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之前有写到五代时期延续到北宋的将门世家——高家。
但在五代年间,所谓“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有另外一个家族,后唐和五代时期,其声望和势力还在高家之上,鼎盛时期,也有称帝的实力。只是子孙的能力不足,权势绵延到了北宋初年就陷入没落,远不如高家高怀德的地位。
这个家族是符家。
符家最早能追溯到的人,是唐朝晚期,一个叫符楚的人做到了陈州的牙将,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都不详,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生了一个好儿子,符存审。
符存审生于862年,少年时期喜欢“纠集豪强保护乡里”,长大后依附光州刺史李罕之,二十岁出头,跟随李罕之投奔河阳节度使诸葛爽,担任小校,勉强算是个小军官。
当时已经是唐僖宗年间,唐朝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儿,黄巢兵败而死,仍有许多乱军纵横,各地藩镇不听话不说,皇帝还被宦官田令孜裹挟着到处乱跑。
诸葛爽的主要任务就是跟有名的“吃人魔王”,占据蔡州称帝的秦宗权交手,过程中,符存审立下了一些战功。
诸葛爽死后,他的儿子镇不住将领,李罕之想要攻打他夺取地盘,被击败后,自己的手下也各自离散,符存审认为太原的李克用是乱世英主,前去投靠。李克用很欣赏符存审的能力,认他做了养子,让他统领麾下的“义儿军”。
符存审性情谨慎,为人笃实,作战勇猛,很得李克用的宠信,军中威望也颇高,往后多年,他跟随河东兵马与周边势力以及朱温作战,积功不断升迁。
后世民间传说,李克用麾下有他自己儿子和养子组成的“十三太保”,各个是乱世英豪,符存审就是其中的“第九太保”,戏文里面号称“双锏不输秦叔宝”。
到908年李存勖即位时,符存审已经是检校司徒,忻州刺史,领蕃汉马步都指挥使的官职,是河东军中的高层人物。
910年,李存勖南下柏乡,与后梁大战,符存审奉命留守太原,李存勖返回后,符存审前去赵州镇守。
912年,朱温调动大军北上,符存审与史建塘等人前去抵挡,相比后梁倾国之兵,符存审兵力明显不足,他却并不惊慌,提前抵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势后,也没有死守,而是趁着后梁大军立足不稳,出兵偷袭,俘获了数百名后梁士兵。
返回自家大营,符存审一边下令斩杀俘虏的时候刻意遗漏几个,另一边又嘱咐自己的士兵,在军营中宣扬自家大军十万,实力雄厚云云。
那几个逃命的俘虏回去后梁军中一说,朱温往下本来就有些疑虑,觉得符存审这么谨慎的人,这次怎么会拉着区区一州兵马,就来阻拦自家主力,听俘虏们这么一说,顿时“豁然开朗”,一定是李存勖偷偷把主力给派来了!
