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水浒传》里,有一位“神行太保”戴宗,腿上贴两道甲马,就能日行八百里,速度快逾奔马。
而在《水浒传》成书的几百年前,还真有一位奇人,在史书中留下了“日行五百里”的神迹。
这位奇人是南北朝末年,南陈人士,生于广东南雄市(也有说法是重庆潼南),他有一个很好记的名字——麦铁杖。
麦铁杖臂力过人,且双腿生风,跑起来堪比奔马。他家境贫寒,却不怎么想着卖力干活,只想捞快钱,刚开始还算老实,要不上山打猎,要不下海捞鱼,待到年纪渐长,麦铁杖又跟人合伙,聚众为盗,以打劫为生。
一帮子乌合之众,没“快乐”几天,就遭到了广州刺史的抓捕,哪怕麦铁杖奔跑如飞,也没奈何正规军的天罗地网,被抓进了大牢,成了官府的奴隶。
或许是因为生的雄壮,麦铁杖的官奴生活颇为与众不同,他被安排为皇宫的“执伞奴”,也就是负责在皇帝身边,撑着一把巨大的伞盖,为皇帝壮声势的“仪仗队”成员之一。
虽然是官奴,但在皇帝身边做事,待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没准哪天皇帝心情好,还能混个小官做,比之前的小老百姓或者盗匪都有前途的多。
可麦铁杖过得不开心,他觉得这日子太枯燥了!
某一天,距离京城百余里地的南徐州城,晚上出现了一名大盗,仗着武力,或是打劫,或是偷盗,让不少大户人家遭了殃。
刚开始,南徐州的富户都跑去官府,要求官府捉拿盗匪,让南徐州的官员压力很大。
直到某一次,一个眼睛尖的人惊讶的发现,这个盗匪,不就是在皇帝身边撑伞的那个大汉?
南徐州官员立即上奏朝廷,说麦铁杖这厮不老实,请求朝廷处置。
皇帝陈后主和朝廷官员们接到奏章,都不肯相信——麦铁杖每天一大清早都会准时上班,怎么可能跑去大老远的南徐州做贼?
南徐州的官员也很是委屈,我们明明看到的就是麦铁杖,咋朝廷不相信我们呢?
两边来回吵了几次,一个官员想出来了查明真相的办法。
一天傍晚,皇宫中突然传出来一份悬赏:谁能在当天将诏书送到南徐州刺史手上,就能获得百金的重赏!
麦铁杖被黄金迷惑了双眼,没过脑子就应声而出,拿着诏书撒腿狂奔,第二天早上又拿着南徐州刺史的信物回来复命。
陈后主笑道:“看来,南徐州官员们说的都是对的,盗匪果然是你!”之前不相信南徐州说法的朝廷官员们都很恼怒,要求重罚麦铁杖。
陈后主却觉得爱惜麦铁杖的这份本事,斥责了他一番,将他赶出皇宫,便算了结此事。
数年后,南陈被隋朝灭亡,麦铁杖辗转加入了隋朝大将军杨素的军队。
南陈虽然亡了,但江南大批的地主豪强不服从隋朝的统治,各地烽烟四起,叛乱不断。杨素领兵前去平叛,他知道麦铁杖身手不凡,便让他到钱塘江对岸去探察敌情。
麦铁杖欣然领命,他卷了一些野草顶在头上当成伪装,趁着夜色跳入钱塘江,迅速游到对岸,探明了叛军的营寨分布和兵力情况,再跳入江中,游回自家营地上报。
如此完美的完成侦查工作,杨素对麦铁杖大加赞赏,随后的平叛中,又多次让麦铁杖独立侦查。
上得山多终遇虎,有一次,麦铁杖被叛军发现了踪迹,他没穿铠甲,没拿兵刃,当场被叛军拿下。叛军将领觉得抓了只大鱼,便安排了三十个士兵,押送麦铁杖去见他们的主帅。
途中押送的士兵们吃饭休息,麦铁杖一直嚷嚷着自己饿,要求临死前吃一顿饱饭,就有士兵弃了恻隐之心,解开他的双手,让他吃饭。
说时迟那时快,麦铁杖大吼一声,闪电般探手一拿,夺过士兵的刀子,一刀将其砍翻在地。
其他的叛军士兵都在吃东西,被惨叫声惊了一跳,回过头来,只见麦铁杖面目狰狞的飞扑而来。一时间,血光飞舞,刀光闪烁,战斗的结果,却是麦铁杖以一敌众,一个人将三十个叛军士兵全部斩杀!
