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美的创造离不开笔法,笔法技巧都归功于毛笔的运用。“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颜柳欧赵的楷书,同样的书体,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原因即在于笔法表现形式的不一致。笔法技巧的高下,使线条本身质感和分割空间造成的节律让人产生多种视觉效应,粗犷豪放、含蓄蕴藉、恬淡沉静、险峻峭拔、空灵洒脱,具备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这枝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用笔讲究藏露互现、方圆兼备、中侧锋转换等。汉字中线条的空间性决定了书法的空间性,因而讲究线条构造的字法,字的排布形成的章法也具有了空间。

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阐述了天台子真对书法的理解:“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名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书法的空间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墨法等来表现的。即在勾勒整幅作品时,表现出对人生、宇宙的理解,这就是书法的空间。

杨凝式《韭花帖》继承了二王的魏晋风骨,在帖学正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二王妍美流变的书风,颇多新意创造。他的这幅《韭花帖》结体别具匠心,空灵而不失温厚,萧散舒朗的空间,产生了淡雅、洁净平柔的风格,给人一种“疏星朗月”的幽雅气息,树立了一种别样的审美范式。

韭jiǔ花huā帖tiē
五wǔ代dài十shí国guó · 杨yáng凝níng式shì
昼zhòu寝qǐn乍zhà兴xīng,輖zhōu饥jī正zhèng甚shèn,忽hū蒙méng简jiǎn翰hàn,猥wěi赐cì盘pán飧sūn。当dāng一yí叶yè报bào秋qiū之zhī初chū,乃nǎi韭jiǔ花huā逞chěng味wèi之zhī始shǐ,助zhù其qí肥féi羜zhù,实shí谓wèi珍zhēn羞xiū,充chōng腹fù之zhī馀yú。铭míng肌jī载zǎi切qiè,谨jǐn修xiū状zhuàng陈chén谢xiè伏fú惟wéi鉴jiàn察chá。谨jǐn状zhuàng。七qī月yuè十shí一yī日rì,状zhuàng。

谨状:敬上。翻译我在午后小憩后突然醒来,肚子正饿得慌,忽然收到你的来信,慷慨地送来了饭菜。正当秋天的第一片叶子预告凉意的时候,韭菜花的味道也开始大显身手,搭配羊肉,真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顿饭让我饱餐一顿,感激之情深深烙印在心底。我特此写信表达诚挚的谢意,希望你能理解。此信写于七月十一日。

一、用笔的空间美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的用笔出于颜而秀于颜,自颜入二王,从二王尤其是王羲之当中汲取营养,但他一改王羲之温柔俊雅的线条,用墨稍淡且略枯,因而线条略带枯涩,迟重又不失通畅。起笔有藏有露,并融入方笔、侧锋以取势,笔画轻重对比强烈,淳厚不失灵动,笔画收敛蓄力,放纵有度,不急不厉,笔断意连,立体感极强,营造出空间的变化美。如“忽”、“盤”、“味”、“佟”、“鍳”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方圆、浓淡、枯干的对比关系,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空间表现力。在俊雅秀美之间多了些淳厚和凝重,营造出一种有别于魏晋风度的书风新天地。

二、结体的空间美
《韭花帖》是行楷作品,它创作的年代正经历了唐代楷书兴盛时期,楷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许多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到隋唐终于走向成熟,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杨凝式在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能从他的墨迹中发现,《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表现得尤其明显。

颜体结字外拓、撑挺饱满,外拓写法被推向极致,这在《韭花帖》中可以找到范例,右数第三行的“乃”、“味”、第六行的“謝”、“伏”等将外拓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柳公权的楷书字型挺劲峭拔、骨鲠气刚,但有失温和,而且法度森严,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杨凝式及时地规避了这种缺憾,他将颜体的开阔、柳体的峭拔巧妙地融为一体,颜柳结字主要的表现皆为外拓,如果通篇都用此法,难免单调,杨凝式同时引入王羲之的内结字法,右数第一行的“甚”、第二行的“簡”、“賜”、“盤”、第三行的“韭”、第四行的“其”等,甚至还出现了一字之内两种方法同时出现的现象,比如右数第二行的“賜”字,左偏旁“貝”用外拓法,右边的“易”用的却是内法,第二行的“飧”字,左边“夕”用的是内法,右边“食”用的是外拓法,这一左一右遥相呼应,空间上也形成了流动变化的美。在唐人规矩森严的结字中加人魏晋潇洒飘逸的美,突破前人纯外拓和纯内的窠臼,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一大特色。这件手札连同落款在内共有七行,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偶尔在一字之内出现牵丝,这就减少了牵丝映带对空间的琐碎分割,只是在字势上暗含了那种连绵流动的感觉,“若连还断,将连而未连”,更加营造了那种“心有灵犀”的距离美。


