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侂胄:是权臣而非奸臣,他的死,是封建时代最丑陋阴暗的一幕

梨评历史 2025-02-10 17:18:43

韩侂(tuō)胄( zhòu)是大宋的名门之后,曾祖是北宋名相、三朝元老韩琦,父亲是宝宁军承宣使韩诚,姨妈是宋高宗第二任皇后吴皇后,自己的侄孙女是是宋宁宗的第一任皇后韩皇后,是典型的与赵家共治天下的士大夫。

家世如此深厚,韩侂胄无需科举就可以靠恩荫入仕,起点甩其他靠科举入仕的士大夫一大截,当然恩荫是没有太多的实权的,在孝宗朝、光宗朝,韩侂胄官位不显,最大的官职不过是知閤门事,也就是负责皇家游宴等礼仪的官职。

韩侂胄

韩侂胄真正发迹,是源于光宗和宁宗皇权交替的“绍熙内禅”。

01

宋光宗因为怕老婆李凤娘,多次拒绝看望宋孝宗,这让孝顺了一辈子的宋孝宗非常生气,也让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

等宋孝宗驾崩后,身为儿子的宋光宗居然拒绝主持孝宗葬礼,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加上宋光宗这些年在老婆的逼迫下,精神状态不太好,时而疯癫,时而清醒,这样的君主,岂能掌管朝政?

一帮大臣开始密谋,打算拥立皇子嘉王赵扩上位。

参与密谋的主要人物是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和殿帅郭杲,但要“行内禅”,必须师出有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太后下诏,恰好,赵构皇后吴皇后(现在是吴太皇太后)还在世,就找来吴太后的外甥韩侂胄,让他入宫,以争取吴太后的支持。

吴太后本来也对宋光宗这么多年的不孝不满,加上宋光宗这么些年精神状态很成问题,就选择了支持。

有了吴太后支持,赵汝愚立即让郭杲带着殿前司禁军进驻大内,趁着宋孝宗大葬,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宣布光宗退位,让太子赵扩继位,是为宋宁宗。

绍熙内禅

策划“绍熙内禅”的虽然是赵汝愚和郭杲,但沟通大内的则是韩侂胄,韩侂胄本以为可以借这份功劳可以获得节度使的职位,但赵汝愚认为,韩侂胄和皇室关系渊源颇深,属于外戚,需要严防死守,最终只得了一个宜州观察使的职位,至于赵汝愚则升任右相。

问题是赵汝愚身份比韩侂胄还高,他是宋太宗的八世孙,是宗室身份,宗室掌权,难道不比外戚掌权更危险?

所以韩侂胄大失所望的同时也对赵汝愚怀恨在心,现在赵汝愚势大,自己不好有动作,好在韩侂胄身上还有枢密都承旨的职位,靠对外传达圣旨,渐渐获得宋宁宗的信任,和同样心怀不满的知閤门事刘弼合作,意图扳倒赵汝愚。

02

赵汝愚掌权后,推崇理学,就让理学大师朱熹入宫,担任宋宁宗的老师。

朱熹

南宋理学大家都知道,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又强调封建伦理纲常和儒家价值观,这些用来为统治者服务还差不多,现在要加上统治者头上,这不是自讨没趣么。

自朱熹当老师后,处处严管宋宁宗,这让宋宁宗大为恼火,想要赶走他。

没想到朝廷内外有不少理学士大夫支持朱熹,让宋宁宗自讨没趣,也让韩侂胄看到机会,通过打击理学来扳倒赵汝愚。

先通过内批手段将御史换上自己人掌控言路,然后发动御史弹劾赵汝愚,在宋宁宗的支持下,赵汝愚被贬为福州知州,朱熹也被赶回老家。

但朝廷上还有理学人士声讨怎么办?统统打击罢免,为了防止理学死灰复燃,韩侂胄掌权后,将理学斥责为“伪学”,大搞“庆元党禁”,以此来打击政敌,排除异己。

庆元党禁,一帮理学家惨遭打压

03

按照正常的逻辑,打击政敌掌权后,必然要奋发图强,希望用非凡的业绩来洗刷自己身上的污点,韩侂胄也是如此,他将目光放在了北伐,只要北伐成功,那帮理学伪君子即便对自己说三道四,但也会被自己的耀眼的功绩所遮掩,因而和宋宁宗商议,决议北伐。

