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茶

神州茶韵 2025-04-10 10:07:36

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臣、文学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闻名于世。

范仲淹年少时家境贫寒,曾以“划粥断齑”的苦读方式闻名。据记载,他在冬日读书困倦时,常以冷水浇面提神,而茶则成为他驱寒醒脑的良伴。这种简朴的饮茶习惯,不仅缓解了物质匮乏的困顿,更成为他砥砺心志的象征。茶之清苦,恰似他早年的人生底色;而茶之回甘,则暗含他对未来的希冀。

公元1033年,范仲淹因谏阻宋仁宗废后而贬任睦州知州。在此期间,他与从事章岷结下深厚友谊。章岷来自福建建州(今武夷山一带),携家乡斗茶风俗与武夷岩茶拜访范仲淹,二人品茗论诗,遂成千古名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中,“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一句,既赞美武夷茶的卓绝品质,亦以“仙人栽种”的传说赋予茶以超脱世俗的灵性。诗中更以“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将茶与美酒、香草对比,凸显茶的清雅高洁。这首长达42句的茶诗,不仅描绘了宋代建州斗茶的盛况,更寄托了范仲淹身处逆境时的豁达心境。

范仲淹对茶的推崇,超越了单纯的风雅趣味。他在诗文中多次以茶喻政,将饮茶之道与为官之德相勾连。例如,《斗茶歌》中“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一句,既道出茶的醒神功效,亦暗含其以清廉自守、匡正时弊的政治理想。他甚至在诗中调侃:“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意指若世人皆饮茶,则酒价跌落、药市萧条,社会风气将因茶而净化。这种将茶文化提升至治国安民高度的思考,展现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深邃眼光。

除《斗茶歌》外,范仲淹还留下多首茶诗。如《萧洒桐庐郡十绝》中“春山半是茶”勾勒出江南茶山的葱郁画卷,《次韵和刘夔判官对雪》中“香滋陆羽茶”则致敬茶圣陆羽。他的茶诗创作融合了制茶工艺、品饮美学与哲理思考,如《斗茶歌》详细描述了宋代饼茶的制作流程:“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方茶如圭玉象征礼制,圆茶似明月暗含圆满,将茶器的形制与儒家伦理巧妙关联。这些诗作不仅成为研究宋代茶史的珍贵文献,更推动茶文化从生活习俗升华为精神符号。

范仲淹逝世后,朱熹誉其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这种评价不仅源于其政治功绩,亦与其通过茶文化传递的精神境界息息相关。他以茶为媒,将个人遭遇转化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将贬谪困顿升华为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今天,武夷山的茶农仍传颂着他的诗句,严子陵钓台畔的茶香仿佛仍在诉说那段以茶会友的往事。一杯清茶,承载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也成为中华文化中“忧乐天下”精神的永恒注脚。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