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嗣源进入洛阳,由于李存勖长子魏王李继岌还在,后唐各个势力都没有明确表达拥护李嗣源之意,李嗣源不以为意,反而做足了姿态,对着李存勖的遗骸又是唏嘘又是抹泪,随后宣布,等李继岌回来后继位。
对于李嗣源身边人来说,跟随李嗣源,就是为了获得从龙之功,皇位近在眼前,岂有拱手让出去的道理,纷纷劝进,在宰相豆卢革等人的再三劝进下,李嗣源只答应监国,一切等李继岌回来再说。

李嗣源画像
好巧不巧,李继岌班师途中“自缢”了,朝廷内外再无李存勖子嗣,李嗣源只能“被迫”登基,而后宣布改元“天成”,后唐皇位尘埃落定。
成为新君的李嗣源忙着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布局来巩固皇位,诛杀一些乱兵以震慑军队骄兵,更罢免了藩镇最为痛恨的监军以缓和朝廷和藩镇之间紧张的关系,这么一来,李嗣源有半年的时间无暇顾忌刚刚覆灭的蜀地,给了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可趁之机。
说起来孟知祥和李嗣源还是有点关系的,孟知祥的夫人是李克用侄女琼华长公主,而李嗣源又是李克用养子,算起来,孟知祥是李嗣源和李存勖的堂舅,属于后唐的外戚。
这个外戚说近也近,说远也远,也让孟知祥在前半生一直碌碌无为,三十五岁之前,干的是没啥实权的训练士卒的职位左教练使,后升任马步军都虞候,属于禁军序列,这么一来,他无法像其他人一样,靠军功持节开藩,要是没有意外,这辈子算是到头了。
哪知道五十岁这年,他时来运转,李存勖灭了后梁,任命他为太原尹。
不久李存勖命郭崇韬和李继岌一同征讨前蜀,在李存勖的规划中,灭前蜀后,将蜀地分为东川和西川两个大藩镇,并听从郭崇韬建议,让孟知祥担任西川节度使,后梁降将董璋为东川节度使,二人互相钳制,维系后唐在蜀地的统治。

灭前蜀,后唐疆域
对于孟知祥来说,自己能够在五十三岁这个年纪里坐镇一方,无疑是祖上保佑。
但谁曾想郭崇韬灭前蜀后得罪了监军的宦官李从袭,李从袭进谗言,声称郭崇韬要自立,李存勖也害怕郭崇韬据蜀自立,将其杀害,更诛杀其全家,郭崇韬一死,跟随他的先锋康延孝免不了兔死狐悲,直接举兵叛乱,孟知祥和行军司马任圜以及董璋废了好大劲才剿灭叛乱,两次大战,让富裕的蜀地残破不堪。
孟知祥烂摊子收拾完后,就得知李存勖死于乱兵的消息,这让他非常震惊,也意识到这是自己的机会。
想想自己前半生碌碌无为,如今占据蜀地这个天然的割据之地,不搏一搏,岂不是浪费大好年华?因而趁着李嗣源进行权力调整的这段期间,孟知祥大肆扩军,到了天成元年(926年)九月的时候,孟知祥控制马步水三军共七万八千人之众,其军事实力已然凌驾藩镇,这让回过神的李嗣源意识到不对劲,当即决定对孟知祥进行必要的钳制。
李嗣源认为,孟知祥的依靠无非是富裕的蜀地而已,既然如此,不如釜底抽薪,任命太仆卿赵季良为三川制置使,统筹蜀地的租赋,又让宰相任圜判三司事,奔赴蜀地清查府库,并催督租赋,玩了一手“穷川”之计。
都是老狐狸,孟知祥一眼看穿了李嗣源的计划,只同意将府库里的一部分财物上缴给朝廷,至于各个州县的,就借口用来供养打击盗匪的军队,加上蜀地连番大战,百姓疲惫,无力上供朝廷,一番话,说的李嗣源也不好强行征租赋。

《琉璃堂人物图》
除此之外,孟知祥认为赵季良是难得的人才,直接将其扣押在成都,留他担任西川节度副使,让李嗣源的“穷川”计划碰了一个软钉子。
既然“穷川”计划失利,李嗣源又开始盘算,打算在孟知祥身边安插自己人。
此前李存勖是派宦官当监军的,但现在宦官名声已经臭了,加上自己罢免了宦官监军,直接安插,会让其他藩镇疑窦丛生,思来想去,李嗣源安排李严作为西川都监赴任,李严和孟知祥是故交,派遣他,可以最大程度上麻痹孟知祥。
另一方面,李嗣源也想到了董璋这边可能出现的割据,就安排自己的故吏朱弘昭为东川节度副使,随时监视董璋的动静,这个人事任命安排可谓巧妙。
奈何孟知祥不按常理出牌,李严一到,不顾往日旧情,就将其斩杀,理由是朝廷已经“罢诸道监军”了,李严来是当监军肯定安重诲矫诏的,另一边,董璋有样学样,直接驱逐了朱弘昭,让李嗣源的如意算盘打翻了。

