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失眠症,详细剖析失眠的深层原因及分型论治的有效方法

吴生雄的笔记 2024-05-17 11:25:32

失眠,中医古籍中谓之“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含义相同。长期以来,人们在临床上对失眠症常不够重视,屡视为小病,但又觉得是一种难病,治疗多不易收效。内科常把失眠症归属于神经衰弱,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有的认为无需治疗,也有的给予长期服用安眠药,甚则抗精神失常药,以致发生副作用和依赖性者不少。近几年来,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紧张,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失眠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巴西人群发病率为40%,美国为30%~35%,英国25%~35%,法国25%~30%。中国据有关方面估计约在39%左右。而到目前为止,防治失眠症的措施,无论中医、西医治疗或者心理学工作均不够理想。为此,我们从中医临床角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请同道批评指正。

一、失眠症的定义、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

1.定义

失眠症指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对失眠存在恐惧或忧虑心理者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失眠症继续存在。

2.诊断标准

主要包括:①睡眠障碍: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眠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睡后感到不适或疲乏,或白天思睡。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明显心理障碍,或影响精神活动效率。④不是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并发症状。

3.症状分型

可分为以下四型:①起始型:夜间睡卧床上久不能眠;②间断型:入睡后中间间断,多梦烦扰,睡不安宁;③终点型: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④彻夜型:指通宵不能入睡。

4.中医辨证分型

根据当今失眠症的社会特点和临床实际所见证候,以及定位定性辨证的要求,我们认为失眠症的发病与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源于脑,表现于肝,涉及五脏。故定位于肝,立从肝论治分型。计分八证。

5.疗效评价标准

(1)根据国际通用的SPIEGEL量表评价:即按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夜醒次数、睡眠深度、梦、醒后感觉6项内容,经计化后作为指标,然后综合统计,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等级,由医生和患者双方做出评价。

优:指入睡时间在半小时以内,总睡眠时间达8小时,夜醒次数“0”,睡眠深度“10”分,梦“偶有”,醒后感觉“好”。

良:指入睡时间在1小时以内,总睡眠时间达6小时,夜醒1次,睡眠深度“8”分,梦“偶有”,醒后感觉“较好”。

中:指入睡时间在2小时以内,总睡眠时间达6小时,夜醒2次,睡眠深度“6”分,梦“常有”,醒后感觉“尚可”。

可:指入睡时间在2小时以上,总睡眠时间在2小时以上,夜醒3次,睡眠深度“4”分,梦“多”,醒后感觉“差”。

差:指入睡时间在4小时以上,总睡眠时间不足2小时,夜醒4次,睡眠深度“2”分,梦“很多”,醒后感觉“很差”。

(2)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我们的临床实际制定的疗效评价:

临床痊愈:总睡眠时间恢复6小时以上,卧床入眠时间不超过1小时,夜醒0~1次,醒后能再入睡,早醒消失,少梦,无烦扰,白天精神活动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未复发者。

显效:总睡眠时间达6小时以上,卧床入眠时间不超过1小时,夜醒1次,醒后能再入睡,早醒消失,少梦,无烦扰,白天精神疲乏感消失。

有效:总睡眠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但仍不足6小时,夜醒次数减少,多梦烦扰减轻,白天精神活动有好转。

无效:睡眠障碍仍同服药前,无改善或反加重。

二、从肝论治

1.人与自然同纪

睡眠与醒寤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同步,而不可分离、违背,《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灵枢·营卫生会》多有论述,本人认为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同纪(天人相应)的理论较之当今对失眠症的认识是更高一层次的概括,更符合当今临床实际,应该加以充分肯定和深入研究。我们有关“昼开夜合”花叶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就是以此理论为指导而获得成效的。即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睡眠与醒寤-植物“昼开夜合”花叶三者相关,人居其中可得其所养,受其所约。故“昼开夜合”之花叶,有较好疗效。

2.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

失眠症是脑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多因情志而诱发,重则气血逆乱,而影响心、肾、脾、肺功能。

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早已证明,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是脑,而不是心。这一点在中西医之间应该加以求同。我们提出“脑主神明”的观点,作为指导研究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中医所讲的肝有体用之分,除肝的实质病变与现代医学一致外,它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实际上是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如肝主情志,调达气机,肝开窍于日,通于脑,以及“诸风掉眩,皆屈于肝”,均说明肝与脑的关系比较密切。心不是主神明,而足丰血脉,它与脑的关系也是很明确的,脑需要心血的供养,脑功能才能正常活动。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或上达脑的颈-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可使脑供血不足,而致失眠。由于情志不悦、精神过劳、受惊吓等,也会发生神经官能性心脏病,表现心慌、心悸、胸闷、失眠、心动过速或早搏等。这种情况也是由于脑的功能变化所致,而不是单纯心自身功能或实质性病理的表现。故常有内科心电图检查不出心脏实质性病变,而神经科又查不出脑实质性病变。这类患者我们根据“脑主神明”、“肝主情志”,投以解郁活血安神之剂屡收实效。这也证明“脑-肝-心”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辨证论治

辩证:分肝气偏旺、肝阳上亢、肝胃不和、肝郁瘀阻、肝郁化火、肝气横逆、肝肾两亏、胆怯心虚等八证。

分型: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

治则:以“从肝论治”为基本原则,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以平肝、活血、安神为主,再根据出现的症状和病因病机不同酌情辨证加减。

基本方: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龙牡、赤白芍、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等,加花生叶制剂。桑叶、菊花可平肝明目,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柴胡、龙牡平肝潜阳中有疏肝之意,赤白芍、丹参有活血柔肝之效,夜交藤、合欢皮均有“昼开夜合”之特殊功能,再加花生叶“昼开夜合”同气相求,引阳入阴,解郁忘忧,则神自安矣。

加减法:肝气偏旺:多见于青年,主要表现为睡不安寐,总时间不足6小时,多醒或多梦,似睡非睡,白天有轻度疲乏不适,对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力差,精神负担稍一加重或改变环境,就会失眠。病属肝气偏旺,心气偏虚所致。常以上方为基本,加麦冬、五味子、枣仁以养心安神,或加菖蒲、郁金以开窍解郁安神。

肝阳上亢:常见于中老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或更年期综合征为基础,再加精神因素诱发而失眠。轻则早醒,一夜睡两三个小时,重则通宵不寐,白天头晕,头胀或痛,情绪易激动,发怒,或心烦心慌,口干,便秘等,苔薄或黄,少津,舌暗红,脉微弦。常加葛根、川芎、白蒺藜、蔓荆子等。

肝胃不和:常并有胃脘胀闷不适,或胀或隐痛,嗳气频作,泛酸等,苔薄或腻微黄,舌暗红,脉微弦。可酌加理气降逆之品,如枳壳、郁金,或金铃子、延胡索、佛手、煅瓦楞子,或旋覆、代赭之类。

肝郁瘀阻:常见慢性肝病或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或轻度脑梗塞者,或肝区隐痛不适,或头重时痛,或胸闷心烦不安,多疑,情绪消极,记忆力减退。舌紫暗或绛红。证属肝郁瘀阻,常以上方加枇杷叶、红花等。

肝郁化火:多因精神上受到突然刺激,不能承受而致抑郁、失眠。证见头晕时痛,目赤唇红,面时升火,心烦不安,动辄发怒(未完待续)。

1 阅读:82

吴生雄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