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常说,人啊,做好事不图回报,但好人家总有后福。
我爹今年七十有六,娘七十出头,俩老人比村里同龄人硬朗多了。瞧我娘那劲头,天天在村口跟大伙儿显摆:
"翠芬姐,快来瞅瞅,我这料子衣裳,滑溜不?城里最时兴这样的,我小四买的。"
"老马媳妇,看我这双绣花鞋,都我这把年纪了,还穿得出去不?不显老吧?"
"来尝尝这果子,外头硬里头软,又甜又脆,我假牙都能嚼动!"
"这镯子?实打实的足金,没个万八千下不来。我说老了要这些做啥,我小四非买,说是当年俺家麦口帮了他,这辈子啥也还不完。"
村里的婆娘都眼热,说俺娘修了八辈子福气,晚年有人孝顺。爹就乐呵呵地搓着烟袋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咱当年也就顺手帮了把,哪想到会有今天。"

爹娘口中的"小四",可不是俺亲兄弟,而是八六年麦收时来俺家帮忙的一个瘦猴娃。
——————
那年麦子黄了,俺一家正忙着收麦子。俺上初中,弟弟才上幼儿园,爹拉着架子车,娘扛着镰刀,弟弟坐在麦捆堆上玩。
俺爹身强力壮,割起麦子虎虎生风,娘在后头扎捆子,还得看着弟弟,落下好长一段。
忽然,爹停下来喊:"老太婆,这咋多了个人?"
俺娘扭头一看,地里不知啥时候多了个十三四岁的小子,瘦瘦小小的,正低着头割麦子。那小子穿着打了补丁的蓝布衫,一条裤腿长一条短,脚上的黑布鞋开了口,脚指头都露在外头。
那小子看俺爹娘走过来,赶紧放下镰刀:"大叔大婶,俺看你家麦子多,又带着娃,割不过来,能让俺来帮忙不?俺干活利索。"
爹本想婉拒,可看到小子瘦得皮包骨头,话到嘴边咽回去了。
娘上前问:"娃,叫啥名?哪村的?咋自个儿出来了?"
"俺叫王有根,在前边狮子口村。爹娘走得早,就剩俺奶奶了,上不起学了,想找点活干,挣钱给奶奶治病。"小子低着头回答。

娘叹口气,从腰里掏出个窝头塞到他手里:"先垫垫肚子吧,没力气咋干活?"
爹也忙说:"正好正好,俺家这五亩多地,两口子忙不过来,你来帮忙真是及时。"
有根狼吞虎咽地吃完窝头,又弯腰割起麦子来。
到了晌午,爹说:"走,回家吃饭去!"
有根摇摇头:"大叔你们回去吧,俺不饿,想多干会儿。"
爹不由分说拉着他往家走:"大热天的,歇会儿再干,走!"
路上,爹悄悄问有根:"你奶奶啥病?严重不?"
"风湿病,腰腿疼,起不来床,还有心脏不好。"有根垂着头说,嗓音比蚊子还小。
到家后,娘烙了一大锅杂面饼子,有根蹲在院墙根下,两手捧着饼子,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娘又给他递了一个,他迟疑着接过,小口小口地吃起来。
吃完饭,爹和有根回地里继续干活。天黑时,有根说要回家看奶奶,爹叮嘱他明早早点来。
五天后,麦子收完了。爹给了有根五块钱。

有根惊得眼睛瞪得溜圆:"大叔,是不是给多了?"
爹笑着拍拍他肩膀:"不多,你干得好,这是你应得的。"
有根接过钱,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朝爹深深鞠了一躬,急匆匆往家跑去。
娘叹气:"这娃太苦了,瞧那穿着,怕是家里穷得叮当响。"
爹点点头:"眼下大伙儿日子都不好过,只能帮这么多了。"
——————
到了秋收季节,俺家刚到地头准备掰玉米,就发现有根已经在里面干起来了。
娘笑着喊:"有根,你咋知道俺们今儿来掰玉米?"
有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大婶,俺看麦口你们帮了俺,想着秋收该还个人情。这不怕你们地里的玉米让人瞧见偷着掰了,俺就先从里面开始掰,外头的没动,别人看不出来地里有熟的。"
爹笑着直摇头:"这孩子实诚。"
掰完玉米,爹要给他钱,有根说啥也不肯要,说还答应了别人家要去帮忙。
秋后犁地、栽蒜、种麦,有根都来帮忙,从不收钱。
地里活都干完了,娘总念叨有根的事,一天煮了二十个鸡蛋,拉着爹去了狮子口村找有根。
到了他家,一座破败的泥草房,院墙都快塌了。邻居告诉俺爹娘,有根奶奶在八月里就去世了,有根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捡废品,天黑才回来。
爹娘转头又回来,等到晚上又去了一趟。