孟知祥和董璋势力范围
李嗣源虽然不甘心,但无赖高季兴却挑了出来,高季兴长期劫掠各国商队,对于蜀地的财富也是眼馋不已,直接派兵劫掠,甚至出兵攻打峡口诸州,高季兴如此不合时宜,让李嗣源大为恼火,只能将注意力放在高季兴身上。
为了安抚孟知祥,也害怕孟知祥到处嚷嚷,让消停的藩镇误以为朝廷还要安排监军,就把孟知祥的的妻子琼华长公主和儿子孟仁赞送到了成都,以安定孟知祥之心。
趁着李嗣源征讨平宣武节度使朱守殷和义武节度使王都之际,孟知祥立即发丁壮二十万增筑成都城池以自固,加强成都的防御力,要知道王都是李继岌的岳父,朱守殷是李存勖的亲信,这些前朝故吏李嗣源都容不下,何况自己这个堂舅?
说实话,李嗣源在出征期间,依旧没有放弃在西川军队埋钉子。
天成元年(926年)十一月,命孙铎为汉州刺史,充西川马步军都指挥使,孙铎是贝州兵变时期,少数能够尽忠职守将领,让他担任西川马步军都指挥使,就是防止孟知祥可能出现的叛乱,甚至更进一步来分割孟知祥对兵权的控制。
除了孙铎,李嗣源还在天成二年(927年)七月任命元习为资州刺史、卢密为雅州刺史,这两位都是前魏博军将,让这两个刺头进入西川,就是削弱孟知祥对西川的控制。
对于李嗣源来说,自己上位就是因为魏博军在贝州哗变,也害怕魏博军再次哗变动摇自己的统治,因而不断寻找机会来削弱和报复他们,谁知道还没等李嗣源动手,邺都奉节等九指挥再次发生了军乱,无疑让李嗣源更加厌恶他们,直接族灭了乱兵,算是从根子上终结了魏博军再次叛乱的可能。

魏博军叛乱就是家常便饭
士卒可以族灭,但赵在礼、赵进、皇甫晖这批魏博军将领是不能动的,为此李嗣源想到了一个妙计,借赵进平乱有功,代替卢密为雅州刺史,这样一来,给孟知祥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要是孟知祥杀了赵进更好,自己巴不得赵进死,要是孟知祥留着赵进,也可以让他芒刺在背,无论如何,李嗣源都是双赢的局面。
除了下软刀子,李嗣源还不断将留戍蜀地的部分禁军和将校征还洛阳,就是削弱孟知祥的直系军事的力量。
毕竟孟知祥是空降成都的外来节度使,在本地缺乏根基,维系统治只能依靠之前伐蜀的后唐军,如果这些后唐军被抽调过多,孟知祥搞不好压不住以原前蜀军队为主体的西川镇军,因而孟知祥明知道李嗣源要削弱自己,但没办法,在没有彻底撕破脸前,必须得借助后唐朝廷的恩命来稳定自己在当地的统治。
眼看大军不断被抽调,孟知祥盯上了邻镇遂州武信军,碰巧武信节度使李绍文病逝,孟知祥诈称自己有密诏,私自任命亲信李敬周为遂州留后,谁知道李嗣源知道后,直接釜底抽薪,让李敬周征还洛阳,安排亲信李周担任遂州两使留后。
李嗣源的一番安排下来,让孟知祥毫无反制之力,只能夹缝中求生。
天成三年(928年)三月,关东藩镇基本平定,李嗣源将目光放在了两川上,之前安排赵季良去西川就是为了掣肘孟知祥的,谁知道赵季良居然沦为孟知祥团体一份子,这还了得,于是安排自己的故旧何瓒为新的西川节度副使。
何瓒也是孟知祥的老相识,不过二人关系很一般,让他去西川,反而能够更好钳制孟知祥。
得知何瓒要来,孟知祥一百个不乐意,为此派人去京城论请,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二人到底说了什么,孟知祥成功保住了赵季良,避免了死对头的到来。
除了孟知祥,李嗣源同样有条不紊地给董璋下软刀子,什么空降刺史,征召伐蜀唐军等等,和对付孟知祥一模一样,除了在人事、赋税上和两川角力之外,李嗣源还命人整修了入蜀道路,为日后大军入蜀讨伐做准备。
从李嗣源登基前几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付两川的策略就是温水煮青蛙,通过制裁和逐步消除董璋和孟知祥的割据倾向,毕竟后唐立国才不到十年,已经接连打了多次打仗,经不起消耗,更何况蜀地是出了名的难征讨,能不动兵就不动兵。
谁知道孟知祥二人始终表现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一开始只是对朝廷诏令敷衍,到后来更是直接抗旨了,赋税也不按时上缴,这让李嗣源明白,温水煮青蛙已经失效了,下一步只能靠武力了。
天成四年(929年)十月,李嗣源在枢密使安重诲的建议下分东川的果州和阆州为保宁军节度使,以李仁矩为第一任节度使,同时在蜀中增兵,李仁矩和董璋私怨破深,也让董璋疑虑颇深,在叛乱的边缘犹豫不决。
另一边孟知祥看到董璋和朝廷已经剑拔弩张,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毕竟董璋没了,朝廷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尽管之前和董璋之间矛盾不断,但现在应当摒弃前嫌结成同盟,共抗朝廷。
董璋深以为然,主动和孟知祥联姻,共同对抗李嗣源。
长兴元年(930年)二月,孟知祥和董璋联合上表,请求李嗣源停止发兵,李嗣源表面安抚,私下却继续增兵,为先发制人,董璋立即增兵戍守剑州和剑门关,控制了入蜀道路。
九月初三日,孟知祥从洛阳那边得到消息,得知朝廷即将征讨两川,在赵季良的建议下,和董璋约定共同起兵,先取遂州、阆州,而后合力驻守剑州,九月二十五日,阆州被董璋攻克,次日李嗣源下诏削夺董璋在身官爵,双方战争全面爆发。
此时的李嗣源还幻想,加封孟知祥为西南面供顿使,意图破坏双方的同盟,实际上这只是李嗣源的一厢情愿罢了,毕竟孟知祥坚持和董璋结盟,所有的离间都会破产,而且董璋也知道孟知祥已经攻打遂州了,双方是一根绳的蚂蚱,如此离间,徒增笑料罢了。
董璋拿下阆州后,下一步就要攻打重镇利州,利州是控遏蜀道的重镇,易守难攻,董璋想趁着大胜拿下这里,谁知道途中遭遇大雨,粮运不济而失利。
孟知祥得知后,立即表示愿意派兵共同协防剑州却遭到董璋的拒绝。

