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宋史》,高怀德是典型的人生赢家,出身豪门,爷爷是唐末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父亲是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
将门之子,不仅长得倜傥,还有勇武之名,二十岁就跟随父亲出征,在辽军围困中,救出父亲,一战成名,更别说对音乐还颇有造诣,仿佛周郎在世。

仿佛周郎在世
而后又和赵家联姻,娶了赵家唯一的女儿燕国长公主,靠着这层关系,不仅成为后周殿前禁军一把手,更成为大宋的开国驸马,可以说从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一天起,高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横扫赵匡胤一帮结义兄弟,妥妥的人生赢家。
然而大宋开国仅一年,这位大宋开国驸马就接连坐了冷板凳,后半生基本就是在无尽的苦闷压抑中度过,最终忧郁而终。
前半生光耀无比,后半生备受打压,很显然,这位老哥得罪了人,而他得罪的不是别人,正是大舅子赵匡胤。
01先谈谈高怀德和赵家联姻之前的事儿,事实上,高家和赵家此前并无太多交际,真正和他们有交际的是符家符彦卿。
符彦卿和高怀德父亲高行周先后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同为将门,二人多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算是不错的铁哥们。
而让两家关系升华到生死之交地步的就是高怀德的成名战——戚城之战。

万军中救父,让人联想到赵子龙
后晋开运初年(944年),辽国犯边,高行周与符彦卿前去抵御,被辽太宗围困在戚城,一时间无人敢救,年轻气盛的晋出帝石重贵带着禁军主力前去救援,救父心切的高怀德也随军出征。
面对辽军主力,高怀德丝毫不惧,在大军中纵横驰骋,将父亲救了出来,石重贵也趁机带军进攻,取得戚城大捷,符彦卿因而得救,两家也成为生死之交。
事后石重贵也对高怀德大加赞赏,可惜石重贵不过二十出头,只恨没有女儿拉拢,只能赏赐金银,倒是符彦卿女儿不少,且和高怀德年龄相仿,二人家室差不多,又经历生死,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两家联姻,天作之合
可惜符彦卿不怎么同意,尽管门当户对,但嫁给高家,符家和之前没有太大的区别,能入他法眼的,只能是能让家族跃迁的人,最终符彦卿选择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守贞。
李守贞算是当时后晋军中第二人,第一人是杜重威,可惜杜重威是石重贵的姑父,符家女要是联姻就是和皇家沾亲带故了,得让石重贵赐婚才行,最终将符家女嫁给了李守贞儿子李崇训。
符彦卿本以为这次联姻可以让符家权势得到攀升,结果李守贞和杜重威一起反叛,带着后晋大军投靠了辽国,顺带着灭了后晋。
后汉覆灭后,李守贞不满刘知远摘桃子,打算割据称帝,但在郭威的平叛大军下灰飞烟灭。
好在符家女出身将门,临危不乱,躲过了一劫,也让郭威刮目相看。
而后郭威建立后周,养子郭荣丧妻,就让郭荣娶了符家女,随着郭荣的登基,符彦卿成为了国丈。
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符彦卿还是通过嫁女儿,让符家一跃为皇亲国戚。
虽说这期间没有高怀德什么事,但从郭荣继位后对待高怀德的态度,很显然值得玩味。
02郭荣刚刚继位,就和辽国爆发了高平决战,郭荣和赵匡胤虽然大放异彩,但高怀德在内的其他将领也表现出色,而靠着战功,高怀德晋升为铁骑右厢都指挥使。

高平一战,改写了历史
此前的他仅仅是从殿前铁骑都指挥使而已,虽然也是军中高层,但前面还有一大堆人,也难怪老符看不上。
右厢都指挥使这个职位还是很亮眼的,毕竟更近一步就可以建节。
但这个建节始终被郭荣卡着,在郭荣在位期间,高怀德始终未能得偿所愿,甚至都未能重用。
相反,赵匡胤这个出身微寒的人却屡遭提升,先任刺史,后加防御史,征讨南唐后又委以节钺,至于高怀德呢?仅仅只是知庐州行府事、充招安使。
如果升迁不重用也就算了了,关键还将其调任担任龙捷左厢都指挥使,看起来升迁了,实际上就是坐冷板凳,有点边缘化的感觉。
对比当年郭荣又是让高怀德入宫当天子亲卫,又是提拔担任殿前铁骑都指挥使的,这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后南唐寿州久攻不下,郭荣将其派往前线,但没让他带着大军,而是派他打探敌情,但就是这么危险而又没啥功劳的任务,高怀德也执行的不错,连连称赞,但称赞归称赞,却没有继续重用。
或许郭荣也觉得不好意思,就许诺日后建节。
但后面怎么做的呢?不仅不让他上前线,更是继续调动其职位,从殿前铁骑都指挥使调任到虎捷左厢都指挥使,从当初侍卫骑兵混成了步兵,不升反降。

