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名为《农臣怨》。所谓农臣,是指元结身为平民布衣,也以皇帝臣子自称。他有牢骚怨言要讲,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提到元结,很多人会好奇他和元稹有什么关系呢?从姓氏看他们是同宗,都是鲜卑拓跋氏的后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有一批拓跋氏易姓为元。元结比元稹年长60岁,两个没有太多交集。
元结生活在盛唐时期,河南人。他20多岁的时候前往长安参加科举,由于奸臣李林甫弄权,没有中举。元结返回家乡,继续攻读诗书。到了他30多岁的时候继续参加科举,这一次榜上有名。他中举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皇帝都跑了,元结无官可做。他回到家乡带领族人难逃避祸。
据考证,这首诗写于天宝年间。元结有感于朝廷腐败压榨百姓,作为平民布衣也要仗义执言,期待可以引起朝廷的重视。由于双方地位不对等,元结作为农臣,语气相当委婉。在这首诗的开篇,表达出谦卑诚恳的态度。元结说,作为平民布衣也是皇帝的臣子。皇恩浩荡,能有什么怨言呢!哪怕触动到君主的内心,也是皇帝圣明。
接下来元结就不客气了,直接针砭时弊毫不留情,把天宝年间的矛盾暴露出来。李隆基开创了一个盛世,隐藏在暗中的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到了天宝时期,很多人已经预感到危机将要爆发。元结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清醒人哪怕他把危机归结为“天人感应”,一切现实问题都摆在眼前。
先有李林甫,后有杨国忠,他们排斥异己,贪婪敛财,导致官场风气败坏。底层百姓在苛捐杂税的负压下,只能出卖土地成为流民。面对不断激化的矛盾,皇帝依然穷奢极欲,好大喜功。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有了独立的苗头。
元结口中说着“徒然怨风雨”,却把社会动荡的矛盾源头指向了皇帝。埋怨风雨无情没有用,皇帝应该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元结想要跟皇帝探讨一下农业生产问题,庄稼歉收,虫害成灾,皇帝难道不会因此而触动吗?
朝堂中的大臣,每天绕着皇城走来走去,他们视而不见,不敢把问题说出来。如果天下百姓一起痛哭,泪水流淌到耕田里那就晚了。元结希望他的诗可以引起朝中官员的重视,有人把他的诗呈送皇帝。最好的结果是皇帝可以看到百姓疾苦,不再被盛世繁华的假象欺骗。
元结的设想很好,希望还有倾听百姓声音的官员。结果,安史之乱爆发,盛世景象飞灰湮灭,元结的预警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