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住了30年回了老家,今年地头麦子黄了,姐姐却敲开了我家门

活老马聊生 2025-03-21 08:32:40

还记得麦收那阵子,姐姐总要把她织的毛线手套塞进我书包的侧兜里,说是怕我割麦子时划破手。

那是个周末的早晨,我正在阳台上给花浇水,门铃突然响了。打开门一看,是我姐姐,肩上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脸上挂着憨厚的笑。

"老弟,这周末在家啊?"姐姐把布袋往下一放,顺手从里面掏出一把新鲜的青菜和几个西红柿。

"姐,你怎么来了?也不提前打个电话。"我接过她手里的菜,把她让进屋里。

"我啊,坐最早那班车来的,怕你上班忙,就没打扰你。"姐姐说着,目光在我家客厅里转了一圈,"嫂子和孩子都不在家?"

"嫂子带孩子去她妈那了,这两天我一个人在家。"我给姐姐倒了杯水,坐下来问道,"姐,你这次来是..."

姐姐接过水杯,喝了几口,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看出她有话要说,却不知如何开口。

"姐,有什么事直说就是了,咱们是什么关系啊。"

姐姐犹豫了一下,终于开口:"老弟,妈能在你家住几天吗?麦子该收了,我和你姐夫实在忙不过来。要是不方便就算了,我再想别的办法。"

听到这话,我一下子愣住了。姐姐说的"妈",是我的继母,也是她的亲妈。想到这里,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1975年的冬天,我刚满六个月,亲娘因病去世。爹一个人拉扯我,又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我这个襁褓中的婴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村里的老人们都劝爹:"老张啊,孩子没娘可不行,你得找个人帮你照顾孩子啊。"

爹整天愁眉苦脸的,他用一个搪瓷缸给我喂米汤,那缸上印着"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红字标语,是厂里发的。每次喂完我,他就把我放在床上,自己拿着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爹农活回来,常常是满身的泥土,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他蹲在缝纫机前,笨拙地想给我做件小衣裳,可怎么也穿不好线。缝纫机踏板下面总是塞着几个铅笔头,说是怕踏板打滑。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爹越来越吃力。那年腊月,在村里人的介绍下,爹领回来一个女人,还带着个比我大五岁的女孩,就是我姐姐。

继母第一天来,就把我全身上下洗了个干净,然后拆了她带来的棉袄,给我重新做了一件厚实的小棉衣。她把我抱在怀里,细心地喂我喝粥,一勺一勺,从不嫌烦。

姐姐也很喜欢我这个小弟弟,总是在一旁逗我笑。她比我大五岁,已经能帮着干一些小活了。每次爹和继母下地干活,姐姐就成了我的"小保姆",带着我在院子里玩耍。

"弟弟,你看这个。"姐姐会给我做一些简单的玩具,有时是用稻草编的小人,有时是用泥巴捏的小动物。

继母对我很好,从不偏心。家里的粮票夹里,夹着一张全家福,是我两岁时照的,虽然已经泛黄,但继母总是小心翼翼地保存着。

我六岁上学那年,姐姐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每天放学后,她都会牵着我的手一起回家,路上教我认字、背唐诗。

"弟弟,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不用像爹妈那样辛苦。"姐姐总是这样鼓励我。

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在继母和姐姐的照顾下,我过得很幸福。继母每天早早起床,给我们做早饭,然后去地里干活。晚上回来,还要洗衣做饭,从不喊苦喊累。

姐姐学习很用功,但成绩一般,常常是班里的中下游。继母并不责怪她,只是说:"孩子尽力就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的。"

我却很争气,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拿回奖状,继母都会高兴得合不拢嘴,把奖状贴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看看我儿子,多争气!"继母总是这样向邻居炫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时我心里很暖,虽然知道她不是我的亲妈,但在我心里,她就是我的亲妈。

1990年,我考上了省城医学院。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大家都来祝贺。爹高兴得直搓手,继母却悄悄地躲在厨房里抹眼泪。