自宋孝宗北伐失败后,南宋和金国已经快五十年没有动干戈了,朝廷内外也在一帮主和派的主导下,安于现状。

如今主和派都在“庆元党禁”中被赶走了,朝廷上又是主战派的天下,因而韩侂胄北伐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不少主战派的支持。

为了让北伐看起来像那么一回事,韩侂胄请来了辛弃疾。

辛弃疾

作为南宋初期著名主战派,辛弃疾在朝野上下的影响十分巨大,让他发声引导民心,再好不过了。

辛弃疾虽然看不上韩侂胄玩阴谋上台,但他北伐抗金的理念,倒是很符合辛弃疾的主张,当即作词《六州歌头 西湖万顷》一首:

西湖万顷,楼观矗千门。春风路,红堆锦,翠连云。俯层轩。风月都无际。荡空蔼,开绝境,云梦泽,饶八九,不须吞。翡翠明珰,争上金堤去,勃窣媻姗。看贤王高会,飞盖入云烟。白鹭振振,鼓咽咽。

记风流远,更休作,嬉游地,等闲看。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直使长江如带,依前是、保赵须韩。伴皇家快乐,长在玉津边。只在南园。

这首词以西湖美景来歌颂大宋江山,又联想古代名将是如何建功立业的,充满渴望立功之心,只是一句“保赵须韩”给辛弃疾带来一些非议,认为这是辛弃疾在巴结韩侂胄。

这纯粹是看贬辛弃疾为人了,以辛弃疾的才华和声望,要巴结早巴结了,怎么会甘愿隐居江西二十年?再说,辛弃疾此前还特意吊唁朱熹,要知道朱熹可是韩侂胄重点打击对象,可见辛弃疾这辈子只有国,之所以写这一句,就是看韩侂胄北伐之心很坚决,这让他很满意。

04

随后韩侂胄将辛弃疾带入皇宫,亲自为宋宁宗讲解。

《宋史》里记载了一段对于辛弃疾的见解:“辛弃疾入见,言金国必乱必亡,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

宋宁宗

说实话,辛弃疾在江西二十年,也不是真正隐居,而是时刻关注局势,甚至看到了蒙古的崛起和金国的衰亡,认为大宋可以北伐,但现在北伐并不是好时机,需要等金国彻底衰退后,让“元老大臣”出兵,或许能够成功。

但韩侂胄和宋宁宗满脑子都是北伐,将辛弃疾说的未来理解为现在,而“元老大臣”就是自己,大喜之余,任辛弃疾为知镇江府、加宝谟阁待制、提取佑神观奉朝请,给了辛弃疾非常实际的地位和待遇。

辛弃疾二话不说,走马上任。

当时的镇江算是南宋和金的交界地带,属于战略点,辛弃疾来到镇江后,积极备战、训练士卒,甚至派遣细作,前往金国内部侦查敌情。

本来辛弃疾打算是知己知彼,制定计划的,谁能想到韩侂胄是打算立即动手的。

南宋疆域

嘉泰四年(1204年),韩侂胄开始商议北伐的,甚至改元“开禧”,但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就开始派遣小股部队,在金国边界制造混乱,引起了金国的注意。

此时金国早已过了巅峰期,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蒙古人,根本不想和南宋开战,因而派使者前往南宋,质问南宋为何毁约兴兵。

韩侂胄虽然找理由搪塞了一番,但后续动作依旧不断,到了当年二月,整个南宋都知道朝廷要北伐了,辛弃疾自然也知道,直接上书表示,现在不是伐金的好时机,“伐金更需二十年”。

05

韩侂胄是拉辛弃疾为自己北伐造势,不是让他拖后腿的,一气之下,命人弹劾辛弃疾,除了辛弃疾,还有一大批反对冒险北伐的官员,比如庐州知府宇文绍。

此人直言:“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力。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可见当时人不是不肯北伐,而是反对冒险北伐。

说实话,北伐从提出到开始行动,还不到一年,粮草没有准备好,士卒没有训练好,将帅没有安排好,这种状态怎么北伐?

