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作为全剧唯一一个出场自带BGM的人,李卫可谓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小人物逆袭的天花板级存在。
剧中关于李卫的名场面有很多,其中有一件事极具讨论性——带兵硬闯考场。
李卫为何敢不请示雍正,就擅自包围搜查考场?
难道仅是因为李卫是雍正的家生奴才,是雍正心腹中的心腹,所以他才敢先斩后奏,丝毫不担心雍正会怪罪?
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那只能说明你还是低估了李卫的精明。
他之所以敢不经雍正同意,就擅自搜查考场,不是因为胆子够大,底气够足,更不是事发突然,没有时间汇报,而是另有原因!
今天这篇文章将要揭秘的便是李卫擅自查抄考场一事的背后隐情。
考题泄露对于自己继位以来的第一场科考,雍正十分的重视。
一来,此时的他刚刚登基,正处于无人可用的困境。
官员是一大把,可没几个跟他一条心,能放心用的,除了李卫与田文镜之外,就剩下那个不太稳定的年羹尧了。
也因此,雍正将目光锁定在了恩科考试上,准备选拔一些能为他所用的人才。
二来,登基后烧的一把火——整顿各省藩库亏空,已经成了一个笑话,科考一事自然不能再出差错,否则他这个皇帝的脸,也就真的丢到姥姥家了。
可怕什么来什么,科举考试还没开始,考题就已经买卖于酒楼之中了。
而第一个发现这件事的人,正是雍正钦点的副主考李绂。
听闻有人在伯伦楼卖功名,为了探清虚实,李绂独自一人来到伯伦楼喝酒。没多久,卖考题的人就出现了,于是李绂花了70两银子买下了所谓的“考题”。
考题一到手,李绂就马不停蹄的赶去了老三胤祉的府邸。
李绂之所以第一时间去找老三,一方面是因为事关重大,他需要找个可靠可信的人商量对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保——
要知道,一旦考题真的泄露了,作为副主考的他自然会成为被怀疑的对象。而找不到卖考题的人,他手中买来的考题就很可能会成为他的“罪证”,到那时,他是有嘴也说不清。
在这种情况下,他将此事告诉了老三,不仅等于提前给自己找了一个人证,还间接捆绑住了老三,从而确保东窗事发之时,能有个亲王为他托底,帮他撇责。
面对李绂带来的“考题”,老三的态度很明确,暂时按兵不动:
“巨来啊,你不看这里面的考题是对的。不但你不要看,我也不能看。皇上登基急着要办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整顿各省的反馈亏空,这件事一开始就办砸了,他正烦恼着呢。还有一件呢,就是恩科会考,还没有开始,你就拿着这个来路不明的考题去向他奏陈,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嘛,火上浇油嘛。听我的,装作没事,你就准备好当你的副主考吧。”
李绂此行目的本就是为了找个“靠山”托底,找个“人证”撇责,并没真的打算立刻向雍正陈奏,也因此,听了老三的话,他先是表示了认可,随即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王爷所虑极是,但倘若这里面的考题,果真是今科会考的题目呢?”
这个假设,老三并不相信。
在他看来,考题要是真泄露了,岂会如此明目张胆的在酒楼售卖,大概率是有人借机编故事骗考生的钱。
既然事情很可能是莫须有,那么表态就不涉及担责了,于是老三肯定的表示:
“若真是那样,到了那一天只有立刻向朝廷举报。”
到了正式开考的那一天,当发现手中买来的考题,与雍正交给他们的考题一字不差的时候,李绂当即向主考张廷璐阐明情况,建议立刻叫停考试。
而心虚的张廷璐自然不会同意李绂的建议,坚持继续考试。两人争辩无果之后,张廷璐摆出正主考的身份,强压李绂。
面对一意孤行,官大一级的张廷璐,无计可施的李绂,只能以暂时辞掉官身为代价,离开考场,去寻找“救兵”。
而所谓的“救兵”,自然是他做过报备的老三。
搜查考场见原本应该待在贡院的李绂出现在自己的府邸,老三立马意识到是东窗事发了。
两人一进屋,李绂就直奔主题:
“遭了王爷,三道考题完全一样。最可恶也是最可疑的是,张廷璐居然千方百计的隐瞒不报。王爷这件事来路不小哇。当务之急是要赶快包围伯伦楼,拿住证据,可我手里又没有兵权呐。”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绂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不能找到证据,别说他辞掉的官身回不来了,很可能还会被扣上扰乱科举的罪名。
而听了李绂的话,向来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老三直觉头大:
“麻烦事,麻烦事。李绂啊,李绂,你真会找麻烦你。”
不过李绂毕竟是自己人,老三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绂扔里,况且,他也算是知情人,事情真要闹开了,他也可能难辞其咎,有知情不报之过。
可他的手里又确实没有兵权,思量片刻之后,老三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人——李卫。
见老三让他去找那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李卫,李绂当即露出不屑与质疑的表情。作为清流名士,李绂打心眼里看不起没文化的李卫。
对于李绂的心思,老三心知肚明,于是他直言道:
“收起你的名士派头吧,这件事只有他帮你去办,才能在皇上那儿过关。”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为何这件事只有李卫能办?
