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省钱方案

太极三皇 2024-11-09 09:52:41

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如今世界,经济不振,更需捂紧钱袋子。但是,自古以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何在此外物引诱之下,做到少私寡欲呢?

老子的教训在此亦显现其万古长青的力量。试引说一二。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五欲七情皆因心里有念,因而,除却物欲需从内心克服。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可见,老子胸襟宽广,无所挂碍,“常无”也好,“常有”也罢,都可以,顺其自然。如梦参老和尚所说:“看破,放下,自在。”

后世以佛法高深,其实老子道家业已有“空”观。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知生与死、有与无皆是常理,都在三世轮回之中。

财富是身外之物,不必计较。

接着,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其心不乱。”俗话说,“眼是人的心苗”。“五色令人眼盲”,因此,老子主张不要看外在物质的形态,否则眼花缭乱心不安,据为己有之念生起,消费在所难免。

当然,《道德经》用字简练,不免论述落在一极端,老子本意未必如此,如果注定见到“所见”,顺其自然就好,而未见之物便不必向往去见。《经》说“为腹不为目”,就是指不刻意妄为。

再次,保养身体,维持生命,必然依靠外在能量,一无所有?办不到。既有之财物,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教人一法:“啬”!所谓“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提倡节俭,过“简单”生活。

虚云老和尚指出行者应以“三不足”为生活法则: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凡事留有余地,何必丰衣足食?用心于富足,必然会破费。基本的衣食住行条件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即可,大鱼大肉反而易引发不适。

以上所述皆为个人修身,老子转而又说了有关与人相处时如何对待财富的观点。

《道德经》最后一章,即八十一章有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一条当然不是仅就财富而言,但“利”已在其中。

老子不爱财,也没有“存款”的想法,因为他知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财是守不住了。那如何能使财富“升值”呢?老子的方案是“布施”,是行善积德,帮助他人,甚至有机缘时,利益社会,个人将更加富足。

按此条推演开,大致是说,钱不是省出来的,是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所受福报。

2 阅读:23

太极三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