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从瀛台那边得到消息,软禁多年的光绪身体抱恙,太医们诊治后都持悲观态度,显然要熬不下去了。
另一边慈禧身体也不好,前两天羊肉吃多了有点闹肚子,但太医们都觉得没啥事,也让慈禧误以为自己暂时没事,说不定能活过光绪,就打算趁这个时间安排一下光绪的继承人问题。

《苍穹之昴》里的慈禧
和亲儿子同治一样,光绪这么多年都没生出一儿半女,只能在宗室里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经过一番考量,慈禧选择了醇亲王府的溥仪,考虑到溥仪年幼,就让他父亲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等溥仪长大后归权。
只是还没等溥仪长大,清朝就覆灭了,因而后世不少人认为,晚清都那样子了,应该立长君,比如载沣,但慈禧怀有私心,为了让叶赫那拉氏继续掌权,非要立年幼的溥仪,最终败了祖宗江山,清朝败的如此快,就是因为慈禧立嗣立的不好。
说实话,就晚清这个局面,除非老佛爷继续撑着,换谁都不行,毕竟溥仪虽然被立为皇帝,但掌权的还是年长的载沣,载沣就是有权无名的当家人而已,看他执政三年的操作,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称道的地方,如此一来,岂不是证明了清朝的覆灭和立谁无关。

载沣
回过头来看看立嗣,结合当时的局面和慈禧为儿子兼祧和保全血脉的心思,溥仪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话说光绪病重后,慈禧就找来了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等人,商讨为光绪立嗣的问题。
张之洞率先提出了自己想法,“主少国疑,不如径立载沣”,就晚清这个局势,最好立一个成年储君,如今最有资格的就是光绪的弟弟载沣了,更何况兄终弟及也是皇权传承的一种方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当然,除了兄终弟及符合皇位继承方式之外,张之洞也怕光绪的皇后静芬学慈禧垂帘,所以就推出了年长的载沣。
慈禧一听就表示不乐意,认为同治、光绪、载沣三代都是兄弟,立载沣,对同治、光绪没法交代,至于为何没法交代,就是源于慈禧封建妇女的思想,光绪绝不绝后无所谓,重要的是亲儿子同治不能绝后。

光绪绝不绝后无所谓,重要的是亲儿子同治不能绝后
更何况立载沣是要过继给咸丰帝的,让他继续继承咸丰,兼祧同治和光绪二帝?很明显也不行,这岂不是“三祧”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在这之前,顶多就“兼祧”一个人而已。
毕竟载字辈的日后生出的儿子继承的是他的皇位,剩下的要么兼祧同治,要么兼祧光绪,这就意味着无论怎么安排,同治和光绪总会有一个绝嗣,当然光绪绝不绝嗣慈禧无所谓,但按照当时的舆论和血缘亲疏,搞不好到时候绝嗣的是同治,这是慈禧不能接受的。
毕竟兼祧的意思就是延续这一脉的血统和法统,总不能延续同治的血脉和法统后又延续光绪的血脉和法统吧,最关键的是载沣还继承的咸丰的法统,一人承三房宗祧,这在礼法上是相当混乱的,更是违背祖制的。

光绪画像
另外兼祧和过继是完全不一样,毕竟本生父母和兼祧父母是有区分的,本生父母叫本生父母,兼祧父母叫兼祧父母,名分上也早已固定,不是都叫父母的,这么一来兼祧父母肯定是不如本生父母亲、不如本生父母地位高的。
至于之前光绪为何可以,是纯属无奈,且因为立光绪之前就说好的,先过继给咸丰立嗣,而后生下孩子后过继给同治立嗣的,确保同治有血脉的,只是光绪没有生育,这才让两房落了空。
除了礼法不合外,载沣当皇帝,他是不会对慈禧有一丝感激的,毕竟人家是正根的爱新觉罗的子孙,不是靠慈禧恩惠当皇帝的,且载沣年长,完全可以驾驭皇权,加上之前自己软禁光绪,说不定载沣继位后就反攻倒算,自己名声怕不是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不管从感情和礼法上,慈禧不可能也不会去立载沣的,而慈禧的底线就是符合礼法且能够保住自己身后名,唯一的方式只能从溥字辈里选。
和当初同治去世后溥字辈没多少人相反,如今溥字辈已经很多人可以选择。
首先就是咸丰大哥奕纬一系的孙子、贝勒载治的儿子溥伦,溥伦是所有溥字辈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当初同治驾崩的时候曾经想选他的,不过他血统有问题,因为载治并不是奕纬的亲儿子,是从远房亲戚里面过继来的,实际上载治是乾隆第十一子永瑆的曾孙。

