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茶的故事,是一段贯穿他一生的温情与智慧的交织。这位被誉为“文化昆仑”的文学巨匠,不仅在学术和文学上留下了不朽的成就,更在茶的世界里找到了生活的诗意与宁静。
1935年,钱钟书与杨绛一同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在异国他乡,他们接触到英国的下午茶文化。钱钟书学会了泡红茶,并从此爱上了这种温暖的饮品。他每天早晨为杨绛煮上一壶牛奶红茶,搭配烤面包和煮得恰到好处的鸡蛋,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
在英国,钱钟书不仅学会了泡茶,还对茶的品质有了独到的见解。他和杨绛严格按照英国的泡茶方法:先将茶壶温热,再按照每人一茶匙的量放入茶叶,最后用沸水冲泡,确保茶的浓香。
回国后,钱钟书对红茶的热爱并未减退。他尤其偏爱祁门红茶,认为其香气浓郁、汤色红艳,是不可多得的佳品。然而,祁红一度因外销而难以在国内购得,钱钟书不得不向朋友求助,甚至自嘲“为祁红折腰”。这种执着不仅体现了他对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钱钟书和杨绛还发明了一种“三合红茶”: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这种拼配的红茶成为他们家的独特风味,也见证了他们在艰难岁月中对生活的热爱。
钱钟书对茶的热爱不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还延伸到了他的学术研究。他在《宋诗选注》中对陆游的“晴窗细乳戏分茶”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而非单纯的鉴别茶的优劣。他甚至引用了宋徽宗《大观茶论》和黄遵宪《日本国志》中的记载,展现了他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
此外,钱钟书对日本茶道的看法也颇为有趣。他曾直言不讳地批评日本茶道“弄来弄去,折腾半天,无聊之极”,认为其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
钱钟书的茶情不仅体现在对茶的品鉴上,更融入了他的生活哲学。他与杨绛的“赌书泼茶”故事,便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钱钟书常与她比赛,看谁能更快找到书中某句话的位置,胜者可以先喝茶。这种充满趣味的生活方式,不仅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钱钟书对生活的热爱与幽默感。
在《围城》中,茶馆的场景也多次出现。主人公方鸿渐与茶圣陆羽同名,似乎暗示了作者对茶文化的隐喻。茶馆不仅是社交的场所,更是钱钟书观察人性、思考人生的舞台。
钱钟书的淡泊与茶的意境不谋而合。在《围城》热播后,他的作品被争相出版,但他始终保持低调,拒绝接受采访。他曾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正如一杯清茶,淡然却意味深长。
钱钟书的一生,与茶相伴,他从茶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也从茶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他的茶情,不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