一时间后梁军中人心惶惶,当天晚上,符存审领精锐骑兵突袭,杀入后梁大营,迫使朱温烧掉大营,连夜遁走,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河东的战事草草结束。
立下大功的符存审在战后升任三州团练使。
915年,李存勖拿下魏博,符存审趁机攻入河北,占领魏州,与五代唯二名列《百将传》的后梁头号大将刘鄩展开对峙。
后梁不能坐视河东将触手深入河北之地,916年,刘鄩调集重兵攻打魏州。李存勖领兵前来援助,符存审便绕了个圈,断掉了后梁大军的后路,迫使刘鄩在元城与李存勖决战。刘鄩大败而逃,符存审乘胜追击,一口气拿下了现在河北的邢台、永年、磁县,以及河南的濮阳、卫辉等地,让晋军的地盘大幅扩大。李存勖大喜,加封符存审为安国军节度使。
同年十月,符存审攻克重镇沧州,升任检校太傅、横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举成为武将顶点的“使相”。
917年,契丹人看准了机会,突然大军拿下,将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团团围住,要拿下这个漠北进入中原的关键重镇。幽州守将周德威拼死守御,同时连番不断的向后方求援,可李存勖正领着主力,与后梁大军对峙,便委派符存审和李嗣源领兵数万人北上救援。
面对强大的契丹骑兵,符存审摆下“鹿角阵”,每个人带着几根树枝,等待契丹人发起冲锋,晋军就将树枝摆放,拼凑成一个简陋的寨子。契丹人被鹿角阻挡,只好下马搬动鹿角时,晋军乱箭齐发,重创契丹前锋。随后,符存审安排一些老弱残兵,点燃柴草,迷惑敌兵,等契丹人一边鼓噪,一边走到近处时,符存审领着步兵从侧翼径直杀入敌阵之中,一战大获全胜,斩杀契丹士兵上万人。
918年,换成李存勖要起全国兵马,一举灭亡后梁,符存审也领着一万士兵参与决战,胡柳坡一战,周德威战死,李存勖也差点儿被后梁士兵击杀,符存审力战救主,支撑到了银枪效节军解困,晋军先败后胜。
919年,符存审升任马步军总管,成为晋军头号大将。他在前线督战,与后梁军队对垒一年,大小上百战。
920年,后梁河中节度使叛梁投晋,刘鄩前去讨伐,符存审则引军救援,他以“缓师示弱”的计策,两战两胜,大败刘鄩。
921年,成德节度使造反,接连杀死了“十三太保”中的两位,符存审第三个领兵前去平叛的,于次年攻克镇州,为义兄弟报了仇。
923年,李存勖灭亡后梁,建立后唐,可符存审卧病在床,一直没有参与最后的战斗,心中郁郁不欢,以致旧病复发。他想要去京城洛阳觐见,却被把持朝政的大臣忌惮,两次驳回了他的请求。
924年,符存审在幽州病逝,享年六十三岁。后唐追封他为尚书令,数年后,又追封他为秦王。
符存审对南败后梁,向北破契丹,东征西讨,攻城拔寨,成为晋国将领之首,多次以少胜多建立赫赫功劳,是后唐能够建国的头几号功臣之一。
临终时,符存审将儿子们叫到身边,说自己出身贫寒,历经四十年才有将相之位,期间入万死而无一生,光是从身上取下来的箭头,就有一百多个,让儿子们知道家业得来不易。
————————
第一代符存审奠定了符家的基业,他的儿子们则将这份家业发扬光大。
符存审至少有九个儿子,个个都有本事有能力。
1、长子符彦超,少年时期就当上了牙将,李存勖即位后,符彦超被封为安远节度使。魏州兵变,符彦超奉命前去太原,稳住了当地的局面。
至926年李嗣源即位,符彦超升为太原府尹,昭义节度使。929年,符彦超又被加封为金吾上将军,930年,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934年,符彦超被军中的士兵所杀,朝廷追封他为太尉。
2、次子符彦饶,跟随父亲在军中作战多年,后唐建立时因功被封为曹州刺史,之后在各地为官。
后晋建立,符彦饶升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傅。
937年,出兵平定邺城叛乱,手下将领产生争执,符彦饶镇压不利,被乱军所杀。