溥伦
让溥伦接班,率先影响的就是咸丰的这些兄弟们,毕竟和在任皇帝血缘越近的宗室得到的利益越多,让溥伦继位,这些咸丰子嗣第一个不答应,当初就反对过,现在自然第一个排除。
除了老大这一系,道光还有老五奕誴系、老六奕訢系、老七奕譞系有子孙在世。
先看老五这一系,实际上老五这一系当初还是很优势的,甚至差点先溥仪登基,这个差点登基的人就是大阿哥溥儁。
溥儁是奕誴二儿子载漪的次子,戊戌政变后,慈禧不满光绪的围园杀后,想要废了光绪,就立了溥儁为大阿哥,打算找个合适的机会让他上位,没想到废立计划遭到各地督抚的反对,甚至列强也颇有微词,气的载漪支持义和团,妄图靠义和团逼迫列强就范,最终搞出庚子国变。

溥儁
庚子国变后,老五这一系被清算,载濂革职、载漪和载澜被流放、载津死了,只剩下一个载瀛,另外,老五这一系早就被道光过继出去了,实际上身份是绵恺的后人,血脉是道光的,但宗法上已经不是道光子孙,再加上庚子国变,这一系全员吃了瓜落,算是彻底没了希望。
剩下的也只有老六和老七这一系还有资格了。
老六这边,溥字辈的有载滢的儿子溥伟、溥儒、溥僡、溥佑,其中最为年长的溥伟被过继到载澂这一系,继承了恭亲王爵位,剩下的溥儒十三岁、溥僡三岁、溥佑刚刚出生,算来算去,只有溥儒和溥僡合适。

载沣一家
老七这边,溥字辈有载沣的儿子溥仪、溥杰;载洵的儿子溥侊;载涛的儿子溥佳;其中最大的也就五岁的溥侊。
这么一看, 可以立嗣的还不少,从同治角度来看,不管老六还是老七家孩子,都是差不多,反正都是旁系上位,但从光绪这里来看,自然是老七家血缘更近一点,更何况载滢因涉及义和团的事情已经被革爵,在考虑这一脉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影响。
相比之下,还是老七这一系的子孙更具有优势,而且载沣作为醇亲王爵位的继承者,算是醇亲王一系里的大宗,作为他的儿子溥仪和溥杰,肯定比溥侊、溥佳更有优势,而溥仪两兄弟里,溥仪年纪又是最大的,自然是最具优势。
经过一番讨论,选来选去,也只有溥仪合适了,只是溥仪年幼,让其父亲摄政,如此一来,朝政还是年长者掌握,同治、光绪也有血脉继承,于公于私,都有了交代,张之洞也表示了同意,但张之洞又提出,既然让载沣摄政,就得让载沣有一个正式的身份,这个身份就是监国摄政王。

晚年的载沣
只是现在光绪还没死,载沣的监国摄政监的其实是光绪的国,摄的是光绪的政,至于溥仪则被养在宫中,就等着光绪断气呢。
那溥仪到底过继给谁呢?自然是同治了,在慈禧的操作下,溥仪过继给了同治,兼祧光绪,这么一来,同治是本生父皇、光绪是兼祧父皇,血脉上算是从同治这边传下去的,同治的地位更高。
按照这样算,静芬就是“兼祧母后”,虽然同治皇后阿鲁特氏早已死了,但静芬日后身份依旧是“兼祧皇太后”而不是本生的皇太后。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说来说去,还是礼法血脉上的问题,如果让载沣当皇帝搞出所谓的“三祧”,到时候“三祧”怎么叫?溥仪来,静芬已经是“兼祧母后”了,难道在搞出一个“三祧母后”吗?
而且载沣当政,肯定不愿意把儿子过继给同治兼祧或者三祧他自己,即便他愿意,那载沣也是本生的父皇,同治最多混一个“兼祧父皇”,光绪就是“三祧父皇”,考虑到光绪和载沣是亲兄弟,搞不好同治混成一个“三祧父皇”,搞到最后,同治的嫡系亲疏地位反而还在载沣甚至光绪后面,这慈禧能同意吗?

说到底,慈禧还是挂着自己的儿子,至死都要给儿子留个后人
所以即便存在“三祧”,慈禧也是不会同意的,说到底,慈禧还是挂着自己的儿子,至死都要给儿子留个后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立溥仪是当时最好的方式,要说慈禧有私心,也是对儿子的私心,而不是对权力的私心,毕竟选择溥仪做皇帝时慈禧老佛爷已经快死了,自己的命都没法掌控他还想掌控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