《韭花帖》的空间力求在平稳中不失变化,例如右数第四行第四个字“實”上面的宝盖头与底下的部分拉开很大的距离,中间形成空白,上面的松与下面的紧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更加突出中间的那段空白形成的空灵之美,真可谓是“疏可走马”。右数第一行第四个字“興”、第二行的“盤”、第五行的“其”却极力挤紧,加上浓而重的墨色,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空间感觉。


三、章法的空间美
外部空间的处理是《韭花帖》最大的艺术特色,《韭花帖》绝大多数字距较大,宽阔的外部空间与紧密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整体的虚实、黑白、疏密的对比。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静。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避免了平如算子的棋盘式布局,这种内外空间处理得益于二王的作品,也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发现作者的肇端,但杨凝式强化了这种美。他不仅使字内空间的表现突破了王羲之的含蓄工稳,最主要的是强化了外部空间,除了前两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接的比较紧密之外,其他部分皆极尽疏朗之能事。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开阔,节奏越来越舒缓,形成层层推进之势,犹如天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云淡风清的天空。


宽阔疏朗的空间处理不是杨凝式本人的独辟蹊径,钟明善教授在他的《中国书法史》中说:“《韭花帖》章法疏朗,后世也很推崇。其实杨凝式在这里是以法古为开新的。这种行距、字距都很宽的章法,我们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中都能找到源头。


·······杨凝式一反常态,把字距、行距都拉开,就给人以爽朗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其实历来有所创新的书法作品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对传统深刻的理解和消化了之后的一种新的运用,是“打破旧的中和建立一种新的中和”。《韭花帖》成功借鉴以往其他书体的章法美,将其运用到行书的章法中来,丰富了行书的表现手法,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匠心独用。


四、《韭花帖》的书法价值
杨凝式的影响绝非仅仅限于宋代,六百年后的明朝,一代书法领袖董其昌对他更是异常重视,董其昌的书风也明显受到杨凝式作品(尤其是《韭花帖》)的感染,董在《画禅室随笔》中数番提到杨凝式,历来赞誉甚多。董其昌涉猎广泛,行书得力于二王、颜真卿、杨凝式和米芾诸家。点画清润精劲,遒力畅达,章法疏朗,字距行距开阔,整个风格空灵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的生机。这是对杨凝式《韭花帖》空间美的继承吸收的结果。同时董其昌喜用润墨和淡墨,将《韭花帖》的疏美推向极致,字里行间充满无限的生机和禅意。此外文徵明、米芾等后世书法家的作品中都能窥见对《韭花帖》的借鉴和吸收,这使《韭花帖》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


《韭花帖》的魅力远不止此,正如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序中所说“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少;所刺者巨,所中者小”。我们在解读杨凝式《韭花帖》的艺术魅力时必将有各自的领悟,若能掺入己法,于杨凝式的创新思维中有所借鉴,则善莫大焉。


杨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号虚白,是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父亲杨涉在唐昭宗时担任宰相。杨凝式在唐昭宗时考中进士,历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官职,最终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


艺术成就
杨凝式的书法风格独特,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形成了一种奔放奇逸的书法风格。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特别是《韭花帖》,以其行书书写,内容是感谢馈赠的韭花,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


性格与处世
杨凝式性格狂放不羁,被称为“杨疯子”。他因不愿为新朝做官,但又被迫出仕,于是装疯佯狂,以求心灵解脱。这种独特的处世方式使他在五代时期得以善终。



历史评价
杨凝式的书法和性格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苏轼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韵。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泪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