"妈,您怎么哭了?"我走进厨房,关切地问道。

继母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高兴呢,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是咱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那年,姐姐已经结婚了,嫁在隔壁村,和姐夫一起务农,生活虽然清苦,但也踏实。

我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靠爹和继母省吃俭用积攒的。他们住的还是老房子,因为家里的钱都用来供我上学了。继母常常会把家里种的蔬菜腌制成咸菜,然后托村里去城里的人捎给我。

"多吃点菜,别光吃方便面,对身体不好。"每次收到家里的包裹,里面总会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继母的叮嘱。

大学四年,我很少回家,一心扑在学习上。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地留在了省城的一家大医院工作,成了一名医生。

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我全部寄回了家,想着给爹和继母改善一下生活条件。谁知道他们不但没有用这笔钱,反而把它存了起来,准备给姐姐家盖新房子。

"姐姐和姐夫这些年一直租房子住,该有个自己的家了。"继母这样解释道。

我听了很感动,决定每个月都寄一部分钱回家,帮助姐姐家盖房子。经过两年的努力,姐姐家终于有了自己的两层小楼,在村里也算是不错的住房了。

2001年,我结了婚,媳妇也是医院的医生。婚后不久,媳妇怀孕了,因为工作忙,加上孕期反应大,家务活根本照顾不过来。

爹和继母知道后,二话不说,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就来到了省城,住在了我们家。继母每天变着花样做饭,生怕媳妇营养跟不上。爹则负责买菜、洗衣服,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儿子出生后,媳妇产假一结束就回医院上班了。是继母一手把儿子拉扯大的,从换尿布到喂奶粉,事无巨细,都被她照顾得妥妥贴贴。

"妈,您累不累?要不我们请个保姆吧?"我心疼地问道。

继母摇摇头:"我不累,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我心里高兴着呢。再说了,保姆哪有我照顾得细心?"

就这样,继母在我家一住就是十多年。她把儿子从婴儿抱到上学,陪他一起写作业,教他做人的道理。爹也总是骑着三轮车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风雨无阻。

2020年春天,爹因病去世了。办完丧事,继母又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但随着儿子上了初中住校,家里渐渐清静下来,她开始想念老家了。

"我想回家住几天。"一天,继母突然对我说。

我愣了一下:"妈,您在这住得不习惯吗?"

继母摇摇头:"不是,只是想回去看看,毕竟那是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就这样,我和媳妇送继母回了老家,她住进了姐姐家。起初,我每周都会回去看她,后来工作忙了,回去的次数就少了。

前年冬天,继母在院子里摔了一跤,腰部受了伤。我和媳妇赶回去,想把她接到城里治疗,但她坚决不肯。

"我就在家养着,不用那么麻烦。"继母固执地说。

姐姐和姐夫也不同意把继母接走:"妈在我们家摔了,要是被村里人知道你们接走了,会说我们不孝顺的。"

我们只好作罢,但每次休息都会回去看望继母。

今天,看到姐姐坐在我家客厅,提出要把继母接来住几天,我心里五味杂陈。

"姐,妈的腰伤好了吗?"我关切地问道。

姐姐叹了口气:"好多了,但还需要休养。这不,地里的麦子熟了,我和你姐夫忙着收麦子,妈一个人在家不方便,所以想着..."

我打断了姐姐的话:"姐,您别说了。妈在我家住了十几年,把我儿子拉扯大,现在她需要照顾,我怎么能不管呢?您放心,我这就收拾房间,明天和您一起回去接妈。"

姐姐眼圈红了:"老弟,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妈常说,你虽然不是她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要孝顺。"

我摆摆手:"姐,别这么说。在我心里,妈就是我亲妈,她对我的好,我这辈子都还不完。"

第二天一早,我和姐姐、媳妇一起开车回了老家。一进院子,就看到继母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晒太阳,身边放着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正播放着评书。那收音机的旋钮已经磨得发亮,上面还有些划痕,是爹生前最喜欢的物件。

"妈!"我快步走过去,蹲在继母面前。

继母抬头看见我,眼睛一亮:"小海,你怎么来了?"

