。

要知道,当时年羹尧已经包围叛军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年羹尧一直都找不到叛军,可当局势发展到拖无可拖之时,年羹尧立马就找到了叛军,这岂能不让人怀疑,他过去找不到叛军就是在故意拖战?

因此,终于打算与叛军决战的年羹尧,最苦恼的就是他该如何找到叛军。

这其实也是年羹尧接连斩杀探子的原因。

他自然清楚派出去的探子会无功而返,而他就是想通过接连斩杀探子的行为,来掩盖他故意拖战的行为,并为他接下来的决战做铺垫。

而邬思道正是看出了这一点,这才会主动来到西北大营,用一个“灯下黑”的名词,既解释了年羹尧为何迟迟找不到叛军,又解释了为何一下子又能找到叛军。

这样一来,邬思道解了年羹尧的困局,就能提前决战的时间,避免年羹尧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继续草菅人命、劳民伤财。

其二,邬思道这么做,也是为了间接向雍正示好。

西北决战的时间提前了,雍正所处的困局也就自然而然的解除了。

等雍正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后,必然会在心中给邬思道记上一大功。这样邬思道就为他后续脱离雍正的监视,埋下了重要的铺垫。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里详细分析过,在此就不过多讨论了。

这就是年羹尧为何找不到叛军,而邬思道却知道叛军下落的背后真相。

可以说,当邬思道表明他知道叛军下落的那一刻起,年羹尧就意识到邬思道看穿了他的心思,而后续的对话,不过是两人心照不宣的一场戏罢了。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7 阅读:1155
评论列表
  • 2024-06-04 11:49

    你这么说还是很有道理[点赞]

  • 2024-08-03 23:29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后来反应过来了一定要杀年羹尧的原因

  • 2024-06-19 13:32

    很有道理[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8-06 04:05

    卧槽,我天真的以为。邬思道自己算出来的。没想到还有这一茬。不过,年羹尧结局不好。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