3、三子符彦图,早年为骑兵将领,在晋军中作战,之后经历不详,或许在战争中阵亡。
4、五子符彦能,经历不详,官至楚州防御使。
5、六子符彦琳,没啥战功,凭借家族亲戚和自己的寿命,从后唐到北宋,一路升迁,官至金吾上将军,死后追封太子太师。
6、七子符彦彝,官至武安节度使。
7、八子符彦伦,945年后晋与契丹军大战,符彦伦领兵参与,在相州城下以疑兵之计击败契丹军队,保住了相州,之后逐步升迁,官至定远节度使。
8、九子符彦升,官至昭庆节度使。
————————
好像少了一个?没错,少的就是符家第二代的中流砥柱,让符家再上层楼的符存审四子,符彦卿。
符彦卿生于898年,算是生在了唐朝的末年。
他十三岁便能骑射,跟在李存勖身边,颇受信任,成年后,担任李存勖的亲军指挥使,后唐建立时,符彦卿升任散员指挥使。
926年兴教门之变,李存勖做最后一搏时,他身边的亲信大多离去,只有符彦卿等十余人苦战到底,直到李存勖中箭身亡,他们才离开了洛阳。
毕竟是将门世家,离开李存勖,符彦卿依然有前途,过了一年多,928年,他就再次登场,以吉州刺史的身份,参与征讨义武节度使的叛乱,并跟随上司归德军节度使王晏球击败了南下的契丹兵马,叛乱平息后,符彦卿升任耀州团练使。
934年,符彦卿转任易州刺史,领北面骑军。
936年,石敬瑭起兵,耶律德光领兵五万南下。符彦卿随同军中大将高行周,迎战契丹军,吃了败仗。
至后晋立国,符彦卿升任同州节度使。这时他大哥符彦超已死,二哥符彦饶还活着,符家仍然是一门两节度的顶级将门。
937年符彦饶被杀,符彦卿大为悲痛,请求辞职,没有得到批准。
942年,跟符彦卿关系很好的石重贵即位,命他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943年,契丹再次大举南侵,符彦卿跟随老上司高行周北上抵御,高行周一度被数万敌兵围困,诸将借畏惧不敢救援,符彦卿领数百名骑兵突击,杀入阵中,逼退了契丹军。随后他与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一起,平定了平卢军的叛乱,战后获封为祁国公。
945年,契丹军北撤,符彦卿和李守贞、杜重威等人趁机北上,试图夺回幽州。契丹大军当即回头,两军在阳城大战一场,契丹军刚开始被打的后撤十几里地,但随后契丹军的反击极为凌厉,将后晋军围困在没有水源的营地之中。
大风乍起,契丹人点起了火,浓浓烟雾遮蔽了后晋军营,士兵们士气大减。杜重威主张等风势变小再行交手,符彦卿等人则坚持拼死一搏。于是后晋大军在狂风大作之时,呐喊着从军营中杀出,契丹人措手不及,溃败,耶律德光几乎是单人独马逃出重围。
战后叙功,符彦卿升任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
数次与契丹交锋,符彦卿胜多负少,名震敌国,当时契丹人畏惧他的名声,有时候马生了病,都会唾骂说:“这难道又是符彦卿在搞鬼?”
可惜,后晋国内也担忧符彦卿的实力,许多人排挤他,石重贵只好让他离开北方,领着数千兵马戍守荆州。
947年,领着后晋军主力的杜重威投降契丹,耶律德光再次南下,石重贵紧急调遣符彦卿和高行周北上,但在“带路党”的帮助下,契丹军队迅速攻陷汴州,灭亡了后晋。符彦卿和高行周也没有继续抵抗,都归附了辽国,耶律德光让符彦卿返回武宁军,镇压当地的起义军。
听说儿子拿下中原,耶律德光的母亲在漠北还询问左右:“抓住符彦卿了么?”左右回答说符彦卿被后晋朝廷送去了南方,耶律德光的母亲叹息道:“好啊,让此人在后方消磨,晋国是何等的失策啊。”
刘知远起兵,攻入汴州,建立后汉。符彦卿入朝觐见,获封为泰宁军节度使,兼侍中。
949年,朝廷又加封符彦卿为中书令,拜魏国公。
950年,郭威建立后周,封符彦卿为淮阳王,953年,改封为天雄军节度使,拜卫王。
954年,北汉想要抓住后周皇位更替的机会,便联合自家靠山辽国,大军南下攻打山西。
柴荣领禁军亲征,符彦卿则被任命为河东行营都部署,统领周边各路兵马,从河北出兵,威胁敌兵侧翼和后路。