原因很简单:
其一,李卫是个局外人,与此事毫无利害关系,李卫出手不会被雍正怀疑别有目的;
其二,李卫是雍正的亲信,圈子里只站雍正一个人,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得罪的人,他敢得罪。
其三,除了李卫,没人愿意蹚这浑水,也不敢蹚这浑水。
至于老三凭什么笃定李卫一定会出手相助,理由也很明确——有些事,不知道没事,一旦知情,就无法置身事外。
老三如此,李卫亦是如此。
在老三的建议下,李绂来到了李卫的住处。
得知李绂的来意后,李卫一边抠着耳朵,一边指出了李绂想法里的漏洞:
“李大人,我觉得你的想法不对啊……有人在伯伦楼卖考题,未必就跟伯伦楼有关系呀。这是其一。其二呢,现在已经开考了,他留着那考题卖谁去呀?留着把柄让官府搜了去呀?因此我们就是去伯伦楼,也搜不出什么结果来。要搜证据,只有一个地方。”
注意李卫抠耳朵的这个细节。
李卫这么做,可不是真的在抠耳朵,而是在压李绂的气焰。他是尊重读书人不假,可显然李绂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所以才会当着他下属的面,说他大字不识写什么奏折。
在这种情况下,李卫要是对李绂表现得过于尊重,过于捧着敬着,只会让李绂更加的看低他。而被李绂看轻,丢的不仅是他的脸,还有他背后雍正的脸。
李绂本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上门的,见李卫一开口就直击漏洞与重点,这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李卫。
也因此,他一脸虚心的反问道:
“你是说考场?”
李卫回道:
“没错,有卖的就有买的。买了干什么?必定是先做好了进去照抄啊,这会儿只有到了考场,才能搜出证据来。”
听完李卫这段分析,李绂彻底放低了姿态:
“惭愧呀,惭愧,那现在……”
见目的达到了,李卫也不含糊,直接叫上了亲兵,与李绂一同赶往考场。
在李卫的横插一脚下,科场舞弊与考题泄露一事被彻底引爆。
而得知考题被泄露,雍正气的差点背过气去。随后为了保证恩科考试顺利完成,雍正任命李绂为正主考,重新出题重新开考。
背后的真相李卫为何敢不经请示,就包围考场?
要知道,用张廷璐的话说,擅闯考场是死罪,而一旦考题泄露一事曝光,又将成为雍正继位之后的一大丑闻,李卫难道就真的不怕雍正怪他自作主张吗?
有人可能会说,事发仓猝,李卫要是先汇报再行动,考试结束了就找不到证据了。
可这个问题不是无解的。
李卫大可以一边派人守住考场的出口,封锁现场,让考完的考生暂时待在里面,一边向雍正汇报此事,等待雍正的下一步指令。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能收集到证据,又可以避免自作主张之嫌,这才是风险最低的方式。
对此,机灵如李卫不可能想不到。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卫不是没有时间向雍正汇报,而是他故意先斩后奏的。
至于原因,倒不是李卫仗着是雍正的心腹,所以敢为所欲为,这不符合李卫的性格与人设。要知道,后来李卫推行新政受阻,在决定剑走偏锋之前,特意写信提前请示雍正。
这足以说明,李卫不是个恃宠而骄,自作主张的人。
而他这次之所以要先斩后奏,完全是深通圣意的表现,而这也是李卫的厉害之处。
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一旦汇报,就等于把难题甩给了雍正。
李绂找到李卫的时候,势必会将张廷璐的反常表现告知李卫。也就是说,李卫清楚,张廷璐大概率有问题。
而张廷璐是老八举荐的,隆科多与老十三也当众表示过支持,同时张廷璐又是张廷玉的弟弟。
这就意味着,李卫如果先将事情汇报给雍正,就等于把难题甩给了雍正——
下令彻查,扫了张廷玉、老八等人的脸面;老八倒是无所谓,可张廷玉的感受,雍正不得不顾及,他还靠张廷玉保驾护航呢。
在还没有拿到实证的情况下,雍正要是下令彻查张廷璐作为主考的考场,多多少少会让张廷玉觉得不被信任,甚至心寒,即便后续查明了真相,也难保君臣二人之间不会产生隔阂。
可不彻查,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无法给天下考生一个交代。
在这种情况下,李卫先斩后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从下引爆这件事,雍正就不会面临上述的难题了,他只要秉公处理就可以。
也就是说,李卫先斩后奏的举动,看似让雍正陷入了被动,实际上却是将主动权交给了雍正,同时还避免了雍正做恶人的问题。
这才是李卫不请示雍正,就擅自包围搜查考场的真相原因,也是雍正没有丝毫怪罪李卫的原因。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李卫清楚,以雍正的性格一定会彻查此事,绝不会为了遮丑闻而将事情捂住,也就是根据这一点,李卫才能判断出一旦汇报,雍正可能面临的难处。
在某种程度上,李卫的这波操作,足以媲美当年张廷玉火烧奏折的举动。
在职场上,事事汇报是个好习惯,这样能降低犯错的概率。但对于一些“高手”来说,凡事不存在绝对,做事要因时而异,因势而异,根据时与势的变化,来做出最佳,且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此外,其实这件事还给李卫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好处——
李卫大字不识,很多人都瞧不起他,而此时的他,马上就要出任江苏巡抚了,任务还是推行新政。
即便李卫是雍正的心腹,别人轻易不敢与他发生正面冲突,但难保不会在私下里搞小动作,他总不可能事事都让雍正帮他出头。
而包围考场一事,李卫可谓是“一战成名”,不请圣旨就敢搜查考场,且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足见雍正对其有多宠信,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李卫后续推行新政以及混官场。
也就是说,李卫此举间接为自己立了威,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所有人——小爷是要过饭,但小爷可不吃素。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小爷是要过饭,但小爷可不吃素,这最后一句,真乃点睛之笔也
别说李卫带兵闯考场,就算是他带兵闯紫禁城雍正也以为他是来救驾的
还有一个细节没说明白,包围考场的兵是哪里来的?三王爷借不来,李卫能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