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辟帝制?投降日本?末代状元刘春霖面对两事的做法竟大相径庭

同巍聊历史 2023-01-15 15:14:00

1904年7月4日,天才刚亮,往日里皇帝设宴招待权贵的保和殿门口就聚集了273个人,大殿两侧摆满了一排排小桌子,来得早的前排落座,来得晚的后排落座。

这273人是来考试的,他们都经历了层层选拔,获得了“贡士”的称号,即将参加最后一关:光绪三十年的甲辰科殿试。

而他们现在参加的将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1905年9月,清政府在社会高压下决定废除弊端很多的科举考试,并推广学校,所以这一届科举被称为“末代科举”,而产生的状元则被称为“末代状元”。

273名考生的考卷经过读卷官几天的阅卷工作,终于在7月8日这天,传胪官于保和殿门口当着所有考生的面,大声读出了这位末代状元的名字:刘春霖。总共喊了三遍,遍遍响彻云霄,自此,刘春霖“末代状元”就此为科举制划上了句号。

(贡士们都在认真作答,他们或奋笔疾书,或静静思考)

为改变命运而走上仕途的天才

刘春霖家境清贫,祖上都是农民,6岁时,他被交给在老家的伯父抚养,8岁被送到私塾读书,直到14岁才回到保定,和在知府衙门当小差奴仆的父母一起生活。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年代,努力学习、考试做官是改变寒门子弟命运的最好方法。刘春霖学习刻苦,18岁就中了秀才,并在保定莲池书院苦读了近10年。他爱好经史子集,也说得了英语、日语,才华横溢,这些都与他日后金榜题名、一举夺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珍”惹嫌 “春霖”得垂青

1904年,32岁的刘春霖摘得“状元”这一桂冠,可关于他这个状元之位,却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便是原本1904年甲辰科状元不是刘春霖,而是朱汝珍,但按规定,在宣布前十名考生之前,需要面呈钦定,就是要依次摆放好,然后拿给皇帝看一下。

当时光绪帝被软禁瀛台,限制自由,所以大臣们只能先拿给慈禧太后过目。慈禧太后看到最上面那份试卷考生名字“朱汝珍”,立即露出了厌恶的神情。倒不是说她认识这个人,而是对她而言,“珍”这个字是相当的敏感,她看到“珍”字就会想到珍妃,越看越生气。

接着看他的籍贯:广东省。广东人是慈禧的克星,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与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康有为,还有力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孙中山,这些在她看来都是极其反动的。不行,朱汝珍再怎么有才华,也不能启用。

翻过去后就是刘春霖的卷子,先不说他卷子答得怎么样,就春霖这两个字就让慈禧眼前一亮,那年正值大旱,春降甘霖,这名字好啊!又看籍贯,河间府肃宁人(今河北省肃宁县),“肃宁”二字所指的意思也很吉祥。

于是,慈禧御笔一挥,两人命运互换,人生轨迹也变了样子。

虽说科举考试要遮住考生的个人信息,殿试试卷密封,等阅卷完毕公布成绩后再拆卷,但以慈禧这个专横跋扈的作风,她想看怕也没人敢阻拦。

(这位便是传闻中被“偷梁换柱”的朱汝珍)

书法加分项

除了上述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古代科举考试中书法写得好,考试能多加分。

《大清钦定科场条例》规定“殿试一场,书法终于策论”。

那么刘春霖的书法如何?

刘春霖的殿试试卷,卷面整洁,字迹刚劲秀美,书法造诣非常高。不止如此,他的正文内容也极其优秀,对皇帝的策问和世界局势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受慈禧赞赏。

慈禧看着他的字很熟悉,就问身后的宫女德龄。德龄接过一看便说:

“这不是为老佛爷抄佛经的举子刘春霖吗?”

慈禧恍然大悟,把刘春霖的卷子放在了最上面。

一个寒门举子,一个当朝掌权者,地位如此悬殊的两个人怎么会联系到一起?

早在刘春霖还是举人的时候,幸运地结识了驻德钦差大臣陶世筠,并在他家做私人教师。一日,陶世筠面见慈禧,慈禧夸赞他的字有进步,陶世筠也直言这是一个叫刘春霖的举人为我写的。慈禧听后便说:“字很好,今后就让他给我抄佛经吧。”

关于这场殿试的传闻还有很多,众说纷纭颇具争议,但无论如何,刘春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殿试试卷,卷面整洁,字迹刚劲秀丽,行文流畅)

日本深造,拒婚豪门

1904年,因为处在风雨飘摇政局中,刘春霖并没有机会去体会金榜高中的喜悦和恣意快活,在被授予翰林修撰的职位后,很快就被派往日本

从日本回来后一个月,刘春霖的妻子因病去世,他的同僚们纷纷来到他家为他说媒,可他觉得妻子刚过世就续弦,显然不合适。但刘春霖的老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杨士骧也亲自前来给他说媒。