"妈,我来接您去城里住几天。"我柔声说道。

继母顿时警觉起来:"去城里干啥?我在家挺好的。"

姐姐在一旁解释:"妈,我和姐夫要收麦子了,家里没人照顾您,就想着让您去弟弟家住几天。"

"不用,不用,你们去地里干活就行,我能照顾自己。"继母固执地说。

我知道继母的性格,便改变策略:"妈,其实是儿子想您了,想让您去看看孙子。他刚考完期末考试,成绩很好,一直惦记着要给您看呢。"

一提到孙子,继母的态度软化了:"真的?那孩子现在多高了?"

"都快和我一样高了,上次量身高都一米七多了。"我笑着说。

继母犹豫了一下,最终点点头:"那好吧,我去几天,看看孙子。"

临走前,继母非要带上一些自家种的蔬菜和一罐自己腌的咸菜。姐姐悄悄对我说:"妈,您就住几天就回来。"

我使了个眼色给姐姐,低声说:"姐,您放心收麦子吧,妈就交给我了。"

姐姐会意地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车子驶出村口时,我从后视镜里看到继母不停地回头望着越来越远的村庄,眼里满是不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无论继母在我家住了多少年,那个小村庄始终是她心灵的归宿。

回到城里,儿子见到奶奶,高兴得不得了,拉着继母的手不停地说这说那。继母看着高大挺拔的孙子,眼里满是欣慰和骄傲。

晚上,我陪继母坐在阳台上乘凉。她看着远处的灯火,若有所思地说:"小海,你知道吗?当年你爹带我去你家时,我心里忐忑得很,不知道你会不会接受我这个后妈。"

我握住继母的手:"妈,您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如果没有您,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继母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你从小就懂事,我上辈子积了德,才有你这么好的儿子。"

一周后,姐姐打来电话,说麦子已经收完了,问什么时候接继母回去。听到这话,媳妇立刻抢过电话:"姐,妈就在我们家住着吧,不用来回折腾了。老人家年纪大了,应该好好休养。"

电话那头,姐姐沉默了一会儿,说:"那...那好吧,等过段时间我来看妈。"

挂了电话,继母有些疑惑地问:"谁的电话?"

媳妇笑着说:"是姐打来的,说她过段时间来看您。"

继母点点头,没有多问。这一住,就又是半年过去了。

继母在我家,过得很充实。早上和小区里的老人一起跳广场舞,白天看看电视,偶尔帮媳妇做做饭,晚上陪孙子聊天。每个月15号,她都会坚持做槐花饼,说是老家的传统,能带来好运。

"妈,您做的槐花饼真香。"儿子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继母欣慰地笑着:"你爷爷生前最爱吃这个了,每年槐花开的时候,我都会摘一大篮子回来,做成饼子。"

就在我们以为继母会一直住下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天晚上,继母突然感到胸闷气短,我们连忙把她送到了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了,继母患了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

"妈,您别怕,我在这个医院工作,会安排最好的医生给您做手术。"我握着继母的手,安慰道。

继母却摇摇头:"小海,我想回家。"

我一愣:"妈,您现在需要治疗,不能回去。"

继母固执地说:"我想回老家,回去再说。"

我知道继母的性格,便答应先办出院手续,然后再想办法。

当天晚上,我、媳妇和儿子围坐在继母的病床前,轮流劝说。继母始终坚持要回老家,说是想在熟悉的地方养病。

媳妇数着继母的药片,突然说:"妈,您还记得当年我生孩子时,您是怎么照顾我的吗?那时候,我身体弱,吃什么吐什么,是您一口一口地喂我吃饭,一碗一碗地给我炖汤。如今您病了,您就不让我们好好照顾您吗?"

听到这话,继母的眼眶湿润了。

儿子也说:"奶奶,我马上要高考了,您不在家,我怎么安心复习啊?"

