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 SU7 这款车造型亮相的那一刻起,“抄袭保时捷”这样的声音就没有断过。
近日成都车展上,又有车企高层直言不讳:“我直接喷一下小米。这个抄啊,真不要脸。抄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很多人不认识那个叫保时捷的车,保时捷车怎么会难看呢?我很理解,没什么不好意思,只要成功。”
这里先说一下我的观点:上汽确实有很多原创的好设计,但这么喷小米很大一部分可能源自于“同行相轻”的心理,事实上小米 SU7 对保时捷 Taycan 或帕拉梅拉只是致敬,并没有抄袭。
这里我们先来看“当事人”怎么说,今年 4 月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Michael Kirsch)表示:“对于小米 SU7 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高情商的回答,但保时捷就真的就这么大方么?
假如真的从法律上来说保时捷有证据小米 SU7 抄袭了自家的作品,保时捷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所以真相是,首先小米 SU7 在法律和专利层面并没有侵权。
专利上小米并没有侵权保时捷对自己的外观设计保护意识肯定是在线的,2017 年 10 月保时捷就 Taycan 这款车在中国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并在 2019 年获得了专利权,有效期为 10 年(2021 年 6 月后的改为 15 年),小米 SU7 今年 3 月底正式上市,是在这个有效期内的。
而要判断是否侵权的基本方法是: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注意这里的整体观察不是指两台车看起来像不像,而是要观察“设计要点”。设计要点则是指,外观设计区别于现有设计、能够对一般消费者产生显著视觉影响的设计特征。
下面对比一下保时捷 Taycan 和小米 SU7 的“设计要点”。
首先保时捷 Taycan 和小米 SU7 最像的地方就是侧面轮廓了,但也仅仅有这个是比较重合的。其他保时捷的“设计要点”小米 SU7 均不具备。
而且这都是网上的图片对比,实地观察两台车的话,差异还是非常大的,保时捷 Taycan 明显还要更低趴运动一些的,细节上的差异就更多了,从前后大灯、轮毂、天窗、前后格栅、外后视镜都明显不一样。
至于为什么网上“小米抄袭保时捷”的声音这么大,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保时捷 Taycan 的车身太具有标志性了,现实中这样的车非常少(因为要牺牲很多空间),突然出了一台轮廓比较像的车,大家一下子就联系起来了,再加上小米汽车自带的流量是非常恐怖的,一下子大家都讨论起来了。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小米 SU7 好的原创的设计部分很少有人讨论,但有模仿嫌疑的部分一下子全网皆知了,虽然有点无奈,但这确实符合传播规律。
这里我也看了一些“指责小米 SU7 抄袭”的帖子,大部分都是那侧面轮廓来比,而如果换一个角度就完全不同了,而且即便是侧面,如果线下看实车,感觉也不太一样。
那么小米 SU7 的侧面比例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
小米 SU7 的侧面比例是怎么来的首先汽车现在已经诞生了 100 多年,汽车设计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领域了,也已经形成了很多的设计规律或者说已经有很多模板可以套了。
比如很多经典车型的两个轮子中间刚好能放三个轮子(按外径算,小米称这个叫轮轴比,但好像不太严谨),下面 4 个图来自于汽车圈的“木村拓哉”,UP 主“ToTo 文翰”。
我们看到标轴的宝马 3 系、奥迪 A4、奔驰 C 级的侧面轮廓基本一样,其两个轮子之间都刚刚好塞下 3 个轮子外径。其余的中型豪华车,比如沃尔沃 S60、雷克萨斯 IS、捷豹 XE 等。
另外一个“模板”就是车高刚好是 2 个轮子外径的高度,宝马 3 系、奥迪 A4、奔驰 C 这些车型也基本遵循。
而小米 SU7 恰好也遵循上面所说的两个比例,符合行业一款运动车型的规律。而如果再仔细对比保时捷 Taycan 的话,两个轮子中间刚好能再放下 3 个轮子外径,和小米 SU7 一致,但 Taycan 的车身高度更低,实际上车身高度是明显低于两个轮子的高度的。
从具体的车身尺寸上也可以看出 Taycan 和小米 SU7 的取舍,保时捷 Taycan 作为一个运动豪华品牌,定价在 80 万以上,车身高度仅为 1381mm,车身姿态更接近于跑车,后排空间坐成年人比较吃力。小米 SU7 更多地考虑了空间的实用性,毕竟买保时捷 Taycan 的车主家里可能好几台车,后排无所谓,但 20-30 万的小米 SU7 的后排还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至于为什么小米 SU7 要做成溜背的,不做成传统三厢车的造型,一方面是纯电动车因为下面有一块电池,Z 向的头部空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风阻,小米 SU7 的风阻低至 0.195,小米称 28°的前风挡 +17°的大溜背减少了 10Counts 的风阻,也就是 0.01,加上这 0.01 的风阻就是 0.205 了,
在 SU7 的发布会上,雷军也对此表示:“风阻最小的设计基本都是这个样子。”
小米汽车的顶级设计团队最后再简单聊聊小米汽车背后的设计团队。
首先是首席设计师李田原,是前宝马全球首位中国设计师,任职期间参与了宝马集团包括宝马,MINI,劳斯莱斯等多个汽车设计研发项目。代表作有宝马 iX 外饰设计、宝马 2019 年 5 系中期改款以及宝马 2021 年 i Vision Circular 概念车等。
外饰设计负责人仇臻的代表作是奔驰 Vision EQXX,主导设计了当时全球最低风阻的电动车,一次充电可以跑 1000km+。
内饰设计负责人 Shin Muto,前宝马高级内饰设计师,主导设计过宝马 X1 内饰、宝马 2 系内饰、宝马 1 系概念车。其中 X1 和 2 系得到了 2022 年和 2023 年的德国金方向盘奖。该奖项相当于汽车界的奥斯卡奖,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最后前宝马“鬼才设计师”克里斯·班戈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总体来说,说小米 SU7 抄袭保时捷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不可否认小米造车确实有受到保时捷的启发,有致敬的成分。
最后如果你要说蔚来 ET7、小鹏 MONA M03、极星 3、极越 07、阿维塔 12 这样的基本没有致敬原创度更高并且也非常好看的设计是不是更好呢?
答案当然是“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