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今日说法》播出的“可疑的事故”引发了社会关注,如:犯罪嫌疑人编造虚假原因构成保险诈骗罪,而医疗机构等以相同方法骗取社会保险基金却不以犯罪处理;欲知其中的缘由,还得从浙江等地发生的可疑事故说起。

今日法律重述·可疑的事故
一、“可疑的事故”概说2024年年初,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经侦大队民警走访保险行业协会时,协会工作人员向警方反映了一条线索。故意制造机动车碰撞事故,蔡某某与小郑等人向保险公司理赔;再次调查事故原因,嫌疑人之一,小郑签字时的手都在发抖。
镇海警方关联相关信息发现:几年来,嫌疑人蔡某某竟然有200多次高档汽车碰撞报警记录;经依法侦查查明:
至2024年期间,蔡某某、龚某某、陈某某、李某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在浙江宁波地区共制造碰撞事故238起、从汽车修理厂获得理赔返点数额巨大。
同时,镇海警方还梳理出包括江西、福建、安徽、山东、辽宁等地共8个省份频繁发生的同类事故300多起,涉及几十名嫌疑人;目前,宁波警方通过集群战役将线索发给其他省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有人可能要问,犯罪嫌疑人是怎样获得保险公司理赔的呢?以浙江省宁波市的杜先生开车被碰撞的案例加以说明:
两年前的一天晚上,杜先生带着老伴开车回家;杜先生驾驶的车辆在某一右转弯处已经转弯,一辆直行高档轿车突然撞了上来。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转弯与直行车辆相撞,杜先生通常负全责。
这次碰撞事故的修车费用共计7.8万元,由杜先生一方的保险公司支付;修理厂与评估人虚报修理费用,蔡某某等人从修理厂获得修车费用返点。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出结论:犯罪嫌疑人蔡某某等人即使用自己控制的车辆相撞也得获得理赔费用返点、修理人与评估人夸大损失程度是骗取理赔的关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四款据此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有人可能要问,保险诈骗罪的构成条件究竟如何、犯罪嫌疑人蔡某某等人又构成犯罪?
二、保险诈骗的构成要件《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的保险诈骗与本法规定的其他诈骗罪不同,如: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整体构成要素为“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但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也不需要隐瞒身份这一要素。
保险诈骗的罪状与《保险法》第一百七十四条“高度重合”,区别在于将“故意造成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分解为:骗取财产和人身保险金。多数人据此可以得出结论,保险诈骗的构成要件在《保险法》。
本文之所以区别保险诈骗与合同诈骗罪,目的之一为,适用刑法应有罪刑法定的理念,如:司法实践对合同诈骗罪的适用仍是民刑不分;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保险诈骗与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相同。
多数人对法律文本中的分号还没有进行逻辑分析。例如:《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了“情节恶劣”,并以分号结尾;其含义为,其他危险驾驶行为均有情节恶劣这一要素。再如: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了“随意”,寻衅滋事罪有流氓动机,或者目的。
有人可能质疑,《保险法》第一百七十四条规定的保险诈骗难道“恣意”了吗?本条的法律依据为《民法典》(《民法通则》)规定的“三角欺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此为三角欺诈的民事法律责任。
《保险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评估人、证明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进行保险诈骗提供条件的,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此为鉴定人、评估人、证明人作为“对方”实施欺诈的责任。

保险诈骗的构成要件
有人可能更加质疑,“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为何反而是民事责任,而不构成诈骗罪?从民事角度分析,撤销仅是形成权之一,民事案件被撤销后,受害人仍可追究其他法律责任:
“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情形下,第三人欺诈行为取得财物已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受害人可依法追究其侵占,或者盗窃等的法律责任,如:评估人倘若是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保险诈骗的性质应为贪污。
三、保险诈骗罪规定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保险中的医保诈骗频繁发生,如:无锡虹桥医院骗取医保基金案等。有人可能要问,骗取医保基金为何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社会保险法》第九十四条仅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本条没有规定构成要件,根据目前的主流观点,司法机关不能类推适用保险诈骗罪:
修订后的《反垄断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考辅导书的学者却认为,目前我国刑法没有设垄断罪,仅如暴力抗拒反垄断执法构成妨害公务罪的,依照《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有人可能要问,法考辅导书等学者的上述观点是否有法律根据?《刑法》第三条前半句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在刑法理论上,本条被称为罪刑法定。多数人能够理解出,学者的观点并没有法律根据,如:在不成文刑法国家,类推被广泛适用;目前欺诈与诈骗不分,其实质是不成文司法制度的应用。
有人可能要问,《刑法》第三条究竟是何含义?在本文看来,此规定就是类推,罪刑法定并不排斥合法利益受损依法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国家不同的是,前者的罪刑法定由法律(基本法)规定,后者由案例推定。
目前,不少学者常常从有利于资本的角度解释法律现象,如:将民营教育、医疗事业解释为可以营利、《反垄断法》修订后又作了相反的解释等;但在本文看来,司法人员完全可以根据《刑法》第三条的规定将垄断行为类推为非法经营等犯罪。

保险诈骗罪规定的重要性
社会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如:《宪法》等规定的征收、征用制度;根据该原理,社会保险的利益高于商业保险。不难得出结论,保险诈骗罪规定的重要性在于:任何与保险诈骗相同,或者类似行为构成犯罪,但在适用罪名上可能不同,如:贪污罪;此为“可疑的事故”法治意义之所在。
主要参考法条
主要参考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