我则拿出了杀手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那是继母刚嫁到我家时,和爹、姐姐还有襁褓中的我一起拍的。我把照片递给继母:"妈,您看,这么多年了,我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现在爹不在了,我们更要好好照顾您啊。"

继母看着照片,眼泪滚落下来。最终,她点了点头,同意留在城里治疗。

手术很成功,继母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后,她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院那天,姐姐和姐夫也来了,一路上,姐姐不停地询问继母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

"妈,您看,这是我给您买的老花镜,听说是最新款的,戴上它看手机特别清楚。"姐姐从包里拿出一副老花镜,戴在继母鼻梁上。

继母笑着说:"我哪会用什么手机啊,那玩意儿太复杂了。"

儿子在一旁笑道:"奶奶,我教您,很简单的。您看,这样点一下就能接电话,这样滑一下就能看照片。"

看着继母笨拙地学着使用智能手机,我心里涌起一阵温暖。那个曾经在乡下地头干活的继母,如今也开始接触现代科技了。

回到家后,姐姐和姐夫留下来吃了顿饭,然后告辞离开。临走前,姐姐悄悄对我说:"老弟,妈就交给你们了,她在你们这儿,我和姐夫也放心。"

我点点头:"姐,您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妈的。"

从那以后,继母就一直住在我家。她的身体慢慢恢复,又开始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当我劝她休息时,她总是说:"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做点事情。"

爹当年留下的工具箱,被我改造成了阳台上的花架,继母每天都会在那里侍弄她的花草。她说,看着花开花落,就像看着生活一点一点过去,心里特别踏实。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给继母带了一个礼物——一个用继母的旧头巾做成的书包挂饰。

"奶奶,这是我在手工课上做的,您喜欢吗?"儿子献宝似的问道。

继母接过挂饰,仔细端详,眼里满是惊喜:"这不是我那条红花头巾吗?我还以为丢了呢!"

儿子点点头:"是的,我偷偷拿了一角,做成了这个挂饰。这样,您就能一直陪着我了。"

继母紧紧抱住孙子,眼角微湿。那一刻,我明白了,血缘并不是亲情的全部,真正的亲情是彼此的牵挂和守候。

去年,老家的宅子要拆迁了。我和媳妇、姐姐和姐夫一起回去,帮继母整理房子里的东西。继母特意找出了挂在堂屋多年的门联,用宣纸小心翼翼地拓印下来,说是要留个纪念。

"这门联是你爹亲手写的,他的字虽然不好看,但有他的心意在里面。"继母轻抚着拓印好的门联,眼里满是怀念。

在物是人非的老宅子里,我们找到了许多承载着回忆的老物件:已经生锈的搪瓷缸、被时光磨损的半导体收音机、贴在墙上发黄的奖状...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往事,见证着我们家的变迁。

拆迁款下来后,我提议把钱存起来,作为继母的养老金。姐姐和姐夫同意了,继母却说要把一部分钱给姐姐家盖新房子。

"妈,您别操心了,我和姐夫的房子挺好的,不用再盖了。"姐姐劝道。

继母却执意要这么做:"你爹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给你们每人一个像样的房子。他走了,就由我来完成。"

最终,我们尊重了继母的决定,用一部分拆迁款给姐姐家在镇上买了套新房子。

如今,继母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她每天早上起来做早饭,然后在小区里溜达一圈,晚上陪着儿子聊天。偶尔,她会拿出那台老旧的半导体收音机,听听评书或戏曲,那是她最喜欢的消遣方式。

在我看来,继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她用她的爱和付出,填补了我失去亲娘的空白,让我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如今,我有能力回报她了,就想让她安享晚年,不再为生活奔波劳累。

当年用毛针纳鞋底的手,如今在智能手机上滑动时,还会不自觉地弯曲食指,仿佛还在穿针引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但那份深沉的亲情,却始终如一。

继母常说:"命运把我们安排在一起,不是偶然的。我虽然不是你的亲娘,但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亲儿子。"

是啊,无论是亲生的,还是继子,真正的亲情永远不会因为血缘而改变。多年的相濡以沫,早已让我们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们家里有没有这样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跨越血缘的深沉亲情。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