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必见于汗,病汗七源详解

鸿志康康 2025-04-29 05:44:38

汗,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身常清⋯⋯”、“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等等。

“阳加于阴谓之汗”,然作汗之源,或曰汗血同源,或曰汗为津所化,或曰汗为心之液……只言汗源之一、二端也。且生理、病理不别,多让人模糊不明。故为汗之机可简识,作汗之源当详辨。

人身之气贵冲和,阴阳乖变则病生。阳动蒸阴则为汗,阳者火也,火静则藏于木火土金水之中。动则火出:有钻木取火,击石取火,戛金取火,掘土取火,水动之处亦有火,然火之态不同,其势亦有强弱之别。阴者水也,包罗甚多,“人身内养形之精、津、涕、唾、气、血、液七般阴物耳”(《医理》)。水宁则循其道行,躁则或流,或溢,或渗,或脱,或泄。此病汗之机。

余读书偶有所获,于此粗述病汗之七源,即木热流脂之“油汗”,火灼气腾之“气汗”,土郁湿蒸之“黏汗”,金迫水结之“凉汗”,水泄精夺之“精汗”。

木热流脂之“油汗”

《柳州医话》:“木热则流脂,断无肝火而无痰者。”王孟英赞曰:“此语未经人道,余每以雪羹、龙荟治痰,殊与魏君暗合。”

由此笔者认为,素体湿盛之人,土气旺而侮木。木气不畅,其人情志多不遂,久之则木郁而热生,炼津为痰。痰聚于内,其体局部津少而脂多,火无津制,其势更甚,直烤其脂,脂受火烤而油或出于面,而或流于背,只因痰聚之处不同,实乃痰火互结为患。

是脂为汗也,治此王孟英尤专。

火灼气腾之“气汗”

火灼气腾之汗见于温病火热之邪充斥于气分、血分之证。唐容川《血证论·汗血》曰:“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

气分、血分火热之邪,以津血为载体奔溢于外,发为气汗,即唐容川所谓阳乘阴者也,故其证气分见大汗出,血分见汗血即肌衄。其人内无痰食瘀之阻,里气畅达,但火邪独盛。热势甚而深,部分津液被火直化为气,腾溢于外。

是气为汗也,治此气分用白虎汤,血分用清热凉血之法。

土郁湿蒸之“黏汗”

土气壅滞,运化失常。而湿淫于内,弥漫肌腠,如尤怡言:“人气之湿,属太阴所化,在气交之分。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备在其中,当分上下中外而治,以兼化四气,淫佚上下中外,无处不到也。”

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久之湿郁化热而逼湿外渗于肤表,其性黏腻,故曰黏汗。是湿为汗也,治此三仁汤之属可为。

金迫水结之“凉汗”

金迫水结之“凉汗”即人常谓之“冷汗”。

张景岳曰:“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能致汗。所谓寒者非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

笔者认为阳气大伤失其固护之职,元阳之气欲亡,水寒射金,金中火出。金凉而水冷,水顿结而随气脱出,遂见魄汗淋漓。其人身常清,数栗而寒,肤必冷如冰。是水为汗也,微者,扶正气,玉屏风散敛之,甚者,芪附汤之任。叶香岩曰此为“镇阳理阴”之法。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一医案:朱三六。脉微汗淋,右胁高突而软,色痿足冷,不食易饥,食入即饱。此阳气大伤,卫不拥护,法当封固。人参、黄芪、制川附片、熟于术。

此案中脉微乃阳气弱之象,右胁高突而软是金中之火欲出之征。

水泄精夺之“精汗”

水泄精夺者,其人怠惰不振,疲乏无力,懒于言语,多思睡眠,时汗濈然由皮肤而泄。此因水失封藏,致阳气之精随水而夺也。

是精为汗也。治此精汗,桂枝最善。

里热炽盛之“大汗”

多见于热入阳明,特别是阳明经证阶段,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治疗既不能表,又不能敛,急需清泄邪热以保阴存津,正如叶天士所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于汗。”

如大汗而兼壮热渴盛烦躁者,为阳明气热亢盛之证,宜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清气泄热,若多汗而兼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又当以承气汤急下之,对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已多处述及,临床当辨证施治。

亡阳厥逆之脱汗

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大汗淋漓。

其汗出的情况及病情的程度均较自汗、盗汗为重,治疗必须快速及时而恰当,亡阳者急投四逆汤、参附龙牡汤或用人参注射液以振奋阳气,使阳回而厥止。

表虚湿热之黄汗

黄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可为自汗盗汗中的邪热郁蒸型,但汗出色黄的程度较重。

热而胫冷。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周身疼痛或重,四肢头面肿,胸满或胸中窒,腰髋驰痛,口多涎,剧者出现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脉沉或沉迟等。

黄汗多因表虚不固水湿之邪郁于肌腠盘踞肌表而发黄,病机为表虚夹水湿之内外合邪所致,多因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惑湿热内盛,风、水、湿、热交蒸溢渗所致。

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治之。龙胆泻肝汤亦治之。

3 阅读:74
评论列表
  • 2025-04-29 11:02

    目前没有哪种医学是完美的!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慢性疾病,非器官性疾病,西医药治疗方式大多以抑制缓解症状,让人长期服药为主,各种副作用及并发症,套娃式坑钱!看众得分清治疗症状和治病根本,拖到最后严重了,不是割一刀的事儿,人财两空啊!各位,身体才是最根本的,身体好,百病消……小病别拖到后期,用中医的理论“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如果已经得了大病重症请去正规医院,中医也不是全能的,科技医疗对于症状缓解,急症,生物病毒类,重症吊命等还是不错的……祝各位用好各种优势的医疗技术,长命一百二十岁[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