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七七事变”与“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全民族抗战就此展开,国共第二次合作也正式开启。】
然而,蒋介石始终视延安为重大威胁,顾虑重重,不断在部队番号问题上故意设置障碍。
延安计划将部队整编为4军12师,旨在全力保障红军的实力。
然而,国民党代表坚持缩减,仅同意2师8团的编制,远低于预期,致使双方在编制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
经周恩来等人持续努力,蒋介石态度缓和,同意将延安部队编制增至3师。
该数字确实有限,时值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局势紧迫,危急之下,我军被迫妥协,默许了此事。
至此,红军正式迈入“八路军”阶段。
双方虽已书面达成共识,但实际执行中,蒋介石处处使用小伎俩。
原“第八路军”源于粤军李济深部,因蒋介石忌惮“粤桂联盟”,将李济深软禁。随后,该番号由广东军阀陈济棠接管。
陈济棠反蒋失败后,其部队被蒋介石拆分并吞,导致“第八路军”在历史上消失了一段时间。
在国民党军队中,“八路军”当时宛如一支鲜为人知的部队,仿佛并不存在。
令人愤怒的是,八路军下辖三师的番号明显歧视红军,蒋介石赋予其三个不吉之名:115师、120师、129师。
第115师原为东北军第67军,第120师源自东北军第57军,而第129师先前则是东北军第53军。
显然,早年这三支部队均隶属于东北军,同属其编制之内。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师随其他东北军部队遵蒋介石之命,转至鄂豫皖地区,执行对红军的围剿任务。
非蒋介石嫡系的三支部队,被用作“填战线”的牺牲品。与红军交战时,补给匮乏,部队损伤惨重,称其为“叫花子师”毫不为过。
长期以来,三支部队以战斗力薄弱著称,被视为著名的“弱旅”。
以115师为例,1934年7月17日,该师与红二十五军在长岭岗交战,结果其五个营全灭,红军俘虏超3000人。此事在国军内部成为一大笑柄。
经数年围剿,三部队几散且遭蒋介石裁撤。但在定红军番号时,却被特意寻回,蒋介石意图明显,旨在制造不快。
那究竟是蒋介石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此问题实则易于解答。
通常,“八路军”作为统一作战单位,无论军或师,为便于识别,均应赋予连续的编号。
然而,蒋介石分配了三个不相邻的号码,其意图显而易见。
番号仅为虚名,无实际效用,但在战区划分上,蒋介石表现得极为狡诈。
蒋介石与何应钦商议后,将八路军防区设于太原北、大同东的晋察冀地区。此区域预计将成为日军未来几年主攻方向,面临巨大压力。
八路军现至,必将与阎锡山争地盘生冲突。蒋介石另有所图,欲借阎锡山之力削弱八路军,从而一并削弱两者势力。
总之,谈判结束后,仅蒋介石对此划分满意,其余人均不以为然。
当时民族危亡之际,我军未与蒋介石在此事上过多争执讲条件,而是将精力集中于更紧迫的民族大义上。
这标志着我军今后可公开建设根据地,安心发展,并能定期从上级获取必要的军需物资。
过去数年的艰难时光中,未曾有过如此安稳的外部环境。
尽管部分同志心存不满,但毛主席与周恩来等认为此事可行,不宜再与蒋介石纠缠,遂正式决定八路军进行改编。
日后,红一方面军、十五兵团及陕南红军七十四师整编入115师,含两旅、师直属独立团及骑兵、炮兵、工兵营等,由林彪任师长。
红二方面军、陕北27、28军、独立第1、2师、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部分改编为120师,由贺龙担任师长。
第129师编入第四方面军第四、三十一军,陕北红军第二十九、三十军及独立一至四团,另含第十五军团骑兵团,由刘伯承担任师长。
9月初,八路军三主力师集结陕北云阳,举行盛大誓师大会,标志着这支新生军事力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八路军初创时兵力有限,119师拥兵1.55万,120师1.4万,129师最少,仅1.3万,全军总人数大约在4.5至4.6万之间。
此外,八路军多驻扎于偏远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故有人认为其难成大器,预言其将很快被日军消灭或被阎锡山吞并,难以有所作为。
然而,蒋介石未曾预料,此后八路军发展迅猛,令人瞩目。
许多人认为八路军仅在敌后作战,但实际上,自组建以来,八路军持续奔赴抗战前线,直接与日军交战。
9月25日,115师率先抵达上寨镇,随即发起平型关战役。此役中,我军虽伤亡600余人(牺牲200人),但成功歼敌1000多名,取得重大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我军摧毁了敌军一百多辆汽车及二百余辆马车,并缴获了大量物资。
成军不足一月,已获辉煌战绩,全国军民深受鼓舞,八路军声名迅速传扬。
胜利当日,八路军总部收上百封全国各界贺信。此役令八路军声名鹊起,激发山西民众抗日热情,客观上为八路军此后数年立足当地奠定基础。
11月8日,山西太原失守,此后八路军担当起当地抗日的主力角色。
此时期,八路军根据地持续扩展,同时,中央军委早前规划的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四大根据地也发挥作用,成功将日军占领的中心城市四面包围。
八路军于山西立足后,向华北平原扩展。彼时虽较日军、国民党军力量稍弱,但其已呈迅猛发展之势,势不可挡。
至1938年10月,八路军成立周年之际,人数增至15.6万,凭借与民众的紧密联系,其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基本盘稳固之际,八路军随即主动向华北地区进行拓展。
1938年末至1939年间,八路军多次协助河北与山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取得显著建设成果。
1939至1940年,八路军多次大整军,建成百余团,人数达40万,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为后续的百团大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百团大战意义重大,尽管通讯困难,八路军各部队仍紧密合作,在三个半月内进行了千八百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两万余人,伪军五千余人。
侵华日军遭受连串打击后震慑不已,综合其他战场伤亡,日伪军总伤亡人数惊人,高达50880余人。
这场战争导致华北日军将八路军视为首要敌对力量。
无疑,日本人与国民党均不会坐视八路军力量日益壮大。
1941至1942年间,日军为清除华北八路军,大力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并执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国民党反动派趁机打压,使八路军陷入最艰难时期。
1939年,八路军面临严峻挑战,部队人数由40万减至约30万,全国根据地面积缩减13%,人口减少三分之一,整体环境急剧恶化。
这两年,八路军的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精兵简政后,八路军战斗力显著提升。老兵们指出,41年前战士素质较弱,怯于与日军拼刺,枪法亦不佳,但41年后,士兵素质大幅提升。
白刃战中,八路军多次对日军形成单方面压制,此情况以往难以想象,如今却已成为现实。
1943年,八路军在根据地发起大生产运动,显著提升了经济与生产状况。
八路军进入快速发展期,多地抗战转被动为主动,华北遍地展开拔据点、炸碉楼行动。
1944年,八路军利用日军攻打国民党之际,发起春夏秋攻势,收复河南、湘粤等地。得益于坚实的群众基础和良好口碑,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当年即增至50万人,参军热潮不断。
那年冬季,我军开展大练兵活动,历经冬季训练,众多新兵逐渐成长为战场上的能手。
1945年底,八路军人数达1028893,即超一百零二万。此时,蒋介石难以安寝。
八路军以及其下辖的三个师的番号 。