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带着船队纵横大洋,死后墓地却被水淹没至今?

梨评历史 2025-01-18 17:08:42

明朝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最终葬在何处,一直是史学家含糊不清的问题,《明史》直接没有记载,而流传后世的各种文献中,也对郑和的葬在哪里众说纷纭。

刊刻于明朝的《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钦乘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岁,卒于古里国......有师宗谦......率领孙徒若干众,数诣宅建斋荐度。”

郑和远航

古里国古称“古里佛”,位于今天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是当时印度洋上的交通要塞,从这个记载里可以看出,郑和是病逝于古里国,并且有人为其建斋,甚至可能就葬在古里国。

但因为刊刻的原因,历来对于《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释读有诸多的错误,自然影响了对这件事的判断。

同样也是明朝,官员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牛首山东北有郑太监坟,坟有红豆树一株,干叶俱碧绿,结实如红豆,故以为名。”

在这里,他说南京牛首山一带有郑太监坟,只是这个“郑太监”是不是郑和,就不得而知了。

牛首山的郑和墓

直到康熙年间的《江宁府志》才正式提到了郑和的墓地:“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

然而《江宁府志》又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

可见牛首山的郑和墓,实际上就是郑和的衣冠冢,并非郑和的实际葬地。

到了民国时期,各个大家对于郑和到底葬在哪里也是多种猜测,有葬在南京西北部的“狮子山说”、“牛首山回回墓说”、“高家库说”等等。

实际上这些都是附会地名,甚至将曾经担任过南京守备的太监郑强所在的地方认为是郑和的地方。

比如高家库之说,起因就是这里有一座“郑太监之神道”的牌坊,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明朝最为知名的太监郑和。

但后来,这里的墓地遭到盗掘,出土的墓志铭显示,这个“郑太监”其实就是成化时期的南京守备太监郑强,“高家库说”不攻自破。

后又将牛首山的正南方有一个叫“郑家冲”的村子里的一座孤零零的墓地和郑和联系了起来。

“郑家冲”这个村子都姓“郑”,相传是郑和船队的后代,并且世代为郑和守坟,很多人就认为他们口中“马回回墓”就是郑和墓。

修葺前

1951年,牛首山一带流传郑和墓里埋着小金人,附近很多村民都扛着锄头准备上山扒了墓地挖小金人,好在被拦了下来,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以及这个指向性非常强的郑和墓地信息,不少人开始研究这里。

“高家库说”被证实错误后,这里在1981年最终被确定正式认定为“郑和墓”,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葺,形成了今天的郑和墓景区,成为后人凭吊纪念之所。

修葺的郑和墓

但认定牛首山郑和墓的依据完全靠村民之间的传说和猜测,更没有发现和郑和有关的文物,因而很多人认为顶多只是郑和衣冠冢,而非郑和墓,因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其他地方又流传出郑和墓地,比如牛首山名刹弘觉寺。

郑和的塑像

弘觉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后屡遭战火,直到明朝初年得以重建,在正统年间改名为今天的弘觉寺,并且成为明代南京的八大国寺之一。

至于弘觉寺和郑和联系在一起,还得和几个精神病人联系起来。

弘觉寺附近有一座精神病院,由于管理的松懈,不少精神病人直接跑出来,直到发现后在被送进去。

1956年7月,又有几名精神病人趁着管理员不注意,跑了出来,这一次,他们跑到了弘觉寺,玩闹中,有一人不断跺脚,传出空旷的声音引起旁边一位僧人的注意。

弘觉寺

不少佛寺都有地宫,弘觉寺历史悠久,说不定也有地宫呢?于是上报文物单位进行探查。

果然这里地宫,很快,考古人员进行了挖掘,成功出土了不少文物,并且出土了鎏金藏式佛塔一座,塔内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还有一个舍利,经过鉴定,是一颗牙齿舍利。