又过了一段时间,考虑到辛弃疾的声望,而且仗还没大,就启用辛弃疾为知绍兴府兼两浙东路安抚使,打算安抚一下他,辛弃疾是什么人?本来就心高气傲,现在又被免职,当即表示:“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一眼看穿了韩侂胄的心思。

辛弃疾不肯帮助自己,韩侂胄只能寻找其他人帮自己造势了,选来选去,就选择民间一直同情的岳飞。

鄂王岳飞

事实上,从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开始,韩侂胄就开始崇岳贬秦了,甚至追封岳飞为鄂王来争取民心,到了开禧二年(1206年)后,韩侂胄更进一步,削去秦桧所有的身后名,改“忠献”为“谬丑”,甚至追究秦桧误国之罪,彻底为岳飞平反。

崇岳贬秦为韩侂胄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声望,主和派唯唯诺诺,民心有了,主战派也受到了鼓舞,在韩侂胄眼里,现在就是北伐的好时机。

06

开禧二年(1206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声势浩大,让金这边吓了一跳,虽说知道南宋有小动作,但没想到南宋居然搞这么大,如今南宋有备而来,很显然,这是一场恶仗。

金章宗开始从各地调人,甚至打算在开封组织防守在黄河布置最后一道防线。

南宋靠不宣而战,初期的确收复了一些地方,但韩侂胄用人不当,中路军统帅皇甫斌先在唐州被击溃,后败于蔡州,两淮统帅邓友龙也遭遇大败,西路军更是是连秦岭都没能过来,更别说还有在四川反叛称王的吴曦了,回过神来的金章宗立即派人南下组织反攻。

开禧北伐路线

一开始,是让仆散揆担任统帅,没想到仆散揆居然病死了,又安排完颜宗浩总兵,结果完颜宗浩总兵也病死了,最终让完颜匡领兵继续打。

本来是进攻战的,南宋硬生生打成了防御战,就这也守不住,连丧大片土地,本来是“开禧北伐”的,现在倒好,成为金朝的“泰和南征”,甚至金军都快攻入长江以南了,南宋北伐事实上已经失败了。

韩侂胄现在愁的团团转,一筹莫展之际,又想到了辛弃疾,授辛弃疾试兵部侍郎。

此时金军南侵了,辛弃疾也没有拒绝,以国事为重,准备接受这份差事,可惜到了八月,辛弃疾已经重病缠身,无法赴任,只能上表辞免,而后朝廷又任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可惜圣旨还没来,辛弃疾已经病逝了,徒留许多遗憾。

“开禧北伐”打成了“泰和南征”

辛弃疾死了,这烂摊子还得收拾,战场上,韩侂胄拿出家产资助前线,妄图能够赢点胜利,战场失利后又被迫重拾前辈的路子,打算和金朝和谈,而金朝也无力长期占据淮南,就同意了和谈。

