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曹参周勃樊哙灌婴不用,为何每次平叛都是刘邦亲征?原因深刻

历史画中画 2025-02-14 05:38:38

封建社会当中,每一个王朝开辟时,开国之君往往能够在基业未成之前,率军亲征。

但等到草创完毕之后,这些开国君主会选择蛰伏后台,遥控指挥将领带兵外出征讨,自己则很少御驾亲征了。

可汉朝的历史就有些许不同了,刘邦在草创阶段能做到身先士卒,亲临前线与项羽作战。

等他登上帝位之后,没有如其他君王一样,枯坐在皇帝宝座上,而是在国内有战事时刘邦依然御驾亲征。

可明明刘邦手下的将领不少,而且大多属于名将能将,有这么多的手下,为何刘邦还要以皇帝的身份自己上阵?

这背后的原因既有无奈,也有帝王心术,刘邦不是简单的人,他手下那帮文臣武将同样不简单。

刘邦之所以“刻薄寡恩”,一部分原因也源于底下的太强大。

是谁逼着刘邦御驾亲征?

在刘邦还未完成大业之前,经他的手已经有了灭秦、彭城、荥阳、垓下诸多战事,虽然刘邦不善武功,但他依然赢下了这些战争的胜利。

本以为大业统一之后,刘邦就可以安享胜利成果,可没想到的是,刘邦想安稳底下那帮文臣将领却并非如刘邦所想。

臧荼、利几、韩信、英布,乃至卢绾接二连三起兵反刘邦,这些都是什么人?全部是刘邦的左膀右臂。

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足以抵挡一方,甚至,给他们机会也有可能成为第2个刘邦。

就是这样一群造反派,让刘邦不得不格外重视,谁跟谁不是兄弟,谁跟谁的情谊不深厚。

刘邦与他们的感情同样有几分真切,更不用说手底下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了。

让曹参带兵去攻打他们,且不说能否取胜,单单是感情用事就会耽误国家稳定。

与其把这个任务交给手底下的将领,倒不如刘邦亲自出征,快刀斩乱麻解决这些威胁国家稳定的因素。

在汉初6场较大的文臣武将反叛当中,刘邦御驾亲征了不下5场,也只有卢绾反叛时,刘邦实在是起不了身,所以无法亲征。

弄清了谁在逼着刘邦欲驾亲征,那么,就要看看这些人非刘邦亲征不可吗?刘邦在这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心思?

反叛会传染?

刘邦是从秦末过来的风云人物,对于秦末汉初农民起义、六国纷争再熟悉不过。

陈胜吴广在起兵时,手中的力量只有区区900人,如同当年刘邦一样,可反抗大旗下迅速聚集了数万十数万的人员。

这让陈胜看到了希望,有了底气,但也改变了他的策略。从此之后,他只坐镇后方,对外的战事一律由手下将领代替。

由此带来的一个恶劣后果就是,派出去的将领羽翼丰满、实力增强之后,纷纷不再听从陈胜的指挥。

武臣自立为王了,周市虽然没有自立,但却自任国相,周文最后虽然失败,但他也有自立的野心与实力。

哪怕是项羽也有类似的经历,只不过项羽是楚怀王的手下,等到项羽有了实力之后,楚怀王的死也就在眼前了。

这两人无不是当世的英雄,但都可以看出权力使人膨胀,有了权力之后野心也就随之疯长。

要让刘邦放权给平叛的武将,无非又是在培养一个叛乱的积极分子,等旧的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新的叛乱也将随之而起。

于是,刘邦只能御驾亲征,这样既可以防止大权旁落,也可以掐灭新叛乱的苗头。

抓军权等于抓生命

刘邦建立大业之后,国家形势和平了吗?显然并没有,至少在汉朝内部接二连三的叛乱,让整个国家依然处在风雨飘摇当中。

动荡时期,谁最能保护自己的性命与政治,恐怕非君权不可,哪怕和平时期军权都不应放松。

后世李渊与李世民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李渊同刘邦一样,帝业未成前也曾亲临战线,指挥战斗。

但等到他做到皇帝宝座后,就成了幕后指挥的,亲临前线的变成了李世民。

如此一来,李世民手中的军权与日俱增,以至于唐朝立国之后的逐次战争全部由李世民指挥。

毫不夸张地说,唐朝军民只知李世民而不知皇帝宝座上的李渊。

这样的军权分配,让李世民有了发动政治改革的实力与机会。

刘邦想必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每逢战事,刘邦必然亲临,在群英环伺的环境当中,军权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镇压武将

英布反叛时,刘邦的身子大不如以前,所以想派太子替自己去镇压。

可决议刚刚下去,就收到了不同的声音,商山四皓明确表示,太子不行!

原因就在于,无论是己方的曹参、周勃,还是敌方的英布,全部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老将。

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去统领、镇压这些功勋,显然是不合适的,不仅不合适反而是羊指挥狼群的操作。

刘邦并不是没有先见之明,在论功行赏时,刘邦已经有意在弹压这些武将了,不然萧何一个文臣也不会成为首功。

最终,刘邦拖着病体参与了诸次平叛,既顺利地解决了反叛将领,同时也是对己方大将的一次又一次恐吓。

可以说,刘邦御驾亲征也是被逼无奈,毕竟这元老朝勋非自己动手不能解决。

结语

刘邦之所以大动干戈,无非就在于这些功高正主的臣子们是帝王权术存在的威胁,打天下不容易,坐天下同样不容易。

当然,刘邦最后想到了一劳永逸解决隐患的办法,那就是杀。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