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传统北方小年,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忙着清扫屋子、剪贴窗花等来迎接春节的到来。不过,小年到春节前这段时间向来都是心血管病高发的时段。在忙着备年货、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守住心血管健康防线,不让心血管危机打扰即将到来的团圆时刻。

说到心血管危机,就不得不提到心血管事件链。心血管事件链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以致于危害人体健康?又该怎样防治?这篇文中,我们一次说清。
认识心血管事件链
心血管病的发生并非突然,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991年,美国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概念,将心血管病的发展归为“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这一因果相连、递进发展的过程,心血管事件链通常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为起点,“三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出现急性心梗,随着疾病进一步加重出现心梗后心律失常,最后出现心力衰竭,最终死亡,为我们深入了解心血管病的连续病理生理过程及进展阶段提供了重要视角。

心血管事件链的开端——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阶段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阶段。这一阶段常有一些典型的表现症状,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这些共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除遗传因素外,当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是代谢综合征高发的重要原因。这一阶段不做好控制,将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更严重的心血管病发生。
干预代谢综合征,除了调整生活方式,还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如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津力达颗粒。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内科学》上的研究表明:针对腹型肥胖的糖耐量异常,同时合并其他代谢指标紊乱的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加服津力达颗粒,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同时能有效调节多项代谢异常指标,如腰围、体重指数、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干预动脉硬化发展进程,此研究入选“2024年度中国中医药领域十大医学研究”,彰显了津力达在临床中的创新应用与巨大潜力。
动脉硬化到心梗
血压、血脂等各项代谢指标异常会导致血管堵塞,进而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肌缺血,心梗等严重后果。这一阶段需要及时治疗,对症用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通心络,就取得了突破进展。
研究发现,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患者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全面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发展。
心律失常阶段
心梗的发生会打乱心脏节律,造成心律失常。一旦患上心律失常,务必要坚持规律作息,并根据医生指导服用药物调理。
近年,中医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从以往的单一“抗律”转向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的“调律”,代表性药物如参松养心。一项由全国36家三甲医院500多名医生参与的循证医学研究果表明,参松养心具有确切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各种早搏、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等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心血管事件链的“最后战场”——心衰
心衰通常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链中的终末环节,也是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心衰常由心律失常等疾病未及时干预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而来,一旦发展到心衰阶段,更需要科学治疗,否则将直面死亡威胁。
尽管心衰难以完全治愈,但随着医药的进步与发展,坚持治疗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续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名为“芪苈强心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显示,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能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22%,分别显著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心血管死亡风险17%。此外,过去系列基础和临床相关原创性研究,也多维度证实了芪苈强心改善心肌重构、治疗慢性心衰、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的新途径,其相关研究也入选了2024中国中医药领域十大医学研究。
通过心血管事件链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做好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春节佳期将近,让我们提高重视,呵护心血管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