喘着粗气,麦铁杖将叛军士兵的鼻子都砍下来,扬起飞毛腿,返回隋军大营,将事情一五一十的汇报给杨素,一边说,还一边拿出了三十个血淋淋的鼻子。
杨素也惊了,表示战后要重赏麦铁杖。
不过,大概是贵人事忙,平定叛乱后,论功行赏,杨素却忘了麦铁杖这一茬。
麦铁杖左等右等,怎么都没等到自己的封赏,不禁很是郁闷,他想要去提醒杨素,却又不太敢直闯帅营,便想了个办法——杨素乘驿车返京,麦铁杖徒步紧追,每天晚上都跟杨素睡在同一家驿站里面。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终于有人惊讶这眼熟的大汉咋每天晚上都在眼前晃悠,禀报杨素,杨素去看了一眼,才明白麦铁杖的心思,他笑着让麦铁杖加入返京的队伍当中,并在回朝后,特地奏明了麦铁杖的功劳,请求朝廷封他一个“仪同三司”。
可惜麦铁杖大字不识一个,之前又是劣迹斑斑,朝廷没有将他留下,而是给了笔赏赐,让他回到老家。
直到数年过去,开皇十六年(597年),杨素领兵北征突厥,又想起了这个老部下,将麦铁杖调到自己麾下从军,凯旋后,麦铁杖因功加封为车骑将军,上开府。
到隋炀帝登基,皇帝的弟弟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造反,奉命平叛的仍是杨素,麦铁杖跟随一起出发。每次交战,麦铁杖必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先登破城,斩杀敌将,立下了诸多功劳,杨素这一回可是没忘了给他表功,平叛胜利后,麦铁杖加封为柱国大将军。
从“仪同三司”,到“上开府”,到“柱国大将军”,这些官职听着很威风,但实际上都是散官,或者说是荣誉官职,有品阶,有俸禄,没实权。主要的原因还是麦铁杖没文化和曾经做过盗匪的“前科”,让朝廷不敢给他实际的权力。
但隋炀帝是个不怎么走寻常路的皇帝,他接见麦铁杖后,很是欣赏这个勇猛的壮汉,也惊叹其“日行五百里”的高超技艺,便下诏任命麦铁杖为莱州刺史,给他一个地方官当。
麦铁杖啥都不懂,在莱州干了些时间,一点儿政绩都没有,隋炀帝接了几个弹劾后,想了想,决定再给一个机会,便将麦铁杖降了一级,改任汝南太守。
这一回,麦铁杖痛下决心,认真学习法令制度,再加上他对于“老本行”的熟悉,在他的治理下,汝南的盗匪团伙几乎绝迹。
朝廷上有很多出身“高贵”的官员,看不上没文化的麦铁杖,而且“麦”这个姓氏大部分集中在当时荒僻的岭南地区,也属于中原文化圈的外围。有一次上朝,河南窦氏考功郎窦威就讥笑说:“麦是个什么姓?我怎么没听说过?”麦铁杖当即应声:“麦子和豆(窦)子没有差异,怎么不能做姓氏?”窦威大窘,无言以对。旁听的官员们都认为麦铁杖机敏聪慧,绝不是“文盲”可比。
能打仗,反应快,肯学习,如此下属,让隋炀帝越看越喜欢,将麦铁杖调任右屯卫大将军,这是统领诸多“鹰扬府”的高官显贵,掌握实际兵权,是军方的头几号人物之一。而且平时隋炀帝也对麦铁杖嘘寒问暖,相当亲密。
不管是出于江湖义气,还是出于臣子对皇帝的忠心,麦铁杖认准了隋炀帝,他认为隋炀帝对他恩重如山,是值得他付出性命的主君。
612年,隋炀帝调动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麦铁杖立即请求担当前锋,当时他年纪已经不小,与他关系很好的一名医生劝说他不要随军,还是留在京城养病,麦铁杖认为自己报效君主的时机已到,坚定的说道:“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用药草保命,死于妇人怀中?”
隋军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是辽河,高句丽想要依靠天险,将隋军阻挡在辽河以西,便调遣重兵防御,还拆掉了辽河上的所有桥梁,毁掉了两岸的所有船只。
隋炀帝任命官员修筑浮桥,让大军渡河。麦铁杖叫上自己的三个儿子,父子四人都换上象征“敢死”的浅黄色的衣衫,并嘱咐儿子们:“我久蒙国家恩德,今日就是为国捐躯的日子,我如果战死,你们也要多加努力啊!”
他亲自站在桥上,随着伸展的浮桥,一点点接近辽河东岸。
高句丽兵马看到了隋军的动作,大军翻滚着杀来,而这时,浮桥距离辽河东岸,还差了数丈。麦铁杖放声大笑,他似乎又拥有了年轻时的腿力,只见他猛力往前一跳,跨越了河水,稳稳落在辽河东岸,正面与高句丽大军相对。
高句丽将领也知道,如果隋军搭好浮桥,那悬殊的兵力将让高句丽无力反抗,正是生死存亡之时,高句丽将士一波又一波的冲向浮桥。麦铁杖则与数名跟在他身后的隋朝将士,殊死搏斗,接连斩杀了数十名高句丽士兵。
可是,浮桥就那么宽,上面搭载的士兵就那么多,高句丽的军队找到机会,绕到麦铁杖身后,摧毁了浮桥。麦铁杖孤身在敌阵之中,已是必死之境,他却丝毫不惧,呐喊着左冲右突,只杀得血透重甲。
然而众寡悬殊,麦铁杖最终力竭,战死于辽河东岸。
隋炀帝听闻爱将惨死,不由得当场哭泣,下诏重金赎回麦铁杖的尸体,并追封他为国公,还让麦铁杖的长子麦孟才承袭爵位。
麦孟才也继承了父亲的忠勇,数年后,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隋炀帝。麦孟才联络朋友,想要击杀宇文化及,为皇帝报仇,事情泄露后,麦孟才也被宇文化及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麦铁杖有一个曾孙女,嫁给了唐朝刺史冯君衡,生下三个儿子。冯君衡遭人诬告,全家没入宫中,其中最小的儿子认了个养父,改名“高力士”,一度权倾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