开禧二年(1206年)正月,韩侂胄派人去开封和金人和谈,金人开出了五个条件:割让淮南、奉表称臣、岁增贡币、缚送贼魁、还所俘掠。

对于韩侂胄来说,岁增贡币、还所俘掠可以答应,其他三个万万不可,毕竟韩侂胄明白要这么干,自己的名声要比秦桧还要臭了,毕竟秦桧干的也就这事儿。

但金军步步紧逼,韩侂胄不答应,有的是人答应,比如杨皇后和史弥远。

07

宋宁宗第一任皇后是韩侂胄侄孙女的,随着韩皇后的去世,朝廷之上围绕册立谁当皇后产开了激烈的政治,当时还是贵妃的杨氏想要上位,韩侂胄则看中曹美人,引起杨氏的不满,最终宋宁宗还是选择了杨氏,虽然杨氏成为皇后,但和韩侂胄之间已经结仇了,早就想扳倒韩侂胄了。

至于韩侂胄,现在正忙着如何和议了,没工夫和杨氏斗。

杨皇后

金国那边步步紧逼,韩侂胄只能一步一步退,到最后,韩侂胄只有一个不答应,就是金人要他的头才肯和议:

(完颜)匡察其不妄,乃具奏。章宗诏匡移书宋人,当函侂胄首赎淮南地,改犒军钱为银三百万两

但没办法,金人现在占据主动地位,可以说,韩侂胄的这颗人头,金章宗是要定了。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韩侂胄和之前一样上早朝,没想到刚走到玉津园附近,就在杨皇后和史弥远的密谋下,当场槌杀,可怜韩侂胄至死都没想到,自己明明“一心”为大宋,居然落的这个下场。

值得一提的是,韩侂胄之后的史弥远,为了乞和,居然恢复了秦桧的封爵与谥号,更没下限。

韩侂胄死后,脑袋要被“函首虏廷”,堂堂一国之相,居然脑袋要送给敌国,当朝大臣王介表示了反对:“韩侂胄头不足惜,但国体足惜!”

韩侂胄死不足惜,但将他的脑袋送给金人,这大宋的脸还要不要了?

至于金人,拿到韩侂胄的脑袋后,还幸灾乐祸的说了一句:“侘胄忠于其国,谬于其身,封为忠谬侯!”算是嘲讽了南宋一波。

当然,韩侂胄死后的名声,也好不到哪里。

毕竟他任上打击了理学,失势后,这帮理学子弟自然得声讨,各种谩骂韩侂胄的文章数不胜数,而元朝脱脱编撰《宋史》的时候,又大多摘抄这些文章,这韩侂胄名声自然彻底臭了。

另外,元朝将其列为奸臣,是因为他没本事还想北伐,借此敲打汉人,没有本事想要推翻大元的,都是和韩侂胄一样的奸臣。

事实上,如何评价韩侂胄得一分为二的看,从追封岳飞鄂王,追削秦桧官职来看,的确有一定正义感,虽然是为了北伐服务,但顺应了民心,而通过政治斗争踹走赵汝愚,可能能力也一定有的。

说韩侂胄是权臣认可,但奸臣则谈不上

但执政后独断专行,又罢免了左丞相留正,自己当了独相,确实是权臣做派。

而大权在握后,对南宋的军事和国力认识不清,且用人不查,甚至出了吴曦这个败类,差点让南宋提前丢了四川,更别说战场上,居然让北伐成为了南征,金人都打过淮河直逼长江了。

这样一个掌握权柄但能力堪忧的人,你可以说他是权臣,但他的所作所为岂是奸臣所为?要他真的是奸臣,那他平反岳飞是错的了?贬低秦桧是错的了?

即便北伐失利,他可以下狱,可以处死,这都没事,但他的绝不该是历史上这种死法,在入宫路上被同僚刺杀,甚至割下脑袋来送给敌人议和,这不是谋杀是什么?

这南宋的下限,比两晋还低,北伐就算失败,但拿总帅的脑袋献给敌人表忠心,属实有些没下限了。

2 阅读:222
评论列表
  • 2025-02-11 19:17

    不是每个搞北伐的都像岳飞一样无私,韩侂胄发动的北伐就是典型的夹带私货,目的就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巩固自己的权威,所以既没有周密的事先准备,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军事指挥一团混乱,遇到已经不复当年勇猛的金国军队,依然比烂比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