远远就看见有根在院子里分捡废品。看到爹娘,他一愣,赶紧迎上来,结结巴巴地请俺爹娘进屋。
屋里简陋得很,一张木板床,一张小桌,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娘把鸡蛋放桌上,四下打量,心疼得不行。
回来路上,娘一直唉声叹气。到家后,娘找出一件俺穿小了的棉袄和一条裤子,让爹明天送去。
第二天爹回来说,有根不肯要,说他个儿小,穿不了那么大的衣裳。爹听了直摇头:"这孩子太懂事了,咱得想法子帮帮他。"
俺舅在县城开了个小理发店。娘硬拉着爹去找舅说这事。舅一听就答应了:"让孩子来吧,我这正缺个帮手,教他手艺,还管吃住。"
爹娘乐得合不拢嘴,赶紧去告诉有根。有根听了,眼泪刷地就下来了,扑通一声就要跪,爹赶紧把他拉起来。
"孩子,这不算啥,亲戚之间互相帮忙,你好好学手艺,将来饿不着。"

就这样,有根去了俺舅那学理发。
——————
三年过去,舅说有根学得差不多了,手艺不比自己差,该出去单干了。娘回来和爹商量开店的事,爹犯了难:"开店要本钱啊,咱家哪有那闲钱?"
最后,爹硬着头皮去找了三叔。三叔在镇上开了家缝纫店,有两层楼。三婶不太乐意,嘀咕着:"大哥,俺们开店时,你家可没帮过忙,咋好意思开口?"
爹二话不说,把三叔隔壁的小杂物间收拾出来,又在后院给三叔垒了个新的杂物间。
"临街的地方放杂物太浪费,给有根开理发店正合适。孩子有出息了,不会忘记你俩的好处。"临走时,爹又说,"明年麦子打下来给你家两袋,当租金了。"
三婶嘴上不乐意,心里还是软了。
俺舅买了理发工具,有根的小店就这样开张了。
——————
刚开始门可罗雀,但有根人老实,技术又好,说话和气,渐渐地客人多起来。
三年后,他攒了钱租了个大些的店面。又过了几年,他买下了隔壁的三间门面出租。对面盖了个超市后,他的理发店生意更好了。
每到开学时,有根总是提前把俺和弟弟的学费送来。

慢慢地,有根不再叫"大叔大婶",而是和俺们一样喊"爹""娘"了。
一口一个爹,一口一个娘,叫得亲切,爹娘听了眉开眼笑。
有根成家那年,领了个水灵灵的姑娘回来。姑娘嘴甜,一口一个"爷爷奶奶",把俺娘乐得不行。娘专门种了半亩棉花,做了八床新被子给他们当嫁妆。
从镇上到村里二十多里路,有根隔三差五开着他的宝马轿车回来看爹娘。逢年过节,爹娘生日,他都带着礼物回来,每次都不空手。
前年爹得了肺炎,有根关了店,在医院守了半个月。医药费是他交的,人是他照顾的,俺和弟弟想帮忙都插不上手。
爹出院后,每天在村口晒太阳,有根常坐在旁边说笑话,逗得爹娘直乐。
俺站在后面看着,心里暖洋洋的:就因为当年那一顿杂面饼子和五块钱,换来了三十多年的孝顺;就因为当年伸出的一双手,换来了一辈子的亲情。
那个当年的瘦猴娃,如今成了俺家的顶梁柱。
原来善良真的会有回报,会开花结果,温暖一家人。
你家有这样的故事吗?你帮助过的人又在哪里?欢迎下面留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