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麻斗士”李桓英:一生初心,一世使命

易家 2023-07-04 12:11:28

说起李桓英,或许很多人有些陌生。但作为一名医者,她声名远扬:

在无数个麻风病患者的眼里,她是可亲可敬的“李妈妈”;

在麻风病研究和防治领域中,她是毕生求索的“抗麻斗士”。

《大医百年:“时代楷模”李桓英》中评价:

她的姿态很高,高到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她的姿态又很低,低到多数人无法回到的低处。

她与时代和麻风病人所处的关系,注定她的精神成为了一道光。

这道光,穿透了黑暗,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光明。

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

为了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一生孑然一身的她,用匠心恪守了初心,以奉献践行了使命。

李桓英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家庭,祖父和父亲一心向国,耳濡目染之下,她选择以治病救人作为终身职业。

1939年,她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

动荡的岁月,拮据的生活,并没打消她追求知识的热情,她刻苦如初,潜心学习。

之后,她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进修,攻读公共卫生与细菌学专业硕士学位。

学成之时,因成绩斐然,导师引荐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后简称“世卫组织”)的第一批官员。

任职期间,李桓英先后被派往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见识了很多落后地区因贫穷导致疾病蔓延的现状。

闲时,她若有所思: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

合同期满后,世卫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5年合同,她却婉言谢绝了。

比起这份丰厚优渥的待遇,她更在意的,是心心念念的祖国。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李桓英也是这么想的,“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于她,倾其所学,要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献一份心,尽一份责任。

而那时,李桓英全家都已移居美国。

她瞒着他们,只身一人辗转多国,于1958年回到了北京。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她自创条件,进行麻风抗原检测。

为了明确新药的效果,她还在自己的手臂上进行注射,留下了清晰可见的疤痕。

回国后的第六年,李桓英的父母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女儿,两位老人苦口婆心地劝她去美国和家人团聚。

心中有国,万里山河皆为家。

李桓英还是拒绝了,她不愿离开岗位,不愿放弃工作。

1970年,单位迁至江苏泰州。

在那里,她见到麻风病人面部畸形、肢端残疾,内心震撼不已。

而且,麻风病患者不仅要饱受病痛的折磨,还要忍耐他人的歧视,她立志攻克麻风病。

侠之大者,是为国为民;医之大者,是恩泽苍生。

救治病人是医生的天职,李桓英谨记于心。

多年后接受采访时,对回国从医的选择,她一脸淡然:“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

电影《无问西东》结尾时有一句独白: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心之所向,便是最好的答案。

为报效祖国,为护佑苍生,纵是高薪续约,纵是亲情召唤,李桓英也不改初心。

到北京友谊医院任职后,李桓英又主动申请调入热带医学研究所,全力抗击麻风病。

这一年,她57岁。

为了精准调研,她来到麻风病的高发地区——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

在当地,所有罹患麻风病的村民都被安排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因为病菌的侵袭,病人们秃手秃脚、眼睛无法闭合,甚至连脚被钉子、石头硌破了也感觉不到疼痛。

提起麻风病,很多人都闻之色变,避之不及。

李桓英却热情地上前与病人们握手、拥抱,并一一为他们查探病情。

走到病人家里,她渴了舀起水闷头就喝,饿了端起碗就和他们一起吃饭。

慢慢地,李桓英用行动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也拉近了与他们的感情。

病人们敞开心扉地向她哭诉,她承诺,一定会帮他们治好病。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科技坚信不疑的她,一头扎进医学研究的工作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问询,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有了治疗麻风病的药物配方。

审批流程结束后,她争取到了新药,并重新回到勐腊县。

她结合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在当地开展非隔离的就地“短程联合化疗方法”。

因为担心病人不配合,她将药送到试点病人的手中,有时还亲自喂药、打针。

俗话说,“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李桓英极致的细心和耐心,让患者们重新燃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而对于病人每一次服药后的病情变化,她都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

这一记,就是整整两年。

她的严苛,无法撼动;她的认真,无人能及。

世上万事,怕就怕认真二字。

山高林密,道路艰险,李桓英坚持送药,所以乘车走险路、溜索渡河、坐木筏成了家常便饭。

当然,她也数次经历车祸和翻船。

最严重的一次,因雪天路滑,车子在盘山道上行驶时出了事故,她直接从前窗玻璃甩出去十多米,造成七根肋骨骨裂,双侧锁骨骨折,头部缝了七针。

后来在采访中,主持人问她怕不怕,她从容作答:

做成功的事都是不怕,你问探险的人哪个是怕的,见了敌人你有剑有枪有炮,你就不怕。

你没骗人,群众和地方领导就会相信你,病人跟你自己皆大欢喜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工作照旧,她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两年后,服药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她提出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也得到推广。

云、贵、川的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秦时明月》中有句话说,“最锋利的武器,抵不过一颗无惧的心。”

一个人,心中无所畏惧,必将所向披靡。

李桓英不畏险境,无惧征途,奋勇挥剑斩顽疾,最终大获全胜。

十年监测的数据显示,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行之有效,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很快,这种方案在全球推广,肆虐千年的疾病不再让人闻风丧胆,李桓英可谓居功至伟。

她以一己之力影响了整个国际医学界,甚至得到世卫组织官员的盛赞:

“全世界防治麻风病的工作,李桓英是做得最好的。”

为了促进麻风病早发现、早治疗,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

与之同时,她还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了麻风病防治的重大技术问题。

考虑到年事已高,有人劝她休息,她却振振有词:

人活着就要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这样活得才有意义。

我从来没有年龄的压力。事业没有完成,就不能半途而废。

她说到做到,毫不含糊。‍‍‍

在国内,麻风虽然可控、可治,但还没有彻底消灭。

为此,李桓英带着相关课题组的人员,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以期在麻风病的发病机制、传播方式等方面取得突破。

除此以外,她还去各地麻风病现场调研、开办培训班、到国外参加学术交流。

每一个用心付出的人,都值得被肯定:

2016年9月,第十九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

因为贡献卓著,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9年,她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1年,中宣部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当各项荣誉和奖项纷至沓来,李桓英继续奔忙。

她的人生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

和往常一样,她仍然有条不紊地工作,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后,先翻阅国际上最新发行的麻风病杂志,再指导助手做实验。

看不清书页上的外文,她手执放大镜缓缓移动;膝关节受损导致行动不便,她就拄着拐杖走。

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她矢志彻底消灭麻风病的信念。

曹操的《龟虽寿》有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李桓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

百岁时,李桓英动情地说:

“回国不是白跑了,我不觉得后悔,我觉得此生活得很值得!”

其实,不止于她,每一个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的人都会得到命运的眷顾。

《华严经》中写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坚守初心,贵在始终。李桓英做到了。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一生为病患。

李桓英坚守为民初心,践行医者使命,用“科学与无畏”、“执着与坚守”,书写了一部百年传奇。

人生多舛,世事多艰,生活向来如此。

愿你也能从李桓英的经历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不负韶华奋楫笃行,活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4

易家

简介:爱生活,爱读书,分享快乐,留下您的脚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