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清廷低三下四乞求日本驱逐孙中山,日当局的表现出人意料

覃仕勇来说史 2025-02-13 18:10:50

而孙中山已于6月11日离开日本南行,在这个时间点上,派代表拜谒卜力,谋求与李鸿章合作。

这里有一个问题,根据卜力于1900年8月3日写给殖民大臣张伯伦的《卜力致张伯伦》里面所说,卜力其实也很想促成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

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那么,孙中山为何不亲自到香港与卜力、李鸿章亲晤,而仅仅派出一个代表了事呢?

这事说来话长。

早在1895年10月,兴中会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以后,清廷就对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等下了通缉令。

香港英国当局在清廷的照会下,于1896年3月4日向孙中山发出“解票”(即驱逐令),明令:

“自给票日起计,以5年为期,不准在本港及所属地方驻留。”

当时的孙中山远走南洋,无暇顾及此事。

两年之后,也就是在1897年9月,他流落到了日本横滨,想把香港作为策动起义的基地,因此写信给香港辅政司骆克,询问此事,声称此事如若属实,自己“将诉诸英国公众和整个文明世界”。

骆克的回复毫不留情面,称:

“如果你对1896年的驱逐令置之不顾,足履本殖民地,定会将你加以逮捕。”

孙中山公开了骆克的回信,引发了香港舆论界一片哗然。

香港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抨击香港政府对待人权问题的不公。

英国国内也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殖民大臣张伯伦。

其中,议员达维特就多次与张伯伦展开过激烈的辩论。

清朝政府对此慌得惶惶不可终日,赶紧指使驻英公使罗丰禄拜会英国外交部官员,乞求千万不要撤销该驱逐令。

又由于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刚刚签订,英国政府为了感谢清廷的“美意”,果然保留了该条驱逐令。

正因如此,孙中山于1900年数次乘船来到香港,都不敢贸然登岸,只在船上向革命党人布置方略。

既然不能在香港停留,孙中山便把日本作为了策动起义的基地。

1906年,他在日本制订出了《革命方略》,并于12月远程操控同盟会员蔡绍南、魏宗铨等发动了萍浏醴起义。

清朝政府蓦然省悟,于1907年2月,由庆亲王奕劻出面,通过伊藤博文,低三下四地乞求日本政府将孙中山驱逐出境。

日当局的表现出人意料,其采取两面讨好的原则,私下里给了孙中山一大笔革命经费,恭恭敬敬地礼请孙中山离境,然后照会清政府,从清政府那边收取“好处费”,声称已经成功“驱逐”。

不过,到了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革命党人发动大规模起义的绝好时机来了。

清政府一下子陷入到了四面楚歌的恐怖氛围中去,生怕孙中山又会重回日本,连续发了多份电文给驻日公使胡惟德,要求日本方面要严查孙中山的踪迹,一旦发现,“仍前设法驱逐”、“务令出境”。

可以说,这时候的清政府,已经到了一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神经质状态了。

实际上,孙中山自1907年3月4日离开日本后,乘船经香港、新加坡,转入了河内,在南洋活动,并准备远行欧洲,筹措起义经费,并无到日本的打算。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