后周疆域
至于郭荣为何不肯重用有将才的高怀德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符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防范高家。
但不管如何,在郭荣一朝,高怀德始终被边缘化。
03郭荣不看重高怀德,不代表别人看不上,这个人就是郭荣一朝红人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
世人都知赵匡胤陈桥兵变坐上皇位,殊不知,在他拉拢和准备期间,母亲杜太后可是居功至伟。

杜太后
杜太后不仅利用一切机会在朝中寻找盟友,帮助赵家结交权贵,更不顾自己女流身份,亲自上门,打算和枢密使魏仁浦联姻,可以说是靠着杜太后,才帮着赵匡胤打通了朝中的人脉,这才得以顺利改朝换代。
杜太后看中高怀德,自己极尽拉拢,周世宗刚死,年幼的周恭帝直接将他从岳州防御使升到宁江军节度使,直接完成了建节这一步。
很显然,高怀德时来运转,和后面的杜太后关系功不可没,毕竟此时的杜太后已经将宰相王溥、魏仁浦、枢密使吴廷祚等人拉拢过来,区区一到诏书让高怀德担任节度使,还不是小事一桩?
而且高怀德不仅当了节度使,更是调到了最为重要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这个职位上。
虽说殿前司在郭荣的扶持下,压了侍卫司一头,但日后赵匡胤要篡位,赵家的手必须要伸向侍卫司,先将掌握侍卫司的李重进外放到淮南,然后清洗侍卫司之人,然后将高怀德安插进去,很显然,高怀德就是赵家的伸向侍卫司的一只手。
如今殿前司和侍卫司都是赵家人说了算的地方,加上朝中一帮大臣都被拉拢了过来,改朝换代成为事实。
显德七年(960年),算是高怀德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

陈桥兵变
正月里,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高怀德一跃成为殿前副都点检,并实授滑州,担任义成军节度使,不仅如此,还娶了赵匡胤唯一的妹妹燕国长公主,成为附马都尉。
说实话,论资历,高怀德可不如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这些人,论私交,高怀德也远远不如他们,一个圈外人却能力压赵匡胤嫡系一头,当了殿前副都点检,更赢取燕国长公主,即便赵匡胤赏识他,也不是这么个赏识啊,很显然,这一切都不是赵匡胤的本意,真正幕后人其实就是杜太后。
04杜太后这个人怎么说呢?虽然都是儿子,但明显看中二儿子赵光义,让老大称帝,不过是为了老二做铺垫罢了。
只是赵匡胤身边有一群嫡系,只能慢慢将其剥开,让赵匡胤成为孤家寡人即可。
首先开刀的就是赵匡胤的起点殿前司。
殿前司都虞侯是赵匡胤的好哥们李汉超,开国后被降职为散指挥都指挥使、控鹤左厢都校;
被赵匡胤视为兄长的慕容延钊从的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上外放到襄州,担任山东南道节度使,并且从此不再设立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
从龙功臣石守信,从殿前都指挥使调任到侍卫司,担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殿前司关系这赵匡胤的安全
那接替他们的都是什么人呢?
都虞候交给赵光义,都虞候虽然比不上都点检和正副都指挥使,但这是赵匡胤当年担任过的职位,两年时间就积累了大量人脉,很显然,这可是好位置;
殿前都指挥使交给了王审琦,虽然王审琦也是“义社十兄弟”之一,但他却是赵光义的人;
殿前指挥使,是赵光义的大舅子尹崇珂,至于其他职位,也都是赵光义一系的人担任。
所以很多人都好奇,殿前司早就被赵匡胤控制的死死的,但他一继位,就调离自己的心腹,在另外安排一些人进来,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如果是杜太后有心肢解赵匡胤的兵权,这就解释的通了,至此,重要的殿前司权力悄悄被赵光义一系掌握。
别看高怀德又是开国驸马,又是殿前司一把手,但都是杜太后安排的,就这样,高怀德不经意间就彻底得罪了赵匡胤。
05此时的赵匡胤现在的处境可不怎么好,殿前司被弟弟掌握,枢密院又是魏仁浦、吴廷祚这些杜太后此前拉拢的人掌握,杜太后完全可以绕过他通过枢密院进行调兵甚至提拔亲信,赵匡胤只能干看着。
此前,本是赵匡胤的谋主赵普也时刻被赵光义带着身边,两人想要商议都没法聚在一起,甚至为了打压赵普,将能力一般的刘熙古列为开国谋臣第一。
而朝外,赵光义的老丈人还是坐镇天下第一节镇天雄军的符彦卿,这让赵匡胤如何自处?
也难怪,赵匡胤感叹:“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赵匡胤
就这么个局势,他能睡得着才怪。
当然,赵匡胤也不是坐以待毙,既然殿前司被杜太后掌握,自己就另起炉灶,组建了“武德司”,其人员都是殿前司的嫡系人马,算是护卫自己的周全。
就在赵匡胤思考如何夺权的时候,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突然薨逝,这人被死死压着的赵匡胤立马咸鱼大翻身。
六月杜太后去世,七月赵匡胤就玩“杯酒释兵权”,将杜太后提拔的王审琦、高怀德、罗彦环等人外放出去,就连石守信也被剥夺军权,至于赵光义?军权肯定不能给的,但为了安抚赵光义一系人马,给了他开封府尹这么一个隐储的虚名。
高怀德现在是归德军节度使,归德节度使是赵匡胤此前所领的节镇,治所在宋州,也是大宋国名的来源。表面来看,赵匡胤对于这个妹夫恩宠不断,但实际上高怀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毕竟和其他失势者相比,他日子可不怎么好过。
石守信虽然外放天平军节度使,但这里可是富庶的郓州,在节度使位置上,一干就是十五年,相当于将郓州这个富庶之地送给他养老。
而王审琦虽然也被外放,但却东山再起。
说实话,赵匡胤对这些旧交也算客气,将自己女儿分别嫁给他们两个儿子,至于高怀德,则继续被冷落。
而后赵匡胤为了防止节镇尾大不掉,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和张令铎召入朝内,甚至给他们加了“同平章事”的虚衔,但留住京城期间,赵匡胤经常找石、王二人入宫喝酒叙旧,唯独不喊高怀德这个妹夫,就连对张令铎,都比高怀德好,甚至还喊王审琦一起亲征太原。

