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2月17日,中澳两军在北京重启中断六年的防务战略磋商。此次会议由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徐起零与澳国防军副司令齐普曼共同主持,聚焦双边关系、地区安全及争议问题。会谈前一周,中澳战机刚在南海西沙海域上演激烈交锋,澳方指责中方战机"危险动作",而中方强硬回击,事件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
西沙空域的三十米博弈
2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部声称其P-8反潜机在执行任务时,遭到中国歼-11战机拦截。澳方宣称中国战机在距离其机翼仅30米处发射干扰弹,行为"极不专业"。然而,这场争议的焦点远不止于此——西沙群岛距澳大利亚本土超过4000公里,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指出,澳军机"未经允许侵入中国领空",严重违反国际法。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近两年内澳军机第四次抵近中国海域挑衅。2022年9月,中国歼-16战机曾以"滚筒机动"战术迫使澳P-8迫降;2023年5月和9月,澳军机两次闯入中国黄海空域,均遭中方战机拦截。频繁越界背后,折射出某些势力试图通过制造摩擦搅乱南海局面的意图。
澳大利亚P-8反潜机(资料图)
防务磋商重启背后的信号
在中澳关系经历三年多低谷后,此次防务对话的恢复释放出重要信号。根据澳国防部声明,两国总理在2024年年度会晤中达成共识,重启这一中断六年的机制。华东师范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陈弘分析指出:"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回暖为军事对话创造了条件,但军事互信仍是双边关系的关键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澳方在声明中罕见强调"遵守国际法",并提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与此前其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形成微妙对比。然而,当被问及具体违规细节时,澳国防部始终未公开所谓"危险动作"的影像证据。这种表态与行动的分裂,暴露出其试图通过舆论施压中国立场的意图。
从对抗到对话的转折逻辑
中澳防务关系的修复并非偶然。过去两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中国连续十年稳居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民间交流的升温也为高层对话铺路——2023年,中澳高校重启军事学术交流项目,两国海军舰艇在印度洋开展联合搜救演习。正如陈弘所言:"经济纽带的作用正在超越意识形态分歧。"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资料图)
但军事领域的互信重建仍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19年后中澳两军高层交往中断长达六年,期间澳方多次追随美国对华实施军事限制。此次磋商中,中方明确要求澳方停止"在南海进行挑衅性航行",并强调"西沙群岛不存在争议"。这些表态直指澳方长期以来的错误认知,显示出中方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
南海局势的深层博弈
澳大利亚的军事动作背后,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延伸。自2020年以来,美国将70%的海军力量部署至太平洋,盟友体系成为其遏制中国的核心工具。澳P-8反潜机频繁抵近侦察,实则是执行美国主导的"航行自由行动",试图通过制造"接触危机"测试中国底线。
然而,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出明显升级。2023年,中国海警船在南海常态化巡航频率提升300%,歼-35隐身战机列装加速,西沙永兴岛部署的远程预警雷达覆盖半径达1000公里。这些部署不仅强化了对西沙的控制力,更形成对澳方挑衅行为的有效威慑。
战略沟通的价值与局限
防务战略磋商的恢复,为管控分歧提供了制度化渠道。双方同意建立"海上意外相遇"联络机制,并计划开展联合反海盗演习。但专家提醒,这类对话成果往往取决于双方的诚意。正如2022年中澳防长视频会议未能阻止后续挑衅事件,若澳方继续配合美国进行军事挑衅,对话机制恐成"空转"。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西方媒体将此次磋商解读为"中国对澳施压软化"。但事实恰恰相反——中方在磋商中明确划出红线,要求澳方停止派军机抵近侦察、停止参与美英澳核潜艇合作项目。这种"对话中有原则、交锋中有底线"的态度,体现了大国关系的成熟。
澳大利亚防长理查德·马尔斯(资料图)
未来的变数与机遇
中澳防务关系的改善面临多重考验。一方面,美国大选周期可能加剧其对盟友的拉拢力度;另一方面,澳国内部分歧(如工党政府与右翼势力的政策摇摆)也可能影响对华政策连贯性。但不可忽视的是,中澳经济高度依存形成的"压舱石效应",使得全面对抗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正通过"三步走"策略巩固主权:完善岛礁基础设施、构建常态化巡航体系、推动国际法实践创新。西沙群岛的灯塔建设、气象观测站启用,以及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都在重塑地区秩序。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钥匙始终握在地区国家手中。"
从西沙空域的三十米惊险博弈,到北京会议室里的坦诚对话,中澳关系的走向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大国竞争需要智慧,更需要克制。当某些势力试图用军事冒险定义时代潮流时,中国选择以更坚定的姿态守护主权,同时敞开对话大门。这场跨越太平洋的较量,终将回归理性与秩序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