剑门关
虽说二人现在是同盟,但未来也是竞争关系,剑州所在的剑门关这个命脉是不能让孟知祥插手的,任凭孟知祥如何说,董璋不为所动,孟知祥也不好坚持派兵,只能安排水军沿江而下,攻掠峡路诸州,防止后唐从长江入蜀。
另一边董璋没能拿下利州后,直接派兵攻打周围的集州、合州、巴州、蓬州、果州,摆明了想多占点地盘,结果防御不足的剑州被王思同拿下,此刻蜀中门户洞开,川西平原完全处在不设防的状态,董璋也意识到了形势危急,不顾脸面向孟知祥求援。
拿下剑州,李嗣源也不装了,直接下诏削夺孟知祥在身官爵,列入讨伐的对象。
十一月十五日,后唐拿下剑州的,十一月二十日孟知祥才接到董璋求援的消息,震惊之余立即进行周密安排,先命李肇率五千精兵星夜赶到剑州,企图拿下剑州,后命围攻遂州的赵廷隐分兵万人北上剑州屯驻,同时也考虑到当年邓艾从阴平小道突袭的可能,命李筠所部四千人屯驻龙州,防止后唐偷渡阴平。
事实上也正如孟知祥所料,另一支征讨蜀地的后唐打算从阴平路攻打龙州破关入蜀,好在孟知祥早有防备,让这支大军无功而返,也让两川的局势暂时转危为安。
十二月初三日,石敬瑭带着大军抵挡了剑门关,谁知初战失利让他心生退意,石敬瑭此前就反对出兵,现在征讨失利,更加不满,因而不断派使者告诉李嗣源此番征讨的各种困难,就是想让李嗣源放弃武力攻打两川的计划:
石敬瑭征蜀未有功,使者自军前来,多言道险狭,进兵甚难,关右之人疲于转饷,往往窜匿山谷,聚为盗贼
眼见战事焦灼,李嗣源只能寄希望于重臣安重诲了,毕竟是安重诲要求用兵的,安重诲也知道事关重大,自请去前线督战,也给了其他人可乘之机。
原来安重诲自恃大权在握,朝廷内外树敌无数,如今离开中枢去督战,各个政敌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各种弹劾进谗不断,此前李嗣源也对安重诲多次顶撞自己不满,现在又有人进谗言,更是对安重诲猜忌颇深,尤其是石敬瑭,他是被迫挂帅西征的,因而不断上表进谗,在多方进谗下,李嗣源决定召还安重诲。
与从同时,石敬瑭还趁着安重诲出京,上表请李嗣源罢兵,直接动摇了李嗣源出征的决心,主动释放被扣押的西川戍兵,孟知祥也趁机上表称谢,一副你好我好的和睦样子。
长兴二年(931年)正月十一日,遂州被攻克,朝廷在蜀中再无据点,石敬瑭出征再次失利,也意味着朝廷这次征讨蜀中彻底失败了,尽管李嗣源没有下令罢兵,但石敬瑭等不了了,直接烧营退兵,孟知祥占领了利州,也成功控制了峡内诸州,至此,两川大获全胜。
事后,李嗣源将征讨失利的责任归咎于安重诲,诛杀了安重诲,任命范延光为新的枢密使。
范延光认为,蜀地不可亲征,反而可以坐山观虎斗,毕竟孟知祥和董璋谁也不服谁,双方迟早有一战,李嗣源深以为然。
朝廷既然罢兵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将关押在洛阳的西川进奏官苏愿和东川军将刘澄放还本镇,释放了一下善意。
苏愿回到成都后,告知孟知祥他在洛阳的家眷安然无恙,孟知祥就借这个机会上表谢罪,当然,为了体现诚意,他还拉董璋一块上表,谁知道董璋却大发雷霆,毕竟他在洛阳的家眷早就被处死了,甚至认为孟知祥现在要和朝廷勾结,背弃双方同盟。
对于孟知祥来说,两川的实力还没壮大到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一旦李嗣源失去耐心,必然会继续征讨,如今蜀中残破,难以长期对抗,如此死磕下去,两川下场不会好,因而不断派使者劝说董璋,希望暂时能够和朝廷达成和解。
但董璋固执己见,一连四次拒绝了孟知祥的提议,更是命人阶段蜀地前往关中的驿路,让孟知祥无法联络朝廷。
等孟知祥派遣赵季良第五次去董璋哪里的时候,赵季良带回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董璋)必行雷电之机,不顾山河之誓”,显然董璋将目光放在了西川。
对于两川的局势,朝廷是乐见其成的,除了玩平衡之外,李嗣源命王思同整军待命伺机而进,打算浑水摸鱼。
谁知李嗣源安排还没得到部署,董璋直接出兵了。