驰骋沙场,成为奢望
作为一个武将,渴望的自然是沙场杀敌,但高怀德就是被“囚禁”在归德军不能出来,注定一辈子无法建功立业。
除此之外,一帮和高怀德有关系的人,也惨遭赵匡胤的打压,比如高怀德的外甥董遵诲,其父亲就是董宗本,是赵匡胤的朋友。
想当初赵匡胤窘迫,投奔董宗本,却惨遭羞辱,气的赵匡胤直接跑了,谁能想到,他儿子居然是高怀德外甥呢?
在高怀德的提携下,董遵诲一度担任侍卫司骁武指挥使。
尽管和赵匡胤有恩怨,但毕竟是高怀德人,而且高怀德被杜太后看中,开国之后,董遵诲扶摇直上,委以要职。
但杜太后一死,董遵诲立马被打入冷宫,不仅从前线调回,给了一个“散员都虞候”的闲职,而后更调任出去,担任通远军军使,通远军在陇西,偏僻不说,辖区狭小,就是有意恶心他,而董遵诲也待在这里一辈子。
除了董遵诲,高怀德下属杜汉徽也惨遭打压。
杜汉徽是高怀德父亲下属,后进入高怀德执掌的侍卫司,因为和高家渊源颇深,北宋初年,担任侍卫司第四军的一把手,更遥领刺史。
和董遵诲一样,杜太后一死,立马被下方到天长军,又移到西北边隅的雄武军,让他负责屯田。
杜汉徽已经年龄不小的人,没几年就重兵了,乞求叶落归根,但未能允许,在希望破灭后,杜汉徽拒绝治病,在凄凉中去世,死后也没有任何的恩典。
可以说从这个两个和高怀德有牵连的凄惨经历中,可以看出赵匡胤对高怀德厌恶,要不是他是自己妹夫,估计更惨。
06那高怀德的和公主的关系如何呢?史书记载非常差。
一方面,公主是将门虎女,一度拿着擀面杖下追打赵匡胤,另一方面,看赵匡胤哥俩这流传的画像,公主的颜值估计一般,搞不好就是女张飞,本就强势,加上遭到冷落且颜值一般,高怀德这日子可想而知。

赵匡胤画像
被外放的高怀德每天就是研究音乐,挥金如土,要么直接出门打猎,几天几夜不回去,即便家里有客人,也懒得搭理,可见高怀德和公主的关系实在不怎么样。
到了后面,公主受不了高怀德的冷暴力,直接住在京城,和高怀德两地分居。
开宝六年(973年),年仅四十岁的公主去世。
史书记载,赵匡胤对于这个妹妹非常疼爱,废朝五天哀悼,灵前哭的稀里哗啦,且更对高怀德不满,直接废掉他的驸马都尉身份,并且日益冷落。
高怀德冷落习惯了,每天继续醉生梦死,直到赵光义的上位。
前面说了,高怀德是赵光义的人,赵光义继位,自然得受到重用,从继位后来看,高怀德的确如此,又是加检校太师的头衔,后又加国公的,但没用啊,他还在归德军呢。
很显然,因为公主的原因,赵光义似乎也对高怀德不满起来了。
长姐如母,父亲去世,大哥赵匡胤常年征战,家里就赵光义兄弟俩和这个姐姐,这感情肯定很深。
尽管高怀德是自己人,但他始终绕不过姐姐的死,不仅强行让病重的高怀德出征,有将他从宋州调到了曹州,随后又是邓州。
宋初,邓州是专门用来安置失势的高官的,很显然,高怀德的境遇没有随着赵光义的继位得到改变,反而还不如之前。
这么一来,高怀德是一点指望都没有了,接连被两位君主冷落,这日子还有啥盼头?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迁到邓州没几个月,高怀德就郁郁而终。
人死了,一切都消了,赵光义在身后之事上倒也大方,追封渤海郡王,给了“武穆”的谥号。
只是可惜了高怀德,本可以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却在混乱的局势里不断被隐藏,最终落得个这么下场,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