他说的这门亲可是大有来头,对方是裕庚的小女儿裕容龄。裕庚可是货真价实的皇亲贵胄,他的女儿身份尊贵、相貌出众、学贯中西,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学习跳芭蕾舞的,慈禧很喜欢她。

出人意料的是,刘春霖竟然拒绝了这门亲事,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杨士骧看他态度坚决,也不再提及。

得知此事的人都说他不识时务,他毫不留情回怼:“何为识时务?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就是识时务。”

他这耿直的性格让他踏上了一条凶险的仕途之路。

(图片中人物依次为裕夫人、德龄、慈禧、容龄 两姐妹深受慈禧喜爱)

怒怼摄政王

从日本回来后的刘春霖担任的都是些无实权的职位,而“预备立宪”也就是做做表面功夫,他虽深知这个道理,却依然每天为此进行奔走、宣传,可他的所作所为被认为是多管闲事。

1910年,刘春霖反对杨文鼎私发国债,军机处警告他不要再管这件事,他气不过前往军机处理论,面对权势滔天的摄政王,他没有一丝畏惧,敢于直怼载沣的行为:

“于立宪精神很相背驰,恐要变成专制。”

刘春霖的谏言未被采纳,这时他也意识到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在其他各派依旧活跃的时候,这个末代状元却在北京的寓所里隐居,直到1914年袁世凯才将他请出。

(权势滔天的摄政王载沣)

袁世凯与杨士骧是知己好友,当时也是袁世凯出面推荐让刘春霖参与有关“君主立宪”的工作。

1914年,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拉拢那些清朝旧臣,刘春霖受邀在总统府干了个闲职,这个时候刘春霖就走向了落后,做出了作为代表进京劝进的举动。虽然说这是对袁世凯知遇之恩的报答和对长辈的尊重,那么这两件事则成为了他人生的污点。

张勋复辟 文绣离婚

1917年,张勋以调节黎元洪和段祺瑞的争端为由率军入京,保皇党领袖康有为也乔装入京,商议拥立溥仪重登帝位。复辟那天,刘春霖在康有为的影响下,身穿四品朝服和众遗老来到太和殿门前朝拜宣统皇帝。没几天,张勋被讨伐,溥仪再次退位。

另一件则是1931年,文绣要与溥仪离婚,59岁的刘春霖公开支持溥仪,并愤怒地指责文绣

“大逆不道,不符合祖宗法制”。

当时民国成立了近20年,刘春霖这么说显然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末代皇妃文绣公开登报与溥仪离婚)

宁做华乞,不当汉奸

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溥仪急需拉拢一些前清遗老,刘春霖虽任的都是虚职,但好歹也有四品,社会地位也很高。

溥仪派来的一批批带着珍宝、字画、高官厚禄的许诺和立国诏书的人全被刘春霖谢绝了,郑孝胥决定带着刘春霖最爱的上等茶叶亲自出马。来之前他还是很自信的,毕竟无论是张勋复辟还是文绣离婚,都能看出刘春霖是站在溥仪这边的,但令他不可置信的是,刘春霖不但拒绝了他,就连与溥仪的关系都不想再维持下去。

刘春霖严肃地说:"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名誉。"

溥仪听后,也不再管他了。

七七事变后,北平伪满政权使尽浑身解数让刘春霖帮他们做事,他都以身体不适为由搪塞过去。

1940年6月,昔日同窗的王揖唐做了汉奸,怂恿68岁的刘春霖担任伪北平市长,气得刘春霖不顾身体破口大骂。

(昔日同窗,大汉奸王揖唐)

日军抄了他的家,疯狂掠夺他的家具、字画等,家人也被日军赶了出去,即便在这样的处境下,刘春霖依然坚决地说:

“宁做华乞,不当汉奸。”

日军和王揖唐顶不住舆论的压力,放他和他的家人回家。

这件事让刘春霖病情加重,友人劝他出去躲躲,他却说:

“躲到哪里去,中国的大片国土都沦陷了,总不能躲出国门去吧。我是中国人,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1942年1月18日,这位有着民族气节、三拒日军的刘春霖病逝,享年70岁。

与他曾经一同参加末代科考的其他272人,有如他一般的仁人志士,也有像王揖唐那样的走狗汉奸。每个人都是推动时代洪流滚滚前行的一朵小浪花,每个人都会有迷惘,会迷失在巨浪奔涌中,就像刘春霖一样,但他能分清大是大非,能坚守住底线,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他守住了末代状元的清誉,他用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写完了他堂堂正正中国人的一生。

(头戴圆帽、拥有民族气节的末代状元刘春霖)

文 | 时格

编辑 | 长庚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