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1900》的票房战绩不俗,截止到今天,已经突破28亿大关。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今年的票房冠军,并非《唐探1900》,而是《哪吒之魔童闹海》!
截止至今天,《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已经高达87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乐观估计,数天之后可望突破100亿大关。
《哪吒之魔童闹海》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电影人的智慧和心血。
但也不可否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内容上占了便宜,占了先机,讨喜观众。
老覃在上个月发布的《哪吒五兄弟:老大金吒,老二木叉,老三哪吒,老四和老五叫啥名?》一文中说了,哪吒其实是个外来神,他的名字“哪吒”,在印度梵文的全称为“那吒俱伐罗”或“那罗鸠婆”,他和他的父亲毗沙门天王、大哥君吒、二哥波罗提木叉,基本都能和《西游记》中写的李靖、金吒、木叉对得上号。
哪吒在《西游记》中的出场次数很多,但一直都不交代他的出身背景,到了第八十三回,眼看全书就要接近尾声了,才借讲金鼻白毛老鼠精的故事讲清楚了他的来历。
《西游记》这样安排,并非故弄玄虚、别出心裁,而是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哪吒闹海、哪吒死后重生的故事已经在民间落地生根,并且深植人心了。
现在查阅宋代佛经,如《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密庵和尚语录》等等,都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关于哪吒的传说。
这也说明了哪吒应该是佛家子弟,属于佛教中的神仙。
按照《西游记》所说,哪吒出生时就非常奇异,其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吒”,因此,父亲李靖就给他起名“哪吒”。
哪吒在“洗三朝”时,一个猛子钻下了大海,踏倒了水晶宫,捉住了大蛟龙,要剥麟抽筋制成皮革用品。
李靖大惊,生怕这个逆子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连累到自己,就动了杀念。
哪吒觉察,怒火中烧,亲自操刀,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愤然断绝了父子恩情,一缕魂魄飘荡到西方极乐世界祈求佛祖超度重生。
佛祖喜欢这位反骨仔的做事风格,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默念起死回生咒,使他还魂成圣……
我们看,《西游记》里哪吒成圣的故事虽然神奇,却极其单薄,毫无动人心魄之处,难以让人共情。
成书在《西游记》之后的《封神演义》,愣是把《西游记》里三言两语讲完的哪吒的故事敷衍成了好几回书,在内容上也并没太多的创新。
只不过,哪吒的故事是《封神演义》绝无仅有的唯一单个人物的成长史,所以显得格外让人注目。
《封神演义》的艺术成就极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它骂得一无是处。
事实亦是如此。
《封神演义》把全书中唯一的单个人物的成长史也写得不成样子。
哪吒出世,不知怎么的,就从娘胎里带来了道教仙家干元山金光洞洞主太乙真人的镇洞之宝“乾坤圈”和“混天绫”。
干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因此匆匆赶来认徒。
但既不传授任何技能,也不传授任何知识,只起了一个名字,便定下了师徒名份,匆匆而去。
哪吒七岁闹海——其实也不是闹海,他是在东海口上的九湾河里洗澡,与东海的巡海夜叉李艮、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发生了冲突,祭起“乾坤圈”和“混天绫”,将二者活活打死,闹出了命案。
之后,又射死了石矶娘娘的徒弟碧云童儿,更使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无可奈何,只好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总体来说,情节平庸,不脱《西游记》的巢穴,格调不高。
真正让哪吒闹海的故事内核得到提升的,是1979年由王树忱导演执导的动画片《哪吒闹海》!
该片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均获得过多个奖项。
王树忱导演给闹海的故事加了一个点睛之笔——陈塘关久旱不雨,百姓苦苦求雨,不但呈上了猪羊果品,还送上了童男童女,以供给龙王享用。
龙王却只知吃喝玩乐,不问人间疾苦。
哪吒为了申张正义,为民请命,大闹东海,惩治尸餐素位龙王一家,此举,无疑是大快人心的。
当他死于邪恶势力的迫害,观众纷纷落泪,无比痛心。
当他死后重生,摧毁了龙宫,还人间一个清平世界,故事得到了升华, 哪吒一跃而成为了中华神话故事里面最为光彩照人的小英雄形象!
哪吒闹海的故事也因此代代相传。
今年春节档推出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正是在1979年版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基础上进行了魔改,从而大获成功。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1979年版动画片《哪吒闹海》的导演王树忱的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