董璋被围
长兴三年(932年)四月二十八日,董璋带领两万人马攻打西川的汉州,两川大战爆发,孟知祥不敢怠慢,先安排赵廷隐率三万人马为前军前往汉州,随后带领两万兵马亲征。
四月底,汉州被拿下,成都东面门户大开,五月初三日,西川军集结在新都县,孟知祥有五万大军,董璋仅有两万,见对方势大,董璋不敢轻易出战,也让东川军进退维谷,而且此时天气开始变热,士卒已经多有怨言,董璋骑虎难下,只能选择出兵。
谁知道双方刚交战,董璋的部将张守进就率部投降孟知祥,并且告知了东川军的虚实,孟知祥得知后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和东川交战,一路则列阵于前军阵线之后。
东川军人数虽然劣势,但战斗力强悍,双方接战后居然不落下风,甚至打的赵廷隐所率前军主力节节败退,危急时刻,孟知祥亲自督战,让另一支大军进攻其腹,两边夹击,东川军大败,董璋只能带着几个亲信逃走,最终被部将王晖所杀。
两川交战仅仅七天分出胜负,也让李嗣源的渔翁之利破产。
至于孟知祥,一战获得两川之地,割据蜀地成为定局,李嗣源只能派人前往蜀地宣慰官民,孟知祥借坡下驴,上表将责任推给了死了的董璋,而后重新上表称藩,但李嗣源没有任命新的东川节度使,可见还想制衡一下两川。
孟知祥也不是傻子,上表称藩后又上表,提出自己兼任东川节度使,并且可以自行安排官员,不经朝廷的任命,此举就是将朝廷的影响力彻底排出蜀地,李嗣源并没有完全同意,但也没有反对,毕竟此时的李嗣源身体已经不好了,得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因而明知道孟知祥要图谋不轨,但只能听之任之,维持表面和平,心思都放在中枢上。
长兴四年(933年)二月,李嗣源正是下诏,册封孟知祥为蜀王,授东川节度使,并允许其自行安排官员,在册封上,孟知祥官服用的是亲王礼,但车驾却用的是皇帝的玉辂车,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李嗣源已经病入膏肓,权当没看见。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在秦王李从荣兵变中惊慌而死,宋王李从厚继位为帝。

后蜀疆域
对于孟知祥来说,李嗣源毕竟是李克用的养子,且征讨多年,威望还在,但李从厚没啥军功,威望很低,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必然不服,双方必然爆发内讧,无暇顾及这里,在群臣的劝进下,孟知祥在成都称帝,成为后蜀的开国之君。
五十三岁入蜀,毫无根基的他仅仅七年,就在蜀地站稳了脚跟,更是成为开国之君,达到了人生巅峰,虽然有天时地利的原因,但天时地利董璋也有,但他却未能称霸,可见孟知祥的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