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老子长寿,活到一百六十多岁,当然也有一百岁左右的说法,确切数字无法像孔子般可考证,总之,在如庄子等先哲的心目中,老子是位年高而有道者。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赞叹老子是“医王”,是以“政治”为其比喻,同时,章先生也指出,老子“摄生”有道,则修身养生的法要。略引述一二如下:
一,老子知天之高,“天长地久”,何以如此,因其“不自生,所以长生。”大致是说,不以一己之长生为目的,不计较一己生命之长短。
所谓“病由心生”,如现代抑郁症,大概因一己之私而生。故,先除此“贪心”方是养身之根本。
二,老子乃现实人物,没有成仙的妄想,他知道人们是“出生入死”的,这一常道,亘古不变,所以在他眼中生命的来与去皆是自然。
但是,人们往往不能“自然而然”,尽想与天命相争,于是,竞相追求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滋补丹药,以为因此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老子因此指出,正常活的人啊,只占三分之一;将寿终正寝的人,也占三分之一;而又有三分之一的人过度看重养生,却反而有害于生命,他说:“动皆之死地,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三,“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老子又一名言。人慢慢老了,会有“返老还童”的憧憬,但毕竟时光一去不复返,怎么办呢?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夫子以“忘”字诀对待“老”之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也是一甚高境界。老子“专气致柔”则是具体方法,“专”,通“抟”,音团,聚结的意思;“抟气”是指形体与精神合一。“君子思不出其位”,凡事量力而行,想到的,应能做到,避免“想入非非”;一旦行动,则全神贯注不分心,例如武术,意到则身到。
如此,则如初生婴儿,一团阳气,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