至于塔底则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

刻文

郑和信仰佛教,其法号藏文翻译为“索南扎西”,汉文翻译为“福吉祥”、“善福”,就认为这个“善福”就是“郑和,这个牙齿舍利就是郑和的。

问题是“郑和”姓“郑”,还是朱棣赐姓,不可能改姓“李”,所以,这个“李福善”太监很可能就是御用监太监李童。

鎏金藏式佛塔

其次就是爪哇三宝洞,因郑和有“三宝太监”的称号,加上三宝洞内有一座墓,就将其认为是郑和的墓地。

然而根据《南洋旅行记》记载,这个三宝洞葬的是郑和副手王景弘,王景弘也被叫做“王三保”。

这么一来,其他地方的论据还不如牛首山这里,只能让牛首山这座墓葬暂时认定为郑和墓。

时间来到2014年,郑和墓文保所征集到了一座清朝的墓碑,这座墓碑源于牛首山西,其墓主人是郑和养子的后人郑锡萱的原配妻子陈氏。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后人和元朝名臣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后人在明朝联谱,并且得到回教认可为先知穆罕穆德的后裔,因而在南京出土的郑氏后人墓碑上都有“圣裔”或“咸阳世家”几个字。

而这座墓碑上也同样如此,碑刻“咸阳世家”。

碑文

根据研究,这座碑文是墓主人外孙丁赵麟于光绪十年(1884年)撰写,除了记载陈氏生平之外,还记载了外祖父家族从郑和时代发迹的历史,尽管丁赵麟身处清朝,对于先祖的一些事迹不一定那么清楚,但却记载了一个值得后世研究的信息:

八世祖三保和公掌明宫司理监,出使西洋印度诸国者凡九次,赐姓郑,守备南京马府街,即赐第处也。殁,敕奠于牛首山西偏,赐袭锦衣尉千户,赐祀田若干亩,建广缘寺以祀之,礼也。

即郑和郑和真正的坟寺名为“广缘寺”。

广源寺只是牛首山的一座小寺庙,是弘觉寺下辖寺院之一,到清朝的时候已经遭到弃毁,好在《金陵梵刹志》里记载了广源寺的相关信息。

根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广缘寺,敕赐,东去所领弘觉寺二里,北去聚宝门三十五里。山门三楹,佛殿五楹,僧院一房。基址一亩六分,东至弘觉寺山,南至□□□,西至樊家民山,北至大石凹。公产田、地、山、塘,共五十五亩六分。”

记载虽然不多,但由于和郑和有关,受到很多人的重视,并且开始对广缘寺遗址进行实地的走访和探查。

尽管广缘寺已经遭到焚毁,但当地居民依旧有记忆,但名字已经讹传为“观音寺”、“广安寺”等等。

而且当地居民口中的“黄家山”就是“樊家民山”,“大世凹”就是“大石凹”,和《金陵梵刹志》记载是吻合的,这么一来就直接确定了广缘寺的具体位置。

只是广缘寺现在在哪里呢?在水库里。

原来在八十年代时期,这里修建水库,因这里距离村民口中传说郑和墓边上不远,因而取名为“郑和湖”。

这么一来就尴尬了,广缘寺遗址居然被淹没了,没法探查。

好在2016年因水位下降,考古人员才得以初步探查,根据研究,这里的确有不少残破的石构件、 石砖雕等,更加认定这里是广缘寺的遗迹。

出土的广源寺佛像雕刻

可惜因为湖水原因,暂时没有对广源寺进行考古和挖掘,要知道,郑和信仰佛教,佛教徒的墓葬一般都有很贵重的陪葬品,说不定还有一些其他东西,比如供奉郑和的舍利。

其他残件

毕竟郑和即便葬在其他地方,但其舍利会留下来进行供奉,换句话,郑和的真正遗体,或许就在广源寺里。

另一方面,广源寺距离当做郑和墓的“马回回墓”距离仅有五十米,如此巧合,似乎也暗示“马回回墓”即便不是郑和真正的墓地,但可能真的是郑和的衣冠冢。

郑和湖和郑和墓相距不远

一想到郑和生前带着船队纵横大洋,死后遗体(舍利)还在水里,不得不说,历史就是如此巧合。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