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1:诗歌美学六要素!跨越诗歌鉴赏的门槛,你做到了吗?

国学传播 2024-05-24 05:54:42

引文

义务教育普及后,识字早已经不是读诗的障碍。

但是,诗歌鉴赏仍旧有一道不低的门槛,并不是能读诗了就懂得欣赏了。

事实上,多数人终身都只停留在能流利通读诗歌的水平上,一辈子也不懂如何去欣赏诗歌,甚至会把一些烂诗当作好诗!

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有了衰退甚至断绝的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当下正在面临的危机!

正确引导的标准

作为文学作品,虽然诗歌审美并没有绝对标准,但相对标准总是有的。哪怕做不到尽善尽美,至少也可以将大部分垃圾作品从大众审美圈中剔除出去。

既然有了一定的标准,就必然有相应的规范效应,能够引导多数人更趋向正确的审美价值,而不会让垃圾作品持续被大众所追捧,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怕现象。

正如当代的“丑书”能够大行其道,不仅是因为资本的恶意参与,更与多数人民不懂得欣赏书法有着必然联系。

而以上现象正说明了当下的传统文化传承真的并不乐观,滥竽充数的内容太多,而大众的整体文化素养还远远不够。

诗歌鉴赏“六要素”

以下内容是我个人多年读书的一点浅薄见解。

在我看来,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思考!

一、美感

诗歌是美的艺术,所以,美感是优秀诗歌的必须要素!

诗歌的美感包括形式美、内容美和整体美。

诗歌包含了诗、词和曲,这三种文体有着不同的形式美,尤其诗的形式美更为高级。

内容美通常是以丰富的词汇来构建,但切忌堆砌辞藻和内容空洞,而要言之有物,用词贴切。

整体美其实是最难的,它的最高境界是浑然天成。达到了整体美的诗歌通常可以忽略一些细节的瑕疵,对炼字也不必强求。李白最擅长创作此类诗歌。

二、共情

共情是优秀诗歌必备的要素。

只有深入生活和人性,诗人们才能创作出引发大众共情的优秀诗歌。

AI之所以无法完全替代文学创作者,就在于文学作品终归不是流水线产品,而是带着温度出生的,它与人民的距离越近,通常共情力越强大,也越发有生命力。

三、想象力

想象力虽然不是诗歌必备的要素,但很多优秀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

李白最擅长用想象力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都是在梦境中的无限想象,在想象力的运用上几乎达到了极限。

“燕山雪花大如席”、“疑似银河落九天”,这类诗句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的想象力也足以令读者折服。

四、创新

清人刘熙载曾经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

有些诗写的很标准,但读起来略显寡淡,为什么?“缺少新意”是最常见的情况!

很多内容太过于千篇一律,即使单从文字上看没啥问题,但就是很难打动人心。

这就好像唐人最初读到《静夜思》和《赠汪伦》时,会觉得这两首诗很有新意,是能够流传后世的好诗。

若是当代人读呢?

了解当年的创作背景,就会认识到这两首诗都是有新意的好诗!

完全不考虑时代背景呢?就会觉得这两首诗太过俗套了,甚至被部分无知之徒污为“打油诗”!这些人大概认为如果苹果先砸到自己,就没牛顿啥事了,无知者无畏就是如此!

五、炼字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诗都严格要求炼字,但炼字却是对一个诗人创作水准的重要考量标准!

动词和形容词的精准应用常常需要极深的炼字功夫,所以但凡以叙事、写景为主的优秀诗歌,没有不重视炼字的。

唐代诗人最擅长炼字,白居易的“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放到整个宋诗中都罕有其匹。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也达到了唐代之后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正因唐诗成就太高,宋人写不出更好的叙事和写景诗,于是走进了“以文为诗”的邪道,专门在诗歌里讲“大道理”,尽可能地回避“炼字”,多数宋诗里就没有几个炼字到位的动词和形容词,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宋诗当中也差不多算是一枝独秀的炼字精品了,很多宋代诗人的作品中,压根就找不到炼字成就高的精品!

六、信息密度

诗歌毕竟也有传达信息的功能,用字精炼往往可以用较少的字数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信息密度也是考量诗歌创作水准的一个相对参数!

无论如何,用字表意啰嗦的诗歌肯定不会是什么好诗。

即使是通过重复来加重信息的重要性,也没必要太过反复啰嗦!

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已经是信息重复的极限了,再啰嗦下去就会毁掉这首诗!

再来对比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对比一下信息量就明白了。

以上就是个人对诗歌鉴赏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到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