高平一战,柴荣大胜北汉和契丹联军,随后北上,接连攻克了多座北汉城池。当年后周兵马抵达北汉都城,符彦卿则率领一万余兵马向北至忻州,阻挡辽国的援兵,驻扎期间,符彦卿还顺手拿下了附近的孟县。
辽国不想坐视小弟灭亡,再次发兵南下,与符彦卿在忻州对峙,双方连场交锋,不分胜负。但柴荣那边,面对坚城久攻不克,粮饷不足,只好全军后撤。战后,符彦卿被拜为太傅,封魏王。
柴荣跟符彦卿的关系还不只是君臣,之前柴荣没做皇帝的时候,郭威为了拉拢符彦卿,俩人结了亲家,符彦卿的长女嫁给了柴荣。等柴荣做了皇帝,妻子就成了符皇后,又被称为“大符皇后”,符彦卿也就多了一层身份——国丈。
不过,符皇后身体不好,没做两年皇后的位置就病逝了,柴荣一方面跟妻子感情甚笃,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与军方的关系,便再次向符彦卿求亲,娶了妻子的二妹,数年后,柴荣将符彦卿的次女立为皇后,是为“小符皇后”。
而在二女儿嫁出去之后,符彦卿一个同僚的弟弟家中妻子病逝,符彦卿觉得这个同僚兄弟俩人都不错,就将三女儿嫁了过去,做这个同僚弟弟的继室。
这位为人不错的同僚姓赵,叫赵匡胤,成为符彦卿三女婿,或者说二女婿的这位,叫赵匡义。
959年,柴荣病逝,大符皇后生下的柴宗训即位,符彦卿身为皇帝的外公,加封为太尉,柴宗训年幼,由小符皇后垂帘听政。
在这个时间点,符彦卿有资历,有威望,有兵权,只要他想,那么他去坐一坐皇位,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大。
但是符彦卿没有这么做。
他不做,就有别人做。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赵匡胤至少在表面上对待柴宗训母子很是恭敬,对于符彦卿就更是如此,加封其为太师。
此时的符彦卿,是太傅,是太尉,是太师,是魏王,是天雄军节度使,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官职上来说,是货真价实的人臣顶点。
963年,朝廷改任符彦卿为凤翔节度使,他到洛阳的时候,说自己得了病,不肯再走,御史们弹劾他,赵匡胤特地下旨,不许审问符彦卿,但罢免了他的节度使官职。
随后几年,符彦卿在洛阳闲居,每逢春天,他都会骑着马,在洛阳周边游玩,很是悠闲自在。
975年,符彦卿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符彦卿十几岁从军,一直到六十多岁仍在军中,堪称是征战一生,与五代时的其他名将略有不同,符彦卿的功勋,东征西讨的平定叛乱的占比不大,更多的是从契丹人身上获得。928年、944年、945年、954年,前后近三十年,他多次跟契丹人交锋,胜多负少。
阳城一战,劣势之中,他高呼酣战,大败契丹骑兵,打的耶律德光狼狈狂奔上百里,侥幸活命,杀出了中原王朝的威风,让契丹人都对他敬畏三分。
符彦卿还有两本军书,可惜在历史中散失。
——————————
相比煊赫百年的“高家将”,符家在前两代其实是超出的,符存审的战功和官职都远胜高思继,符彦卿和高行周相比也并不逊色。
但符家到了第三代,却没有高家高怀德那种人才了,地位最高,最出名的是符彦卿的三个女儿,前两个都是柴荣的皇后,三女儿嫁给赵匡义,但在北宋初年病逝,没有活到赵匡义做皇帝的时候。赵匡义感念夫妻之情,即位后,追封其为皇后,符家三女,一门三皇后,在历史上也仅仅逊于“超级老丈人”独孤信。
女儿嫁的出色,儿子就不行了,也可能是生的晚了,没有遇上乱世,又碰上了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就没有武将建功的机会。
符彦卿三个儿子,长子在天雄军中做事,最高做到都指挥使,柴荣年间病死。
次子生于945年,北宋建立时才十五岁,凭借家世,到宋真宗年间,升任防御使,获封为公爵。
三子在宋真宗年间做到兵马钤辖,因兵变被杀。
百年将门,就此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